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 54 章
作者:坚持不懈      更新:2019-09-13 03:39      字数:5968

贾琏在扬州府衙住着,大部分时间是读书习字,和林如海探讨一下科举话题,和贾敏说说贾母的身体,和迎春谈谈管家的进步,和黛玉...嗯...教小黛玉说话。

不得不说,仙子下凡就是和普通人不一样。

此时的黛玉已经在林如海的教导下会背四书中的句子了。当然,因年纪小,只会口齿不清地背出来,意思嘛,肯定是不懂的。她要是能解释清楚所背的内容,贾琏一定会怀疑她也是穿的。

除了这些事儿,贾琏还会偶尔出门逛一逛,看看江南的秋景。

坏就坏在这一逛上。

那一日,贾琏逛街时,一个容貌艳丽的女子从他身边过,朝她抛了个媚眼,之后就大喊大叫,说贾琏非礼她。

这个...

贾琏很无语,他只是扭了扭头而已,并没有看清她长什么样儿。而且,最重要的是,那女子脸上的粉比墙还厚,想看也看不清啊。

就在贾琏想为自己辩解时,那女子提出了解决此事的条件,贾琏要带她回府做妾。

听到这个要求,贾琏猛然笑了,原来是这个目的啊。

有目的就好办。

此时,被女子缠住后,就被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侯松正好回来,报告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女子上街之前进过三皇子幕僚郭常所住的当地富商提供的一所院子。而且,这女子还有一个身份,梦香楼的老鸨。

接下来不用侯松再多说,贾琏心里全明白。

这是三皇子对他破坏他们贩卖孩子之事的反击。

只是这手段却不怎么高明,找个半老的老鸨来碰瓷,虽说间、谍这种活儿需要很高的职业素养,但郭常是不是对他有什么误解?

真当他贾琏饥不择食,什么人都会要么?即使原来的贾琏,看到她那一脸的粉,也下不手吧?还是说,这个女人能力强什么的?

不过无论是为什么贾琏都不会要。

这个年代的老鸨,和现代社会想象的并不同,一般都是心狠手辣的人才能胜任的职业。

要不然,古代社会那么多女孩子,有几个情愿沦落到那种生理期还必须接客的地方的呢?

不愿意,自然要闹,闹的话,没点儿手段,制服不了她们,老鸨怎么赚钱?

而且,手段轻了达不到效果,那自然要上一些挑战人性的方式,叫那些女孩子就犯。

妓院总归是个自负盈亏的盈利机构,不是白养人的慈善机构。

至于许多古代小说中的老鸨哄着妓、女的情况,那是因为小说中有名有姓的,全都是名、妓,老鸨的摇钱树,自然要哄着。

但是,有名的能有几个?

各行各业几乎都是金字塔形,金字塔顶端的自然能过得相对好一些,但是,人数最多的,还是金字塔低端的那成千上万的累累白骨。

又因为妓、女一旦入了贱籍,就是妓院的私产,老鸨们打死妓、女,只是毁坏了自己的私产,并不算犯法。

因此,不敢说全部,但是九成九的妓院,只要认真查都有命案。有些是女孩子誓死不从,被老鸨真的被打死的;有些是生了病,老鸨不愿花钱医治,活埋了的。

贾琏知道那些老鸨狠毒,但他没有办法。因为老鸨们和拐卖孩子不一样,拐卖孩子违法,老鸨干这些,属于古代律法保护范围,他找不到惩治他们的理由。

此事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还是修改律法。

但现今的贾琏还做不到这些。

而这个梦香楼他也听说过,算是扬州三流的一家妓院,老鸨对待□□手段毒辣兼且手中有人命。

他之所以知道,是因为这家妓院曾经牵扯过一桩命案,他和林如海闲谈时,林如海对他说过。

死去的那女孩儿的父母因为家里贫困,把女儿卖给了梦香楼。但那女孩儿性子刚强,直到被打死也不同意接客。

那女孩儿的父母见女儿只进去一天就死了,自然不乐意,去衙门告。

林如海接了状子,但是,律法规定,这种女子,老鸨打死也并不犯法。林如海想帮都没有理由,最后只能找个轻点儿的罪状,罚老鸨一点钱给那女孩子修个像样儿的坟。至于女孩儿的家人,该干嘛干嘛去。

贾琏冷笑着看着这个包藏祸心、别有目的、带着特殊任务的老鸨,林如海解决不了她,那么今天他来解决,不为别的,只为那死去的姑娘讨一个公道。

于是,在那老鸨的要求下,贾琏找来了人牙子,要来了纸笔,要和那老鸨签订卖身契。

贾琏说了,不签卖身契,他不要。

老鸨高兴地浑身颤抖,忙不迭地答应。贾府啊,京城的荣国府啊,只要能进去,一定是吃香的喝辣的,比在梦香楼迎来送往强一百倍,于是满心欢喜的在卖身契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

等所有的手续走完,贾琏再次确定没有问题,老鸨的名字什么的都对之后,转身把卖身契递给身后一个满脸横肉的人,笑道:“这个人现在属于你了,你好好收着。”

那人是个卖苦力的大汉,因家境贫穷,也因脾气执拗,一直没有成亲。

“唉,好。”那大汉已经和贾琏说好,当时没有二话的收了那老鸨的卖身契。

“这...”老鸨懵了,“二爷,您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啊!”贾琏冷冷看着她,说道,“你不是想签卖身契吗?但我家规矩大,你这样的人,别说卖身,就是倒给我们钱,我家也不会要。但是呢,看你一番赤诚,我也于心不忍,就帮你找了个好人家。这个人,”贾琏拉过乐呵呵的大汉,说道,“有一把子力气,只是家境贫寒,一直没有娶亲,你此时跟了他去正好。而你签的那张卖身契,一开始就是和他签的,跟我并无关系。所以,现今自然该跟着他走。”

又叫那大汉掏出卖身契,远远的叫那老鸨看,那老鸨定睛一瞅,买家那一行果然是写的刘老大,而不是贾府。

“哎哟,我的妈耶...”老鸨当即坐在地上就号上了,贾琏只是冷笑,此时的律法治不了她,那他自然会想别的办法。

贾琏不管那老鸨,对那大汉说,“现在她属于你了,拉回家去吧。”卖身契是那老鸨亲自签的,也是她亲自答应的,这件事儿,和她打死那姑娘一样,就是告到天边去,也告不赢。

“好咧,”那大汉答应一声,喜气洋洋的上前,一把扛起那老鸨,像扛母猪一样就走。老鸨自然挣扎,只是她哪里是一个经常在码头扛包的壮汉的对手?挣扎几下,被那壮汉捉住双手双脚,再也动弹不得,只能干嚎。

至于老鸨会不会重新跑回梦香楼去?按照此时的规矩,不可能。因为此时的她是那大汉的私产,一逃就有个“私逃”的罪名等着她。只要她不怕坐牢,尽管逃。

看着那大汉扛着那老鸨离开,贾琏又看着郭常所在的方向,既然他们出招了,他若是不回敬点儿什么,岂不是会叫人看扁?

冷笑一声,立在当地想了片刻。

现今最热门的话题是什么呢?金陵前段日子丢孩子的事儿。

这事儿,淮扬金陵三地都很震动,因为这些孩子基本都是这三地的。

既然如此,那现今就再利用一把。

贾琏叫来侯松,叫他去各大酒楼传几句话,就说,现今金陵那边拐骗孩子的窝点被查抄,那些人就把主意打到了扬州这边。郭常之所以来扬州,并且常驻不走,就是为了这事儿。

流言并不必去强调什么逻辑,也不用去想什么过程,只要把有孩子的人家都担心的事儿说出来就行。那些有孩子的父母自然会自动脑补郭常所要采取的手段,而且,绝对比郭常自己想到的花样要多。

既然三位皇子敢干这种断子绝孙的事儿,他就敢豁出去搏一把,叫他们永远登不上那个位置。

侯松接了命令去了。

到下午,扬州城开始盛传,郭常来扬州,是为了挖小孩子的心肝儿给三位皇子延寿。

扬州城但凡是有孩子的人家都人心惶惶,紧闭门户,谢绝不熟悉的人的来往。

因为,流言说了,郭常采取的手段是叫半生不熟的人上门哄骗。

而且,这个流言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仅仅一两天时间,扬州城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一个小孩。

即使有小孩子上街,也是围着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七大姑八大姨的一群人,就怕有人忽然从胡同里冲出来,把孩子抢走。

有些爱孩子的人家还私下里抱怨,郭常没事儿赖在扬州干什么呢?去京城祸害别人去呗。

然后,扬州城的官商富户全都出奇一致地盼着郭常赶紧走。

因为金陵那个拐卖孩子的案子中,所有被拐的孩子,无一例外,全都是富裕人家养得非常好的孩子,那些穷人家的面黄肌瘦的孩子人家还看不上。

这个时代的统治,是皇帝、士大夫、乡绅共同治理,而乡绅一般经济地位都不差,家里的孩子也养得挺好,正在三位皇子觊觎之列。其他的官员士大夫什么的,别说,也是三位皇子的目标。

这样一来,三位皇子等于无形中把江南地区的士人全都得罪了个光。

贾琏在流言纷起的这几日也没有闲着,又加了一把火,把甄士隐的遭遇说了。甄士隐是标准的进士出身,进士的女儿都被三位皇子偷了去,那还有谁家的孩子能保证万无一失?

文官集团内斗是内斗,当遇到一些事儿的时候,也会抱团,比如这件事儿。既维护了同僚,又没有道德压力,还能为自己捞个名声,何乐而不为?

而甄士隐一定意义上说,也属于文官体系中的一员,虽然他并没有当过官,但是有当官的资格,所以也算是文官中的一员。

于是,只两三天,扬州官员参奏三位皇子的奏折就雪片一样飞往京城。

大家无一例外的都对三位皇子的所作所为表示不满,想叫皇帝重罚。当然,削爵这类的不用想,三位皇子到底是皇帝的亲儿子,不可能。

但是,皇帝总得做个样子叫天下人看看吧?总不能说,你皇家的孩子是孩子,人家家里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吧?你皇帝心疼你家孩子,人家官员士大夫士绅家里就不心疼自家孩子了?

各个官员,无论是自己,还是家族,可都是有不少孩子的。他们往上爬为的什么?不就是想叫自家孩子以后过得好一点儿么?

若是当了官反而护不住自己的孩子,那当官何用?读书何用?再往下想想,忠诚何用?抵御外敌何用?维护正统何用?

此事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江南,消息传开后,其他地方的官员也纷纷跟上。

不仅仅是文官抱团的原因,而是官员们有的已经是父亲,有的将来要成为父亲。若是江南地区的官员闹得狠了,三位皇子看风声不对,撤出江南,但到别的地方做这种事儿,怎么办?

这一下,三位皇子不仅仅是得罪了江南地区的士绅,而是把全天下的士绅得罪了个遍。

贾琏一开始做这件事儿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来和林如海看邸报,听林如海分析之后才猛然惊觉。

林如海对贾琏的所为所为一直秉持着支持的态度,甚至某些时候,还充当了添柴的那只手,叫这把火烧的更旺一些。

“这件事儿一出,那三位不能说丝毫没有希望登上那个位置,只是以后再拉拢人,就会异常艰难。毕竟,大家都有孩子。”就是林如海自己打心里也是不赞同三位皇子的所为所为,他可是有女儿的人家。

据说,参奏三位皇子的奏折之多,直接堆满了皇帝的案头。

而皇帝呢,处置措施也挺快。就在全国声讨三位皇子的几日后,下了旨意,三位皇子一个不拉,爵位全都从亲王降为郡王,每人罚俸一年,闭门思过一个月。郭常也被紧急召回京城。

这个处罚措施在这个时代而言,已经算是非常难得的了。而全国的官员们看到皇帝并没有死不承认,还罚了三位皇子,也都消停下来,不再参奏。

但是,三位皇子不可避免地威信大减。他们再到地方上拉拢官员,除非那些不在乎儿女的人家,否则都要掂量掂量这事儿的后果。

一来三位皇子名声已坏,同僚知道后,少不得会侧目。二来,万一皇子们哪一日叫他们献出自家孩子怎么办?

皇子们的业务开展较为艰难,知道此事的始作俑者是贾琏后,自然更恨他入骨。

就在金陵拐子闹得沸沸扬扬时,林如海和扬州同知朱英也闹得水火不容。一来朱英的立场和曾经逼迫林如海所做的事儿,叫林如海心里不爽。二来是贾琏那句“水至清”,林如海并没有完全照做,而是做了下变形。

林如海说,如果真的那么做,会得罪许多人。他老家就在江南,若是把那些人得罪太狠,以后不好见面。但为了辞官,不做又不行。说是不如挑一个分量够、又立场不一样的人死磕。

而朱英就是这个人。

这个时代官员系统中的同知这个职位,和知府平级,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代知府行驶一些权力,也有专门向皇帝奏报的自由,可以说是监督知府的一个有力人选。

但是,这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政出两门,底下人该听哪个?

而现今,知府和同知针锋相对,知府发一个命令,同知晚上就改了,叫官员们怎么办?扬州知府和同知不仅仅是管着扬州这一座城市,还下辖了八个县,管理着数十万百姓。如此朝令夕改,叫百姓也无所适从。

更诡异的事,这事儿是官员制度的缺陷,两人都没错。

贾琏冷眼看着林如海和朱英死磕,不仅感慨,这幸好是冬天,无论是赋税还是秋收都已经过去,扬州也没有什么大事儿,若是夏天或者秋天,赋税、秋收、再来个洪涝灾害什么的,非得出大乱子不可。

由此也可以看出,林如海死磕是死磕,但心里大致还算有数。

当然,两人这种情况不可能持久。

贾琏见了一次范慎,传达了一下林如海的意愿后,范慎当即参奏了两人一本,说两人“枉顾朝廷官体,一味做意气之争,将百姓置于险地”,请皇帝罢免这两个“不顾大局、有失朝廷官威”之人。

皇帝看着桌上林如海和朱英在半个月内互相参奏的上百封奏折,又因前前后后这么些事情,心情不爽,一怒之下,将两人全都罢官为民,叫两人回家读书反省。

同时,因为这件事,皇帝还下令,改变官员体系中同知和知府平级的现象。以后的同知比知府低半级,而且只能监督知府行事,不能干预知府政令。至于这个政令的好坏,现今看不出来。

两人被罢官,朱英不知道怎么想的,但林如海接到消息后,贾琏看得出来,他很高兴。就是不敢当着来传旨的公公表现出来,只能板着脸,尽力做出一副严肃阴沉的样子。

至于贾敏的生日,林如海已经不是扬州知府,自然不用再大办了,大家聚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而已。

至于薛蟠那事儿,甄应嘉派人送了封信来,贾琏婉拒了他的赴宴请求。

而甄应嘉接了信后,对薛家说“琏二爷不来”,之后不再管。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甄应嘉对这件事儿其实不咋热心。

因为甄家和贾家才是老亲,两家关系最好。和薛家只是因为王夫人的关系才沾带上那么点儿关系,和王家王子腾,只是因为公事有来往而已。

论私情,贾家和甄家的关系比其他几家亲厚;论权势,贾家也比薛家势力大。

无论是从远近亲疏上说,还是从结交权势上说,贾家都比薛家强。

既然如此,甄应嘉又不傻,干嘛要硬按着贾琏的头叫贾琏撤诉呢?归根结底,薛蟠是做错了啊。

所以,贾琏一推辞,甄应嘉就罢手不再纠缠,毫不拖泥带水。

这点倒是叫贾琏省了一番心思。

而林如海辞官后,按照以前答应贾敏的话,带着贾敏先到杭州游玩一番。贾琏无事,也带着人一块儿去。只可惜,现今是冬季,西湖的水虽然还是那么些水,但水里的荷叶干枯凋零,歪歪扭扭,没啥可看的。又加上天气严寒,冷风刺骨。林如海身体不行,被风一吹,就鼻塞头晕,有生病的症状。众人只得回去。

正巧,杭州边有一座林家的庄子,大家没有回各自的家,先到那庄子内安顿下来。

而林如海休息几日,倒是没了大碍。贾琏也松了一口气。此时医疗条件差,若林如海被一场感冒夺去性命,那真的是枉费了他这么多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