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计策算定
作者:睡不醒的白龙君      更新:2019-10-18 11:59      字数:3107

对于皇太极来说,范文程绝对是一个合格的狗头军师。因为他提出了一个相当有建设性的意见。那就是诸王贝勒分别统兵,而名义上还是以阿敏作为主将。

这一点皇太极倒是没有什么意见的,毕竟虽然阿敏没有封王,目前还是自己的哥哥,还是原有的四大贝勒之一。现有的努尔哈赤子孙们封王了的,还都要叫阿敏一声二大爷。他做主将是理所当然的。

这一次出兵,总共五万余人,两万人是镶蓝旗的旗兵,是阿敏的直接下属,阿敏目前还是镶蓝旗的旗主。有一万人是镶黄旗的旗兵,统带这一万人的,是肃郡王豪格,虽然目前还没有被封为亲王,但作为皇帝的长子,豪格是一向以太子自居的。

有一万人是镶白旗的旗兵,统领是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一向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勇士。另外有一万人是绿营兵,统领是刚刚晋封为总兵官的李浩然。其实之所有能够统带一万人,是因为他的身上多少也有一些宗室的血统。李浩然的父亲是李永芳,第一个对后金献城投诚的明军将领,为了鼓励他,努尔哈赤把孙女嫁给了李永芳。生了这个儿子。

这五万大军看起来浩浩荡荡的,但四位统领各有所属,虽说以阿敏位尊。但多少都有点自己的小九九。大家谁不为自己着想呢。

李浩然倒是无所谓,花落谁家自己都是打辅助的,这一次他出来就是为了镀镀金的,有了战场上的经历,以后朝廷里面能够混得开。而且父亲李永芳是郡主额驸,自己的生下来就是贵族。只要能混好,跟谁都一样。

其他几位,肃郡王豪格一向都是以太子自居,目中无人。他对自己的叔叔伯伯们都有点看不上,以为他们早晚就会臣服在自己之下,俯首称臣。这一次,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去给二大爷助攻的,而是觉得自己是监军的。

豫亲王多铎本来就对皇太极能够坐上皇位不感冒,他一直都想拥戴自己一母同胞的哥哥多尔衮。对于其他的哥哥兄弟都不感兴趣。

这样的一支大军,虽然是五万之众。其实在出发开始,就是各怀心事了。注定不能成为一股合力的战斗力。

这些,作为这支大军主帅的阿敏都不知道,作为明军主将的凌云就更不清楚了。但是,不过对方是如何布局。也不过他们是众志成城还是各怀异心。对凌云来说都是一样的。

只有是来犯之敌,就不能让他好好的来,再好好的走。

凌云在十月初十,已经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安营扎寨了。这个地方隶属当初的蒙古,叫做远方镇。这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总共也没有超过五百人的人口,而且相当的稀稀落落。这也给了凌云一些便利。那就是真的打起来的话,不至于会误伤了无辜百姓。

对于这一点,明军是有着铁的纪律的,敌人是敌人,百姓是百姓。到了哪里都要对百姓秋毫无犯,哪怕你有再大的功勋,只要是拿了百姓一针一线,那都是杀头的罪过。而且无论你的官阶大小,割发代首不好使。

安营扎寨之后,凌云做了一番准备,那就是如何能够抵挡住对方的进攻趋势。对方毕竟是大队的骑兵。不是平原地带的步军。

对于五万大军且大部分都是骑兵的对手,无论是弓箭还是地雷手雷,都显得有些无奈,因为需要庞大的资源。但是你能挡得住他的第一波冲击给他造成伤害,瞬间就会被他的速度给冲破防线。

武杰没有在,凌云和几个小弟兄在一起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讨论会。这一次,加入了刘丹,毕竟他现在也算是这支队伍里的人了。在情感上可能未必就能够接受他是自己人,但形式上却不能这样拒绝他。而且,他带的弓箭队确实也是真的有两把刷子。

凌云说:“我们此次不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不占据地利和后援的优势,不过相对于我们,清军也是如此。不过我们兵不满万,且都是以步兵为主的新兵。而敌军却是身经百战的骑兵。今天兄弟们就畅所欲言,有什么说什么。言者无过。”

大家也都在思考,最后赵言说:“不是我长他人志气灭我们自己的威风。如果真的拉开了架势来大的话,我们这不到一万的新兵都不够做人家下酒的凉菜的。这些清兵都是百战余生的,我们和他们硬碰硬是做不到的。”

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这就要发挥我们之前的优势了。我们从山海关到西北,一路作战都是以少胜多的。但是这里面有几点条件,一是对方都是用添油战术分批上人,我们的战术就能够打得响,分批消灭他们的人。二是我们避免了和他们直接的对接,依托了城池的有利条件。”

这话就相当的中肯了,看得出来是动了很大的心思的。刘丹接着说:“这话很贴切,我们现在在这里,算是山地丘陵地形。有利于我们梯次配置打伏击,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拖的久了很可能让敌人包了饺子。我们应该制定一个计划,且战且退,在运动中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然后退到一个坚固的城池。据城而战,打击他们。”

两个部下的意见都相当的靠谱,前面赵言做了分析,后面刘丹有了方案。凌云暗暗称是,这两个人都有相当的军事见解。

本来对于刘丹,凌云只觉得这是一介武夫,没有什么真本领,只会拼爹的。但是这一次,刘丹的话让他心中称赞不已。他也正是在这时,心中隐隐有了惜才之意,他心想的是,这样的人,为什么就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兄弟呢。

时间不允许走神,凌云总结说:“你们的话都有道理,我们是没有办法正面交锋的。但是我们可以接着地势消耗他们。把我们带来的地雷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先布置几个雷场再说。不要怕浪费,杀敌才是关键。所有的弓箭都集中给刘丹,记住,这四万支弓箭和弩箭,我不要求太多,你至少给我杀伤五千人。其余火铳和手雷都集中给石头。我本人亲自带两千骑兵断后,一旦有了胶着,就投入战斗进行搏杀。没错,且战且走,退回密云我们就可以据城而守了。”

说到这里基本上也差不多了,凌云想了想又加上了一句:“我们要在这里,就至少造成清军超过一万人的伤亡!”

石头附和说:“没错,我们撑得起,中原之物力,可谓地大物博。我们有足够的兵员和广袤的土地来进行作战。我们再打个几年也不在乎,可那清兵就那么点兵力,消灭一点就少一点。恐怕是撑不了多久了。我们不怕牺牲,消灭他的有生力量。”

听了石头的话,凌云有点想笑,这个理论很像是用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也很像是论持久战的战略。但不得不说,作战的方案有所出入,战争的道理却都是相通的。这番说法,对于当下的大明和明军来说,都没有什么毛病。

当下凌云宣布散会,大家休息。然后开始准备物资和军械的吩咐,雷场布置的情况。这些就不细表了。

忙活了大概有三天左右,在远方镇布置了一个三层的雷场,共用了一千三百多颗地雷。这已经是这段时间的最大生产量了。而且凌云相信,对方是没有工兵的。所以,面对这三个雷场。他们就会产生巨大的恐怖感。因为他们不知道,下面还会不会有新的雷场。

布置好以后,明军开始了就地休整,等待清军的到来。此时凌云写了两封信,一封给留守保定的武杰,告诉他要厉兵秣马,等待时机。一封给密云的守将上官云英,告诉他,自己将会在半个月内到达密云。接替他守城,在此之前要做好密云百姓的安抚工作,不要让城内起什么动乱。

上官云英接到信以后,并没有被夺权的郁闷感。而是彻底的在心里松了一口气。一直以来,他都担心如果清军以密云为第一站,自己怎么办。以密云这个地方,这点兵力,守是守不住,跑了就会被追究责任,也难免是个死。

正在犯愁的时候,接到了这封信,正是雪里送火锅的感觉了。一旦凌云进驻此城,那么以他直隶巡抚兼兵部右侍郎的身份,自然就是密云城的最高指挥官了。自己自然是胜了有功,败了也无责的。

不能怪上官将军这么想,明军之所以在很多的地方丧师失地,就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的军官是这样的想法的。换身衣服换个主子,照旧都是高官厚禄。就是这样,才造成了很多地方的明军一触即溃的事实。

这些凌云知道,但是他更知道,锅是必须要有人背的,责任是必须有人担的,活也是必须有人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