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宇的五年级就要过去了,还有不到两个月,对于升到初中她有一些恐惧,听说那里很远,听说老师很厉害,听说要学习的科目很多,听说还要骑自行车,听说学校很大同学很多,听说分成好几个班,听说学校就在二姨家不远......
斯宇听说的很多,也是从同学口中得知的。在新学校,她有几个要好的同学,都是女生。
虽说入学的时间短,但是和同学们的相处还算愉快,女生们还算友善,加上斯宇性情温和,在一起玩倒是没有什么矛盾,很和谐。
斯如和斯有在新学校也还不错,看着每天也挺高兴的,原因多在于学习好的学生都会受到老师的有待,老师对学习好的总会有一些宽容和优待,再加上性格上也都很随和,同学之间相处的也愉快。
相比之前在外地求学的经历,斯宇、斯如和斯有还是喜欢老家的氛围,熟悉的环境和乡音,融入到了这个大环境中,不像在外地,有一种骨子里的疏离和排斥感,一种很清醒的认识,自己根本不属于这个地方,它不是我的家乡。
回到故乡的孩子们,好像性格上都开朗了不少,说不上如鱼得水,也是顺风顺水的。熟悉的一切给了孩子们足够的安全感,也让他们学习的能量和动力越来越强。
所以很短的时间里,三个孩子在学校就出名了。可以说就是因为学习好,引起了老师和学校的注意和重视。
谁让一家三个孩子,都这么优秀呢,总归还有点夸张的“传奇”色彩。家境贫寒、父亲的“事件”再加上自身的优秀。
所以连带着王芝和刘承柱也很快走进了大家的视野里,所以家里有什么事也很快被大家扒了出来。什么时候出去打工的,因为什么回来的,之前住在哪里,后来为什么又搬了回来。现在家里是什么情况,有多少存款大家就不知道了。总之对他们家就一个印象:穷。
以至于在镇上都有了一定的名声,说明一下当初刘承柱和王芝一家在二姐家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当然镇上也有一些刘承柱的亲戚,对他的事情也是知晓一二。人们对好事见怪不怪,对坏事总有想一探究竟的欲望。对谁家的“绯闻”和“花边”尤为感兴趣。
好事上都会羡慕嫉妒,坏事都同仇敌忾,批评骂声一片,直到很久之后提到还会追加几句脏话。
这些都不是孩子们能理解的,也并没有人教过他们任何除了学习以外的东西。就是最亲近的父母也没有,孩子们就在这样的懵懂中遵循着父母的每一个指令,能和不能不由自己做主。没有自己的想法,胆小而执行力强,大方向上没有问题,除了这个剩下的部分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这一代的孩子成长起来太过困难,困难既有生活上的又有心理和思想上的。
很大一部分孩子从小到大没有人给他们指过路,也很少和孩子去交心沟通,不听孩子的心里话和自己要做的决定,所以孩子们才显得愚笨,ta什么都不懂,你能要求ta有多聪明呢,真的除了书本上的学习,没有额外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斯宇、斯如和斯有正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窘境,呆呆的懵懵的,除了听妈妈的话,没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
王芝对于孩子们的问题完全没有意识到,现在她一门心思都是咬牙努力坚持能够活的好一点,生活的困苦压得她没有精力去思考除了钱以外的其他问题。没有钱意味着寸步难行,没有钱的日子她过得苦了,也过得够了,也盼着哪一天能不再为钱而发愁。
所有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她全都有,睡不着的时候也在想年轻时的自己变了一种决定会怎么样。可大多数时候命运都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受社会的限制,受父母的独裁,受生活的压迫,也受心里的妥协和无奈的顺其自然。
多数情况下她会告诉自己,算了吧,就这样吧,一辈子短暂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我抗争个啥啊,忍忍也就过去了,不能只想着自己啊,要想着家庭、亲人和别人的唾沫星子......
所以对待孩子的方式也效仿着自己的父母一样,我觉得你不该/我不允许你做的就不能做,我说的你要听,敢反抗就棍棒教育,当然王芝没打过孩子,怒吼、咆哮是常有的事情。刘承柱,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和妻子打过架,也打过不听话的孩子,在家里主导着一家人的情绪和心理。像这样的家长不计其数,像这样的孩子也多如牛毛。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