第四十章神蟾塑像
神蟾塑像经过长时间的阴干,郑东家验看了各个部分,感到满意,经过和烧窑师傅的磋商,选定了一个亮瓦晴天的日子,决定把神蟾塑像进行装窑。
神蟾塑像装窑是个前所未有的大活,郑东家动员了郑记窑场所有的人都来到了陶窑前,参加神蟾塑像的装窑。
木匠为神蟾塑像的搬运专门设计了八个轮子的平板车,进入窑室的时候运用了滚杠的原理,最终才把神蟾塑像安放到正确的位置。
为了烧制神蟾塑像,在封窑和点火的时候,郑记窑场进行了空前的祭祀典礼——
郑东家特意杀了一口猪,两只羊,做了丰盛的祭品,鱼、肉、果品摆放了满满的一条桌。
桌前一个宽大的案几上,硕大的陶制香炉里已经插进了三注高香,四只大碗和一坛陈年老酒摆在香炉的两边,一笸箩冒鼓尖山红红绿绿的鞭炮摆放在陶窑前的场地上。
全体窑工都站在窑前,老乡们也都赶来了,呼呼啦啦的整个窑场里都是人。
郑东家向场外张望着,忽然传过来了一阵“咔咔”的马蹄声,和一阵辘辘的车轮声,来了,来了,国王和王后到了。郑东家兴奋地说着,向场外迎去……
今天真是东蟾国盛大的节日,国王耶律桢和百合王后,镇国公、虎威将军萧天豹,豹威将军乔连珠,国簿上司耶律光达,和王宫的侍卫都来到了窑前。今天的主角当然是郑东家,他和东蟾王等见过礼后——
走到人群的前面,声音颤抖地说尊敬的国王、王后、镇国公,乡亲们,今天是我们大家共同盼望已久的日子,神蟾塑像的烧制即将封窑点火了,这个日子来之不易,但是我坚信,托国王、王后的福,神蟾塑像一定能够烧制成功,现在就请国王致祝词。
东蟾王从座位上站起来,向前走了两步,很激动地说乡亲们,郑记窑场为东蟾国屡次争得了荣誉,为百姓创造了福祉,这是我们都共同感谢的,郑记窑场是东蟾国的骄傲,东蟾国的标志。
东蟾国的由来是根据蟾城的传说得来的,因此神蟾是我们东蟾国人心中的吉祥和福气,传说中能够看到神蟾的人是圣人,所以这成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愿望。
今天是神蟾塑像制做的最后阶段,我相信有郑东家和全体郑记窑场工匠的努力,这次烧制一定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一个在全天下都绝无仅有的五彩神蟾一定会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使我们大家都能够成为圣人,我们盼望的神圣时刻,在神蟾的庇佑下一定会实现。
东蟾王的话引起了人们的欢呼,就在这欢呼中,郑东家宣布烧制神蟾祭祀开始——
他首先捧起酒坛,斟满了四只大碗,第一碗向空中泼洒以敬天,第二碗向大地泼洒以敬地,第三碗敬给东蟾王,象征托王爷之福,第四碗郑东家绕着陶窑淋洒一周,祈求神灵保佑烧制成功。
接着,郑东家用火镰在火石上打出火花,火棉被点燃后,再点燃蜡烛,最后用蜡烛依次点燃了三注高香,插回到香炉中,并且说了一些祈求神灵保佑的话后,三拜叩首。
紧接着烧窑师傅和工匠们用泥封抹了窑门,郑东家再次点燃了绑在木棍上浸透麻油的棉团,一团红黄的火焰立刻燃烧起来——
郑东家举着那团火,满怀着激动,满怀着期盼,迈步上前,果断地把那一团火连同木棍,投进了陶窑硕大的灶膛里。紧跟着“呼”的一声,灶膛里的木材燃烧起来,一股浓烟在陶窑的上空升腾。
在场的人们一阵欢呼,这时窑场的员工点燃了鞭炮,“嗵—啪”,“嗵——啪——”“噼噼啪啪”的响声顿时响彻了整个天空,盖过了任何声响,红红绿绿的纸屑飞扬漫天,好像下了一场祝福的喜雨……
烧窑的师傅又增加了两个人,为了能够均匀地控制火候,郑东家请来了木匠支援,把整根的石榆都截成小段。
这个在木工活里最简单的事情,现在做起来可非常不简单了,石榆锯起来简直与铁相似,平时锯断十几段普通的木头,锯还是锋快的,而现在伐过了五次锯,还是锯不断一段石榆。
郑东家屈指一算,赶早让人去购买了一捆锯条和一堆的伐锯钢锉。
窑场的日常活计早已经交给了郑辉打理,郑东家除了睡觉、吃饭,身子就好像长在了烧制神蟾塑像的陶窑前。
一切顺利,三天过去了——
五天过去了——
郑东家和烧窑师傅细心地观察着火候,陶窑中神蟾塑像的变化,还好,一切都在预料中变化着。
郑东家把心血都倾注于神蟾塑像的烧制,他已经迷信了耶律光达述说的那个神话传说;
他相信那一定是真事,他要复原那个神蟾的传说,他深信只要神蟾塑像烧制成功,伫立于王府广场上,就会受到成千上万百姓的崇拜,就会给东蟾国带来无限的福祉。
郑东家憧憬着神蟾塑像伫立在蟾城的情形,人们从四面八方到来,就像是无数的溪流汇聚拢来,在东蟾国汇成大泽,就像一阵阵春风进入到千家万户,给东蟾国的人们带来信息;
同时也带来货物,带来交流,东蟾国的道路上车水马龙,蟾城的街道上人来人往,人们对神蟾顶礼膜拜,东蟾国一片生机盎然。
只有这样他才会对得起东蟾王和百合王后对郑记窑场的呵护,对得起百合王后期望东蟾国繁荣的一片苦心。
又是十天过去了——二十天过去了,郑东家消瘦了,但精神却更加矍铄,因为不仅仅是磨难,还有离着期望越来越近的担心。
就在第四十九天的时候骆驼榆蓝色的火焰熄灭了。郑东家的脸上并没有挂着兴高采烈的表情,他在陶窑的灶膛前沉沉地睡着了……
郑东家陶醉在神奇的梦中,天空中漂浮着五彩的祥云,青、蓝、绿、黄、红的色彩是那样的艳丽,祥云中飘渺着一个声音,像唢呐一样嘹亮,像洞箫一般悠扬——
他搜寻着,观望着,判断不出声音的来处,自己的身边——整个蟾城——东蟾国都笼罩在这五彩祥云之中,东蟾国的任何地方都回响着那飘渺的祥音。
啊!是一尊绿色的神蟾伫立在王府广场上,它的嘴一张一合,它的眼睛不停地转动,它的身上放射出五彩的光芒,郑东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飞一般向神蟾奔跑过去,他有许多话要说给它听——
郑东家醒了,沉睡了三天,但是家人拦挡不住,郑东家还是到陶窑那里去了。
在观察镜孔里他看到,神蟾塑像依然是一个通红的透明体,就像神蟾塑像里有无数盏灯在照耀着,郑东家明白,那是陶器已经被烧透的象征,如果神蟾塑像没有这种透明的形态,停火就是错误的。
他在心里盘算着,这窑在半个月里是打不开的,陶器降温不彻底,过早地接触凉的空气,就会出现炸裂的现象。他刻意吩咐四个烧窑师傅,一定要守护好陶窑,任何人都不许打开窑门……
就在停火整整二十天的时候,窑门的封泥被清除掉了,像一阵清风,刮走了郑东家心里的阴霾,他的眼前,窑门前聚集着的人们眼前,展现着的是一个巨大的、蓝绿的神蟾。
伴随着欢呼,青壮的窑工们用滚杠缓缓地,把神蟾塑像移动到八轮平板车上,平板车滚动着,被人们簇拥着来到窑场的空地上停下来。
郑东家和烧窑师傅们跳上平板车,用笤帚扫掉神蟾塑像上的灰尘,又用干净的抹布擦拭干净它周身的每一个地方。
郑东家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的手颤抖着,眼睛湿润了,神蟾塑像实在是太美妙了,自己烧制了半辈子陶器,还从来没有、也没有想过,能有这样的一件器物展现在自己的面前。
通体蓝绿的神蟾塑像像一块硕大的翡翠雕琢而成,那个色彩**而厚重,美妙而神奇。
整个塑像就好似一只神情自若的青蛙,体态丰满而稳固,它的肚腹浑圆,蹼趾坚实而锋利,那三条腿的造型给人以安详的感受。
那隆起的眼廓烘托着两颗墨黑的、闪闪发光的、活灵活现的眼睛,神蟾的嘴巴张开着,那口型不是大张,也不是微张,给人的感觉正像把一串长长的天籁之音送向广阔的远方——
神蟾塑像出窑后,并没有通知王府,也没有立即运到王府广场上去,而是被席子遮盖起来,郑东家说还要再保养几天,所以蟾城人都并不知道神蟾塑像已经出窑了。
郑东家接待了一位来自中原的工匠,据说他有一手绝活,能够制作木牛流马,但是这个信息别人并不知晓,只有郑东家和他取得了联系。这位工匠到来后,利用石榆制作了一套器具——
他的作坊是一间单独的屋子,在陶器工场里做木匠活,也就没有引起他人的留意。可是就在神蟾塑像出窑后的每天夜里,郑东家和这位工匠都要到中空的神蟾塑像里去……
第四十一章蟾城之光
神蟾塑像终于被揭去了席子,阳光照耀在神蟾塑像上,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异地看到,神蟾塑像竟然闪烁着青、蓝、绿、黄、红的光芒,人群立刻沸腾了,每个人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欢呼雀跃起来。
人们奔走相告神蟾塑像烧制成功的消息,来郑记窑场观看神蟾的人流络绎不绝,这一天成了蟾城欢乐的节日。消息很快传进王宫,东蟾王和百合王后急忙让人备车,然后带着侍卫奔到窑场。
他们远远地就看到了神蟾塑像,随着辘辘的车声,从一块熠熠生辉的翡翠,逐渐地看清了那活灵活现的神蟾——看到了青、蓝、绿、黄、红的光芒,及到了跟前,也顾不得郑东家前来迎接,只是匆匆地下车和郑东家打过招呼,就迫不及待地欣赏起神蟾塑像来。
围着神蟾塑像转了几个圈后,东蟾王忽然抓住郑东家的手说妙哇!妙,真是神物降临,这是我东蟾国的福分,百姓的吉祥,郑记窑场的工匠们真是仙人下凡,妙手回天。
就在神蟾塑像入窑烧制的日子里,东蟾王也聘请了石匠,在王宫门前的广场上,建造了六丈见方,高五尺的九级台阶。
作为神蟾塑像的安放台基,台基四周是一围雕花的石栏杆,栏杆与台基之间铺设石板甬道,台基南、北各铺设一丈二尺宽甬道,与王宫和街路相通。
到了第二天,郑东家就带领窑工们推着八轮平板车,把神蟾塑像推向了王宫的门前广场。
今天蟾城的百姓倾家出动,跟在平板车的两旁,争相观看神蟾塑像,在阳光的照射下,神蟾塑像如五彩玉石一般熠熠生辉,令每一个观看的人都激动不已。
今天的蟾城已经是万人空巷,家家户户都扶老携幼,跟着神蟾塑像的队伍聚集到了王宫前的广场上。
今天王宫内外张灯结彩,广场上彩旗飘扬,乔连珠统领五百名兵丁列成方阵,簇拥着东蟾王和百合王后、镇国公等东蟾国显要人士,早已经等候在广场上,准备举行隆重的神蟾入位仪式,和对郑记窑场的赏赐仪式。
就在装载神蟾塑像的平板车距离广场百十步远的时候,乔连珠一声号令,顿时战鼓“咚咚咚”**动,撇拉号角“嘟哇”、“嘟哇”声声响彻云霄,在场的百姓们也欢声雷动,热烈空前。
郑东家走在神蟾塑像的前面,及到了广场前,东蟾王等热情地迎上前来,郑东家赶紧上前与王爷、王后等跪拜见礼。
东蟾王疾步上前扶起,并说郑东家,您是东蟾国的福星,财神爷转世降临,本王内心之中早已躬拜。此话并非东蟾王谦虚,东蟾国日渐繁荣,郑记窑场功不可没,这正是东蟾王的心里话,
岂敢,岂敢,王爷高抬了,王爷、王后,我等窑工托王爷之福,神蟾塑像制作已经圆满完成,今敬献王宫,请王爷、王后接纳。
东蟾王再次上前,抓住郑东家的手,说东家,东蟾王何德私受神蟾,正是上苍怜爱,将神蟾诞生于此,我方有幸与百姓共瞻此神物,但愿神蟾之灵永度苍生。
郑东家听了东蟾王的这一番话,真是激动不已,他没有想到王爷竞如此高风亮节,心底坦诚,神蟾能够拥有此主也是天意。
在东蟾王的指令下,连天的号角声中,乔连珠指挥三十二名穿戴整齐的兵丁,接过窑工们的平板车,将神蟾塑像在甬道上推向台基,并且依然运用滚杠的原理,把神蟾塑像稳稳地安放在台基的正中。
台基为豆青色,石栏杆为白色,甬道为赭石色,在这些色彩的衬托下,为通体蓝绿的神蟾塑像,更增添了无限美妙的光彩。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神蟾塑像与台基相互衬托,融为一体,成为了妙不可言的蟾城风光。
神蟾塑像安放完毕,东蟾王让耶律光达呈上赏赐礼品,四名兵丁抬着一个系着红绸的箱子放在郑东家面前,郑东家问这是什么?耶律光达回答,白银两千两。
郑东家坚决不受,东蟾王说,如此神物,岂是钱财所能购买,如凭空收受,天理难容,如藏瑕疵于其中,内心不得安宁,此区区银两,烦请东家赏赐尔等窑工,以慰心安。
东蟾王把话说得如此恳切,郑东家也就无法推脱了。
紧接着,耶律光达带领兵丁在神蟾塑像前摆设了三个硕大的香炉,内插九注高香,并用九个大盘盛装了糕点果品,供奉于塑像前。
在鼓乐喧天中,东蟾王和百合王后登上台基,向神蟾塑像大礼参拜后,点燃了九注高香……
一个连郑东家都没有想到的奇迹出现了——
神蟾塑像在安放到台基上以后,随着时辰的推移,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神蟾塑像的色彩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从早晨的青蓝到巳时的蓝绿,再到午时的草绿,再到申时的碧绿泛红和酉时的蓝绿泛紫,每个时辰都有一种色彩为主,没个部位又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那种美轮美奂的色彩,令人看了心旷神怡。
这种变化不仅在场的人和东蟾王、百合王后感到新奇,就连郑东家也十分惊讶,原来昨天在郑记窑场,神蟾塑像在东蟾王观看后,就被遮挡起来,直到今天早晨遮挡物才被拿开。
就在当天,神蟾塑像前已经增加了成排的香炉,整个台基上空香烟飘渺,供品摆放了整个台基,空气中都飘着果品的香气,直至入夜,王宫前的广场上仍然人流如织,络绎不绝。
这种景象七天之后都没有减弱的迹象,人们都想亲眼目睹这一奇迹;
不仅东蟾国一百二十屯的人们来了,方圆几百里的人们来了,就连京城的人们听说了这一奇迹,也都奔来朝拜神蟾的风采,就连宋朝的百姓也都偷偷地过境来观瞻神蟾。
王宫屋顶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为王宫增添了无限的华美;
王宫前的广场上,朝拜神蟾的人流终日涌动,香烟如云;郑记窑场的门前车水马龙,前来采购陶器的客商纷至沓来,源源不断;蟾城外的沙山上,青杏压枝,蝶飞莺舞,鸟语花香;
夕阳下,瀚海边渔歌连波,舱满鱼肥;东蟾国如一幅生动的图画,在朝霞和夕辉中日益增添着美妙的色彩。
昔日的偏僻、落后、贫穷在人们的记忆中日渐模糊了,百合王后在窗前长久地伫立着,怅望着神蟾塑像和涌动的人群……
她听得脚步声响,回过头时,东蟾王已经站在身后了。王爷这般匆匆,我已经失礼了。百合王后歉疚地说。不是我匆匆,是王后在全神贯注,是在思想什么这般神往?
是的,奴婢在想,自从神蟾塑像伫立在广场上,方圆百里、甚至千里以外的人们无不心驰神往,前来朝拜,蟾城的名字也源于神蟾的传说,这些都已经构成了蟾文化。
奴婢在中原时就受其感染,中原文化中有四种神物源于传说,而实际并不存在,这就是龙、凤、麒麟和蟾。
四种神物都代表着吉祥,可是地位有别,龙凤最高,代表君王、皇后,麒麟次之,代表王公大臣,蟾的地位最低代表民间百姓。
这其中蟾的地位虽然最低,却代表的最广泛,和百姓息息相关,广播福祉最为宏远,所以最受百姓的爱戴。
现在蟾城已经深受蟾文化的恩泽,何不就此弘扬开发,令其植根深厚,千秋万代福祉永播。
百合王后的一番话把东蟾王说的云山雾罩一般,中原文化,他哪体会得深,哪懂啊,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百合王后长时间的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也深深地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
现在的东蟾王耶律桢,也已经今非昔比,大有长进了。所以百合王后大致的意思他还是理解了——
就是利用供奉神蟾塑像,以造福于百姓。于是他看着百合王后,疑惑不解地说,现在四方民众聚集于此朝拜神蟾,同时也得到了神蟾的庇佑,如此福祉还不够吗?
东蟾王反问了百合王后,百合王后完全能够理解东蟾王的心理,他在皇宫中长大,对于造福于民还完全停留在表面的信仰上,而在实际生活中繁荣国势民生,在他的心里还是一张白纸。
百合王后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不能揭穿东蟾王的老底,那样做是对东蟾王的不尊,也同样有欺君之嫌。百合王后是什么文化底子,她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
但是什么叫贤内助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话又不能不说给王爷。
稍加沉思,百合王后斟了一杯茶,递到东蟾王的面前,说王爷请落座说话。
东蟾王从心底里也十分佩服王后的修养,他心里有数,问不倒人家,但是看这架势,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呢,没什么好说的,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头一回,喝着茶,洗耳恭听吧。
第四十二章福祉
王爷,奴婢觉得供奉神蟾只是一种信仰,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信仰已经把人们的心聚拢在了一起,我们何不以此抑劣扬善,百姓习善而成规,促成万众和谐,这仅为其一。
东蟾王听到这,又陷入了云里雾里,可这仅是其一,那也只有静听其二了。
王爷,自供奉神蟾以来,你也目睹到了蟾城的人流每天都在成倍地增长,人缘就是财源,这是难得的商业机遇,为了能够留住这些人,就要治理好环境,是人家情愿来,不肯走……
百合王后的话东蟾王虽然没有完全听懂,但是他还是理解了,频频地点着头,因为这样的课他也没少上。
按照百合王后的建议,东蟾王请来了铸炼铜匠,要他铸炼一种铜器,敲击发出的声音,恰与传说中神蟾的声音相仿。
这个铜匠也是聪明和用心,经过反复的试制,终于铸成了一个锅一般大小的空心圆盘,敲击之后声音飘渺悠扬,与同等大小的铜钟发声截然不同,铜钟的发声宏大急促,而圆盘的发声悠远柔和。
圆盘铸成后,被东蟾王命名为蟾音鼓,并在王宫前的广场东侧,筑一鼓楼,内设高大四柱上悬横梁,蟾音鼓悬于梁下,专设更夫四人,分别在辰时、酉时、击蟾音鼓九通,以提醒人们晨起劳作和暮息安歇。
这看似简单的举措,却借助人们对神蟾的敬仰,规范了劳作时间,规避了懒惰之习,使蟾城的人们第一次养成了统一的作息规律。
蟾城是被辽朝边缘化的一块穷僻之地,山高皇帝远,诸事散漫,人们习以为常就都养成了懒散的习惯。
常常是日出三竿不起床,起床之后到外面溜了一圈,太阳升起来了,又觉得热了得找个阴凉的地方歇着,干活的事不去想,因此懒惰成了这里的人们天经地义的事。
城里有个樵夫叫高一担,你就是听了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一定不是父母给起的名字,这是个绰号,这个高一担以打柴为生,不管早晚每天一担柴,这一担柴也卖不了多少钱,所以过的是将供嘴的日子。
自从高一担打柴供应给了郑记窑场,这日子才算有了起色,可是他的习惯没有改变,一天还是一担柴,日子理所当然也就没有大的起色。
可是自从王宫的广场上设置了蟾音鼓,每天蟾音鼓响,他的妻子便催他起床,他不肯,妻子就说这是东蟾王在呼唤百姓起床劳作,你不响应,岂不是对国王的藐视。
高一担听了妻子的话,心里一惊,自己从未这样想过,因为自从东蟾王来到蟾城,颁布的各项律法深得百姓拥戴,自己有了藐视东蟾王的行为实在是不应该,于是赶紧起床,准备一天的劳作。
晨起晚息皆遵照蟾音鼓响,劳作的时间长了,打柴自然是多了,高一担竟多到了每天打四担柴。
在郑记窑场也就领到了以往四倍的薪酬,高一担不但把白花花的银子交到了妻子的手上,还从窑场换回来陶盆、陶碗、陶罐,这是他们家从来都没有用过的器皿。
他的妻子每天对待珍宝一般擦拭着丈夫用劳动换回的陶器,高一担也感到了生平第一次的成就感,一家人每天都沐浴在劳动与生活的愉悦中。
外地的人到了这里,感到蟾城里蟾音飘渺,人人作息有常,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而安详,同时感受到的还有蟾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的地方谁不留恋那,于是四面八方的人来这里安家落户了。
从乡村变为了名副其实的城市,蟾城还修建了道路,扩建了商市,引进了商家,经过了这些举措,蟾城的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高大的房屋建筑鳞次栉比,饭馆酒肆匾亮幌鲜,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街市上的商品琳琅满目,街道上红男绿女熙熙攘攘,蟾城呈现出一派从未有过的繁华景象,神蟾真的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美好的福祉。
就在蟾音鼓安放不久,说来凑巧,竟发生了一件蹊跷的事情——
华姑冯姓,中原邯郸人,家父做棉布生意,家境殷实,华姑芳龄十六这年,突发大腹病,腹胀如鼓,羞于见人,父母为其四方遍访名医,终不能治愈,眼见女儿病入膏肓,冯掌柜和夫人寝食难安。
冯华姑见父母焦灼,就劝慰说,爹娘不要为女儿过于忧虑了,人来世上生死有期,强求也恐怕无济于事,只是女儿有一心愿,如果能够了却,也就死无遗憾了。
冯掌柜听了忙说,宝贝闺女,是什么心愿快说,爹爹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办到。
冯华姑就说了,近日有人和女儿叙了一件妙事,辽朝蟾城供奉有神蟾塑像一尊,通体碧绿,闪烁五彩光芒,似玉非玉,张口传音,瞻仰者如潮,终日里供奉香烟如云,女儿梦寐以求近前观瞻,不知此生有期无期?
关于蟾城的神蟾塑像,近来大街上传的是神乎其神,冯掌柜是开布店的,接触的人多,自然是早有耳闻,他在心里也是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到蟾城亲眼看看神蟾到底能有多奇妙。
现在听了女儿一说有期无期的话,真是乱箭穿心一般,不能犹豫,立即让夫人准备盘缠,明日动身前往蟾城。
邯郸距离蟾城那可是几千里之遥,但是心诚不怕日期远。冯掌柜不但带足了银两,又在车上装了几十匹布,以备开销不足。
车上的人不算多,冯掌柜和夫人、女儿,车把式和一个布店的伙计,五个人是晓行夜宿,在路上的日子小半年,大车才进了蟾城。
邯郸是中原名城啊,曾经的韩国国都,繁华之地,这冯家是邯郸的生意人,经过世面,见过奢华,目睹过豪门贵胄。
可是一进蟾城,冯掌柜可就看直眼了,虽然建筑街道和邯郸相比那还简陋得多,但是人多,密度大,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打听了神蟾塑像在哪,就跟着人流走吧。
等到了王宫的广场,冯掌柜一家人来到了神蟾塑像前,可就看得惊呆了,没有看到神蟾塑像的时候,以为也就是个三条腿蛙的塑像,能妙到哪里去呀?
可是当真的站到神蟾塑像前的时候,那种感觉真是撼人心魄,神蟾塑像通体玉石一般,呈半透明状态,放着五彩光芒,每个时辰都呈现着不同的色彩,这真是珍稀之宝,远非珠宝玉石可比。
珠宝玉石那都是在手上把玩的,哪像神蟾塑像这般的体积硕大,硬度如钢似铁,色彩鲜艳透明,这些都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许多的人都知道唐三彩,那是瓷器中的奇珍,但是和神蟾塑像相比那可是小巫见大巫了。
又加上神蟾塑像的台基、甬道、栏杆和神蟾塑像的奇妙组合,成为了不仅是在蟾城,而是天下的一处奇异景观。
冯掌柜和家人拜祭了神蟾,在香炉中点燃了香烛,在供案上摆设了贡品,又围着神蟾塑像观瞻了一周,才扯着女儿上车,去找旅店下榻。
车子已经离开王宫广场很远了,华姑却还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神蟾塑像,她的心情豁然开朗了,像一阵春风复苏了心间的冻土,像一束阳光温暖了萌发的种芽;
有一股暖流忽然涌动了全身,她的五脏七窍都感到顿时打开了“门窗”,她感到从未有过的惬意。
冯掌柜和家人在蟾城已经住了三天,每天三次朝拜神蟾。这一天夫人忽然悄悄地告诉他,说你可注意到了,这几天咱闺女的气色可是好多了,那大腹也消了很多呢。
竟是胡说,闺女的气色好,说的过去;心情好嘛,可是大腹见消,怎么能够,自从到了蟾城,连郎中都没有瞧一个。冯掌柜呛白着夫人。
夫人生气地说,我胡说,你又不是没长眼,这样的福音你不盼望着?
冯掌柜当然是觉得委屈,可是夫人说的在理,当爹的什么时候对闺女的关心都不如当娘的,他向夫人认了不是,当然这是在心底里高兴的事情。
冯掌柜刻意地对女儿观察了一番,这一看可是欢喜非常,女儿的行动已经轻盈了许多,颜面也已经红润了,有时额头上竟沁出了细细的汗珠,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现象。
冯掌柜老两口私下里合计,这是我们的诚心感动了神蟾,庇佑女儿转向了康复。
这还能走吗,就在这里每日朝拜神蟾,等着女儿康复吧。冯掌柜又购买了高香果品,每日的心情都放在了朝拜神蟾上。
真是应验了那句老话,心诚则灵,到了第七天头上,冯华姑的大腹完全不见了,她的行动已经能够蹦跳自如,俨然与刚到蟾城的时候判若两人,恢复了她风华正茂的仪容。
冯掌柜老两口对此激动万分,冯夫人说,得了,有神蟾庇佑,女儿的病已经好了,我们就不回中原去了,这种神蟾福地哪能离开呢,继续在这里接受神蟾的庇佑吧。
于是,冯掌柜就把带来的几十匹布摆出来,在蟾城做起了棉布生意,这也是蟾城的第一家布店,填补了蟾城商业的一项空白。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