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br> 1946年4月11日上午8点整,共和国铁道部下属的东南铁路运营公司,首趟执行上海至巴尔喀什的特快列车,在汽笛声中缓缓驶离了站台,这趟特快列车驶出上海之后将经南京、徐州、郑州、洛阳、西安、
兰州、乌鲁木齐,最后才抵达共和国最西部的城市巴尔喀什。
在此之前,共和国运营里程最长的一条线路是从广州至哈尔滨,全程耗时38个小时,而当上海至巴尔喀什的这趟客运线路开始投入运营之后,光是上海至乌鲁木齐就得耗费45个小时,而再加上乌鲁木齐至巴尔喀什的12个小时,这即将一举拿下共和国最长客运路线的特快列车,将整整需要57个小时才能抵达目的地。
两天多的时间对于很赶时间的商人而言,显然是难以选择的,如果他们选择乘坐大型客机从上海至乌鲁木齐,然后再转乘支线客机转到巴尔喀什,整个旅程的耗时绝不超过9个小时,9比57的耗时比,相信绝大多数的商务出行都会选择坐飞机,而不是在火车上煎熬两天多,就算是睡卧铺,恐怕时间一长、又孤独无聊,那么人都快被憋疯了。
然而作为上市铁路公司之一的东南铁路运营公司,之所以敢开通这么一个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长铁路客运线,可并不是因为股市集资所得太过于丰盛,以至于钱多得找不到地方花费,而是因为随着苏德战争重新回到高烈度的厮杀,共和国国内围绕这场战争的商贸流非常巨大,共和国多家航空公司不断加开飞赴乌鲁木齐、巴尔喀什以及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航班,顶多满足有支付能力的旅客需求而希望前往西部边陲“淘金”的普通人,却肯定愿意选择乘娄火车。
陈立强,上海新业宏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机械工程师,他购买的是全程直达票,好歹通过提前订票买到了一张硬卧上铺票,否则他就要在硬座上苦熬57个小时,不能不说公司出差待遇给得忒不地道,拿着报纸坐在车厢过道一侧的他,无奈的看着来来往往拎着大包小包行李的旅客摇了摇头后,又将目光收回了报纸之上。
“兄弟,能帮下忙不?”正专心致志看着报纸的陈立强被一个询问声拉回到了现实,抬起头正看到一个面带微笑的老头,正满头大汗的拎着一个箱子可就是放不上行李架赶紧将报纸搁在小桌上,他利索的将行李向上一抬,老人再一推,很重的行李箱便老老实实的呆在了行李架上。
“小伙子,谢谢啊!”“没事儿!”陈立强说着,便再次坐回了位置,继续看着报纸,直到那老头坐在了对面而乘务员正收取着旅客的车票,并发给一个小牌。
“小伙子这趟可是出远门啊!”老头看到了陈立强手中的车票,乐呵呵的说道。
“是啊,的确够远的!”陈立强苦笑着脸,拿回了乘务员递还给的小牌将报纸折叠好后,和声问道:“那您这趟去乌鲁木齐,也算是出远门咯!”两人很快交谈起来,老叉真名叫做风陵,很文雅的一个名字却并不说明他是一个文人,他和陈立强一样也是理工科的,只不过风陵刚刚,退休,而陈立强却刚刚在新公司上班不久,两人毕业于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的公司任职却有着共同的职业~机械工程师。
“看着你们这些后起之秀,我就觉得咱们国家只会越来越强大的!”老头笑呵呵的打开了真空瓶浅酌了一口热乎乎的茶水后,笑眯着眼,打量着摇头的陈立强,问道:“为啥摇头啊?”“您老是不知道,咱们共和国是全民义务制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都是政府花钱培养,不花钱就可以读书的好事儿谁不愿意啊?所以,咱们国家被世界公认是个教育大国,因而也就是个人才出产强国,每年走出校门的技校生、专科生、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博士生等等,总数都是以百万为计量单位,就业压力相当之大啊!”陈立强回想起自己研究生毕业之前,那雄心万丈、那壮志豪情,年轻气盛的自己甚至一度在梦里认为自己貌似成了中科院院士级别的牛逼人物,结果梦醒来之后才发现,自己一个研究生走出校门之后,都还得自己找工作,好坏与否,一方面靠关系、另一方面则全依仗实力,好歹还是一个机械工程师,走出校门之后,陈立强辗转上海、浙江、广东等好几个省,这才又转回了上海,直到被上海新业宏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给雇佣,如今正坐着火车去执行公司交付下来的第一个任务。
“压力大是好事,没有压力哪儿来动力?再说,第四届三中全会不也出台了许多利好高学历人才就业的政策措施吗,更何况当今世界战火纷飞,咱们国家又是一个工业制造大国,冶金、机械、化工等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根本不愁就业!”老头见多识广,当然也就点到即止,这也足以让陈立强汗颜了,的确,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毕业之前就已经有企业主动找到自己,想要签订三年、,一个是“上铺”与“中铺”另外就是老人车票上多出的一行字一“烈士军属优待”当然价格上老人的车票是打了半价的。
所以,这剩余的旅程陈立强一直就在想军人是什么,就是穿着一身军装、拿着杀人的武器的人,还是其他什么,他对于这些很是模糊,军人的信念、军人的团结、军人的顽强,一切的一切他都并不懂,但他看着手中的车票,慢慢懂得了军人的价值~奉献。
当山河破碎之时,才想起强我国防:当家破人亡时,才想起捍卫主权……陈立强开始有些明白,明白为什么如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比以往更加惨烈,面对强敌入侵、面对杀戮,、面对死亡,苏联人、澳大利亚人、美国人等等,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奋勇作战,难道子弹就穿不透血肉身躯?难道钢铁大炮就撕不裂人体肉身?死亡,在某些时候显得令人恐惧而又害怕,但在有些时候却又显得光荣而又jī情四射。
列车,终于在4月13日下午5点抵达了共和国最西部的火车站一巴尔喀什客运站,整理好心情的陈立强终于卸下了包袱轻装上阵,当天晚上就和前来接他的一名技术员通过了边境检查,以共和国公民的身份免签证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后,很快就转乘了当晚开往阿斯塔纳的客运大巴,经高速公路一路狂奔至阿斯塔纳之后,小睡一晚的陈立强在次日便前往了阿斯塔纳查看已经运抵货运总站的一节节车皮。
战争越是惨烈,苏联对共和国的物资需求量就越大,环渤海湾、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都并不是共和国基础军工生产地域,大西南和东北地区才是基础军工企业林立的地方,因而来自于云贵川和东四省的武器装备弹药物资等,大多都通过由重型牵引机车其牵引的货运列车,以铁路运输的方式,日夜不停的运抵阿斯塔纳,在这里通过检查之后便运出哈萨克斯坦境内,至于运入苏联境内的取向。这就并不清楚了。
反正,陈立强觉得很震撼,好几十条道的货运站内,停放了很多的货运列车,大多列车都没有牵引车头,而货运场的转运机车正不停的完成牵引任务,装卸桥也不停的将那些铁路运输集装箱调运至拖车上,在货运场附近的仓储区可以清楚的看到一片集装箱组成的建筑群,重型平板拖车、半挂丰等在装运物资。
一开始陈立强还并不清楚,为什么这些列车不直接驶入苏联境内,后来仔细一想才明白,苏联的铁路轨距和共和国与哈萨克斯坦的不一样,另外就是苏联极为缺乏重型牵引机车,而且长长一列的军列行驶在铁路上很容易暴露在德国空军眼皮之下,往往打掉车头,就会造成翻车的后果,一个不小心就会造成整趟列车物资的殉爆,还会导致铁路的破坏,所以苏联红军干脆放弃了用铁路大规模运输物资的打算,而是直接组织车队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直接拉到他们的后方去,当然,铁路运输也并未放弃,而是用来运输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说坦克。
陈立强所在公司准备出口到苏联的设备所在的车皮,很快就和另外一些车皮组成了新的一列,火车站调来了两台内燃机车,一前一后的推动之下,这才缓缓的让这超长的货运列车在轨道上奔驰起来,而陈立强也不能免俗的坐上了这趟火车,与他一起的还有不少企业的技术代表,他们这次去苏联,也都是督导设备安装和调试的,苏联一直向共和国购买武器装备,虽然数量足够可总归不是办法,一些常规的武器装备,苏联自然希望能够自行制造。
列车驶出哈萨克斯坦国境之后,便再一次提高了速度,呼啸着往苏联后方重要军工生产所在地的乌法突进,一路上,陈立强看到了许多布置在铁路沿线的高射炮阵位,距离较近的情况下,显然能够看得清那隐藏在伪装网和树枝枝蔓下的高射火炮的,而且陈立强还看到了曾在国内军事杂志上看到的共和国国产自动化防空高炮,那在mí彩伪装网下架设的雷达天线阵,还有那缓缓旋转着的四联装高射火炮,都让陈立强觉得既紧张又刺jī,mímí糊糊间还竟然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因为大多的武器装备都是“〖中〗国制造”
尤为震撼的场景很多,最让陈立强感觉到震撼的是,在列车经过一个中途停靠站的时候,他清晰的看到另外两条铁道上暂时停留的军列,竟然全部运载的是清一色的坦克,被固定的坦克都给罩伪装网,但那隐约的轮廓却让陈立强百分之百肯定,这些坦克都是共和国陆军以前装备过的22式主战坦克,这下他终于懂得了,为什么苏联人如此珍惜他们的铁路运力了,原来都用来运更为重要的装备,子弹、医药什么的,哪儿有装甲车辆和火炮重要?
列车一路很是平安的抵达了乌法,但却根本没有在乌法城内,而是在距离城区尚且有些距离的海拔1640米的亚曼套山山区之内,茫茫群山的确为军工企业的隐蔽提供便利,而让人称奇的是列车离开主道,经一条辅道进入山区之后,竟然像是一直在行驶于随洞一般,下车之后陈立强才发现,原来这十几公里的铁路属于机密的,行进速度并不快的列车,始终是行驶在一个由人工利用钢架和伪装网架设的伪装隧洞里,从高空之上,根本看不到地表之上竟然还有这么一条有意思的铁路。
列车带来的设备很多,陈立强在等待本公司产品卸货之前,就发现苏联进口的设备中,大多都是加工型设备,专用锐chuáng、加工中心等都比较少见,倒是常用车chuáng、锐chuáng、铿chuáng、拉chuáng等非常多,那些房顶上都覆盖着伪装网的生产车间内,不少都是一片轰鸣的繁忙生产景象,陈立强亲眼看到那些苏联技术工人去上厕所都是以百米冲刺般的速度狂奔,一分一秒都要争夺,就是为了多生产一些装备。
问过翻泽之后,陈立强这才唏嘘不已,因为翻译告知,苏联红军中能做到人手一支步枪的部队都很少,在莫斯科后方很多地区集结起来的预备部队,都还苦苦等待着装备武器,所以如果能让更多的部队更早的装备齐全,显然战争形势就会稍稍好那么一些,因而这些担负军工生产任务的技术人员,倒班制,人可以暂时休息一会儿,但机械设备却从未中断过生产,除非坏掉了。
设备的安装很快,更多新设备的到来就意味着产能更大,苏联的军工厂方面因而很是积极,而且一些晚上执行警戒任务的苏军士兵也都赶来帮忙,在吊车忙不过来的情况下,陈立强眼睁睁的看到那些是士兵肩挑手抬,全凭人力的将动辄数吨重的设备,转运到了车间。
“难道人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陈立强不得不在感叹之余,更加热心的指导那些苏联技术人员快速熟悉这些设备,在彼此的交谈间,他才得知这些花费了苏联高价买来的设备是要用于生产苏联人自己的突击步枪,名曰Ak-47!。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