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元朝那些事儿(中)
作者:受伤的害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445

吉思汗曾经说出,只要窝阔台有一个吃奶的后代,都先继承汗位。这句话不但成为了忽必烈心里的一团解不开的疙瘩,而且成为海都为之奋斗的目标。

因此海都不断打击忽必烈,积极谋求自立为大汗。他为人聪明能干而狡诈,逐渐纠集部众,以海押立为基地,势力日盛,成为窝阔台系诸王的首领。而渐渐也成为了忽必烈心里的一根刺。

随着海都在窝阔台汗国同八剌等察合台后王、术赤后王于答剌速河畔召开忽里台。众推海都为盟主,一致对抗忽必烈和伊利汗阿八哈,誓约保持游牧生活与蒙古习俗。从此,双方不断发生战争。元军虽始终占上风,却无法彻底击败海都。

海都不在青海附近的消息,是察合台后王八剌、术赤后王的联军八万对八万吐蕃骑兵获胜后,无意之间传出,被伯颜所派的斥候侦知的,当时简直不敢信心,一直到抓了一个敌军的千夫长作为审讯对象之后,每个人都有些惊异。

谁知道,察合台后王八剌、术赤后王的联军八万,竟然除了将宣政院和乌思藏的联军一举击溃之外。还有着闲情逸致。尾随其一直追杀着。

一直跟到玉龙牙扎陵湖附近,突然不追了,转头向东而去,目标应该是宁远府或者是通化地区,才让伯颜有些措手不及。

等到尾随的斥候飞速赶回报,想要尾随而去,已经晚了。此刻,海都大军的骑兵优势明显起来。因为本来海都他们的誓约就是保持游牧生活与蒙古习俗。所以一直在马背上从来没有放松过。

而此时察合后王八剌、术赤后王联军的行动,也不是完全出于避开伯颜大军的考虑了,他们根本没有发现有斥候一直在后面跟着。之所以追杀乌思藏和宣政院的联军,是看上了联军所带的给养后转头向通化一带进军,就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大军可以在不断的行进中获得补充粮草和肉食,大军不至于缺粮。第二,从通化进入四川行省,到达成都。骑兵不过半天就可以达到,而且越是贴近成都,给养补充就越是方便。

反正他们已经习惯了虫似得生活过之处,寸草不生是很平常的事情。伯颜却是一步错,步步错。开始过高的估计对方的人马。可能是阿术在久病之下所犯的错误,但是不和乌思藏与宣政院的联军一起剿灭这支军队,却是有些可惜了,不过这个错误也是基于没有详细的了解敌人情况下。

但是么都晚了只能一边申报皇上,一边下达着各项指令令全力护卫成都府。害怕川中诸蒙军与之勾结,调遣的尽是刘整或者是汪德臣的余部汉军进行防卫,但是汉军守城可以,轮到攻击还是远远够。于是伯颜上奏请权调动宣政院诸宣慰司的人马。

当然。光是件事情。忽必烈在和林就可以做出决定外在大都。却是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得不让忽必烈提前回来。

姚枢逝世、窦默逝世、廉希世。这三个随着忽必烈一起开创了大元基业地重臣相继去世。本来太子监国。有权先暂时安葬于忽必烈次于号就可以了。

但是真金太子却将他上升到了一个政治地台面上。说这三个老臣年纪老迈暂且可以不计是死于无粮。这个消息让忽必烈知道后犹如晴天霹雳。

为了打仗。大都缺粮他是知道地。但是缺粮可以饿死朝廷重臣。这个是有些匪夷所思了。心里知道是不可能地事情。但是还是赶回去了。既然这件事能搬到台面上说。证明了现在朝廷内部地矛盾已经激化了。

而矛盾地指向。正是自己地心腹重臣阿合马。随着战争地四处扩张。支撑大元帝国骇人军事行动地财源日渐枯竭。早在至元十三年地时候。伯颜率领元朝大军把南宋送进坟墓地同时。它自身千疮百孔地财政问题。也更显突出了。

谁能为帝国搜刮更多地金钱。来支撑大元四处用兵地战车呢?阿合马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

其实基本上都是在忽必烈的首肯之下,实施了很多搜刮财赋,横征暴敛,搞得天下骚动的行动。因此,阿合马也得罪了不少人。

这一点,忽必烈是知道的。就是阿合马为自己承担恶名,所以他才原谅了其许多小的过错。其实,忽必烈本人早期十分憎恶贪焚暴敛,并因反对其兄皇蒙哥汗的“钩考钱谷”而引祸上身。而差点没有失去

但是自己做了皇帝之后,才知道财政的艰辛。同时,由于灭宋战争以及对付西北蒙古宗室王爷的挑衅,忽必烈的银库日益枯竭。打仗要花钱,平乱要花钱,拉拢蒙古贵族血亲所支出的大笔赏赐也要花钱,因此,“财臣”日渐任用,阿合马等回回人因能够为忽必烈敛财,日渐得到宠遇,这些人也成为忽必烈平衡朝臣活动权力的有力砝码。

忽必烈知道太子一向和阿合马不和,还道太子要趁着自己不在大都,寻找阿合马的麻烦,杀一个阿合马倒是没有什么,他虽然不在乎,但是急切之间,上哪里找一个自己用着顺手的财政大臣呢?

所以,忽必烈就急着回大都了,因为还有人向自己密报,说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曾经有人准备封章上奏:“帝(忽必烈)春秋高,宜禅位于皇太子。”此种腐儒之见,在从前的汉族朝代尚可容忍,但对于蒙古帝王来讲,却是令人大恼火不可恕之事。

大臣塔即古等人得悉此事后,便借理算为名突然封存御史台奏章,把此事上报给忽必烈。

重重不安的情<包围着忽必烈,他怎么也不会去想阿合马会背叛自己,反而对太子感到一阵阵的心寒,由于自己的帝位是从弟弟的手里抢回来的,所以也担心别人将他抢走,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行。

知道这种种坏消息,忽必:就算是急切之间赶路,也只是在至元十八年将要来临的前几天赶到大都,进入了紫禁城中,才感到一阵阵的心安。

而同时,在府的阿合马,却是感到一阵心里的不安。自己致怨满天下,竭力排毁汉法以及儒士,使得儒臣与太子真金对他恨之入骨。

尤其最近京城内发生混乱,纵然是有些人不知道,但是深通财政的他却是心里明明白白的。主要是因为自己滥发交钞引起的。

忽必:做皇上之后,所颁定的中统交钞是以丝为本,交钞二两合银一两(银五十两为一锭)。发行中统元宝钞,分为十等,以钱为准,一千文钱(一贯)相当于一两交钞。

至元十三安城破,朝廷用中统钞倒换宋朝的会子、交子,使币制达成统一。在此以前,中统钞发行量相当有节制,每年不过十万锭。

自己大权在握后,为了敛,滥发钞币,自至元十三年开始,中统钞的币量每年都是大几十万锭,最高达一百九十万锭,如此,造成“物重钞轻”,最终使得“公私俱弊”,使元朝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混乱。

中统元宝钞贬值二十余倍。物价腾跃,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

所以在很多州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中统元宝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而国用由是遂乏。

为了掩饰这件事情的真相,他又大兴“理算”(又称“打勘”、“拘刷”),以检查清理政府财政收入为名实现敛财目的。

大搞官卖垄断,对银、铁、盐等实行垄断权,又命官府括民铸造农器,使得农器品质相当粗劣又价格昂贵。同时,又巧立名目,增加各种税目,任意提高税金,甚至连死人也要收丧葬税。

想以此来弥补其中的亏空,但是越补越大,再加上突然四处用兵,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财源雪上加霜。心里忐忑不安的想着如何给皇帝交代。

随着在位时间越久,他拉扯提拔了郝祯、耿仁,一下子迁升到和自己同在中书省任职来帮助自己。瞒着皇上做了很多黑心的事情,也不知道皇上是否知情。

但是忽必烈回来几天后,就是新年,没有任何询问。也不去调查谁对谁错。随着至元十八年的来到,忽必烈下旨,权停百官俸,实施财政调整。把事情仍旧交与阿合马执行。

而对于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曾经有人准备封章上奏的事情,却是再也没有了下文,可能是忽必烈回到了大都,看到没有变化,心里安定后,觉得真金太子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不想逼迫太狠,于是就当做没有发生一样让他过去。

随即,忽必烈就被另外一件事情所吸引,这件事情,关系着一直被他打压的全真道教。随着江南事情的不确定性,再加上自己的师傅八思巴大师去年的离世。忽必烈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com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