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常清道姑带着无尘道长、相木匠、樊厨子、赖端公、还有四叔他们一同往后山去了。罗道士没有去,他说他要看着漆匠漆神像。猴子见他们一群人离去,便要跟过去耍,被罗道士吼了几句,于是灰溜溜的走到他们跟前来了。
两个中年的漆匠在后殿里忙活着,弄得一身都是油漆,罗道士不停的说着他们什么地方漆多了,什么地方没有漆到位。等到半下午的时候,这两个漆匠才把老君像漆完,收了工钱下山去了。等漆匠走后,罗道士和小猴子在打扫着后殿里遗留下来的垃圾,陆晓要过去帮忙,却被他推到了外面,说里面全是油漆,免得把陆晓的衣裤弄脏了。
这个比较魁梧的道士,虽然嗓门比较大,但对人还是很好的。他打扫完后殿就带陆晓去他的屋子歇息,又拿来几个苹果让陆晓吃,有句无句的问着陆晓在外面生活的事情。他的房间摆设非常的简单,墙上除了挂了一副老子的画像外什么装饰都没有。一架木床放在一个角落里,床头散乱的放了几本发黄的书,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摆在屋子中间。陆晓在靠窗户的椅子上坐着,给他说着外面的事情。起初陆晓称呼他为道长,他笑着说他和四叔同辈,陆晓就喊他罗师叔算了,陆晓也觉得喊道长别扭,于是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
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外面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你随便说一点他都会聚精会神的听。陆晓想这也难怪,他们终年的呆在这深山里,过着枯寂的生活,基本是与世隔绝,想来日子过得是十分单调的。所以对于外来的事物,都特别的感兴趣,也喜欢和外来的人打交道。
说真的,陆晓对他们,从心底里同情。想想这罗道士从小就是孤儿,后来又出家当了道士,也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不是他的本意。现在人过中年了无儿无女的,自然是孤苦零丁。于是陆晓把陆晓所知道的,他所感兴趣的,都悉数的告诉他,又说有机会带他去城里看看。他听了这话,竟然笑得跟孩子一样的开心。说这次师弟们去鹤鸣山学习,他原本是想去的。可师傅说师弟们还年轻,在道观里呆不住,应该让他们出去走走,于是他这个想法就泡汤了。陆晓听他的口气,如同有些遗憾在里面。
小猴子先是陪他们耍了一会,见他们只顾闲聊,觉得没趣,便自个的出去了。罗道士问了陆晓很多的问题,陆晓也问他一些观里的事情,他说这观里一共有十一个道士,除了姚老道和无尘子戴道长,其他的都是常字辈的。陆晓问他姚老道是不是无尘道长的师傅,他说不是,姚老道是无尘道长的大师伯。这下陆晓才搞明白了,原来这姚老道比他们常字辈的要高出两辈,是无尘子师傅的师兄。
陆晓又问他这姚老道的年龄,他笑着说他也不清楚,这些年来,他太师傅一直一个人住在后院,不喜欢他们去打扰。他又对陆晓说现在生活好了,没有多少人愿意出家来过这样清苦的日子,所以现在是道士越来越少了。陆晓问他后山是不是全是道姑,他说是的,道教戒律有规定,男女方士是必须要分开修行的。
说后山现在有七个道姑,刚才来的是大祭酒的大徒弟常清,上清宫的主持。罗道士很爽直的告诉陆晓,他们这一辈的出家人,不是感情受到挫折看破红尘就是身体有缺陷,都是非常自愿留下来的。以前有几个出家后念念不忘红尘的,都被大祭酒劝下山去了。
正聊得尽兴的时候,哑巴道士端来了饭菜,比画着招呼他们吃。这道士一天只吃两顿,所以半下午的时候就开第二顿饭了。三菜一汤,全是素食,口味非常的清淡。哑巴道士对陆晓特别的热情,给陆晓盛了满满的一碗米饭,陆晓足足吃了三碗饭才觉得饱了。
陆晓想怪不得乡下人吃得多,清汤寡水的油荤少得可怜,只有多吃几碗干饭才能维持营养。吃完饭后陆晓正在削苹果吃,哑巴道士笑嘻嘻的进来收碗筷,陆晓递给他一个苹果,他却千推万推起来,端着碗筷就走了。罗道士笑着对陆晓说这个道士没有法名,也没有经过出家仪式,最多只能算是个火居道士。这人姓温,家住在离这里三十多里的一个村上,原本是上山来的香客,来了几次后竟然不想走了。师傅见他身体有残疾,人又老实,于是就让他留下专门负责观里的伙食。不过他确实很勤快,饭菜也弄得干净,除了准备全观的伙食,还要照顾太师傅的起居。
吃完饭,观内剩下的道士们都到老律堂做起晚课来,敲着铜钟诵起《心应妙经》。等他们做完晚课后,陆晓说陆晓要到外面去走走,罗道士欣然答应,陪着陆晓来到了山门口。
夕阳已经快西下到底了,山边只剩下了几朵镶嵌了金边的云彩。日出而作,日落而栖,庄稼人的日子就是这样的简单。几户农家已经升起了炊烟,想来是妻子已经开始准备晚餐,等待着丈夫收工回来。陆晓对这样的情景直发呆,叹了叹气。罗道士却不其然,想来是见惯不怪了,不停的找些话与陆晓闲谈。
陆晓一边和他闲聊,心里一边开始嘀咕起来,想想以前他们总是把这些出家人想象得跟神仙一样,个个不食人间烟火。然而只要你和他们打打交道,却发现他们大多也是有血有肉有想法的凡人,除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以前的时候和同学在一个寺庙里烧香,无意听到和尚在,说那些有慧根但放不下红尘的人在佛教里被称之为“大阐提”。现在想来,陆晓就是这样的人。
“陆晓说陆晓啊,过一段日子就是他们祖师的诞辰之日了,一定会有很大的清醮仪式!几处道观的人都要过来参加祭奠活动,要不你就多在上面呆些日子,好看得很。”罗道士饶有兴致的说道。陆晓一听这个,立马来了精神,于是问道:
“罗师叔啊,你们前山后山都是上清派的吗,大祭酒到底是什么样身份的人呢?”
“都是属于上清派,这县城附近的道观大多也都隶属于他们上清派。呵呵……你四叔没有给你说说大祭酒的事情吗?”罗道士笑着说道。
“没呢,四叔平时不喜欢和陆晓说这些,陆晓也没有问他。”陆晓本想说陆晓问过四叔,他说是秘密不告诉陆晓的,但一想到这样说了或许罗道士就不告诉陆晓了,于是就耍了点小聪明回答他。
“他们上清派的等级非常的明确,和天师道一样,在教内地位最高的人是教主,他们称之为师君,师君佩带的信物是帝钟。师君下面有三位高管,称之为治头大祭酒,大祭酒的信物是圭简。大祭酒下面的骨干教众被称之为祭酒,有法会的时候都是手持如意。祭酒的下面称之为羽客,就是一般的道士,占具相当大的比例。这下面还有鬼卒,就是刚入教小道士的称谓。
现在上清派的三十五代师君仙居江苏句容,三个治头大祭酒分别居在闽粤,东北,和他们巴蜀一带。他们平日里说的大祭酒就是伏龙后山上清宫的治头大祭酒,法名无云子。她主管整个西南的上清三山符箓,引领教众六百余人。大祭酒平日里很忙,全国来回的去开坐,一年里难得几日呆在卧虎川上。”
罗道士刚一说到这里,陆晓便接过话来:“没想到这位大祭酒还有这么大的权利啊!现在看到,整个国家的道教派系中,你们上清派是实力最强大的了!”
“呵呵……也可以这样说,最近几十年里,古老的东西消失了很多,好多的玄门派别都流失了。他们上清派一支独秀,也算是难得了。”罗道士笑着说道。
陆晓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于是说道:“罗师叔你能不能给陆晓说说你们上清派的的历史呢?我也好多掌握点历史知识。”
“可以啊,但我也只能给你说个大概,详细的我也不完全知道。”罗常月笑着爽快的答应了,陆晓听了这话,立马的来了精神,只听他说道:“东汉末年的时候,天师道有一位叫魏华存的女祭酒,她幼而好道,诵读老庄、五经百氏,十分博学,又常服气辟谷,摄生修静。一位叫王褒的神仙见她慧根不浅而且勤奋好学,于是传授她教宝典《上清真经》。这位女祭酒得到宝典后,便隐居山野,在怀川阳落山潜心修道四十二年,终有所成。于是她广收道教神书秘籍,集成所著《黄庭内景经》等书,开创上清派一脉,影响深远。
后来她升仙后被玉皇大帝册封“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主管南岳衡山,为道教崇信的大神之一。后来她的门生杨羲广收门徒,尊她为上清开山始祖,开创上清派。后来杨羲自命为二世教主,又传与许谧、许翔父子,这二人又把上清道法传给了浙江的方士黄民……就这样一直传了下去。南齐的陶弘景学上清道法,在茅山苦修五十余年,开创茅山宗。微信搜索公众号:wmdy66,你寂寞,小姐姐用电影温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