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厨房里传来了抓鸡杀鸡的惨叫声,陈家按照杨山巴的吩咐,已开始为黄俊岱与李国荣他们弟兄准备晚饭。
这时陈老板端了茶水过来,李国荣拿了一杯,喝了一口热茶,站起来解开了身上的衣扣子,坐在炭火边他显得有些热起来。他从长凳边站起了身子,问道,厕所在什么地方?
陈三河听了,忙过来说,李乡长,请跟我来。
这陈三河是个小地主,人也还算精明,自住了一个比较整洁的小院子。黄俊岱正是看中了他家的院子,才决定要借用一下的。他因为与黄俊岱有些交情,就爽快地答应了。
这时,天上的雨也停了,门口的田野里起了一层深重的暮霭,天色已显得有些浑暗灰重起来。
李国荣发现,黄俊岱在陈家周围到处布了岗哨,防范得十分严密,心中暗暗称奇。看来他是一个十分谨慎的人,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的人劝下山来,也好表现自己在秦镜面前不是夸的海口。他放松了身子后,微笑着来到了堂屋里。
李国荣想解开黄俊岱的戒备之心,他知道要解除上两次招安在他心中的阴影,只有让他把心中压着的东西倒出来才是。于是,他又让黄俊岱述说了两次接受政府招安的详细经过。他就是要让他自己说出来,发泄过后,就好在他的心中再放进新的东西,接受他的观点。他不时认真地看着黄俊岱,做出一个笑脸。不时又紧锁眉头,显露出那个愤怒的样子,他变着脸显着热情,鼓励黄俊岱说了下去。
黄俊岱自从在枫木口,向储康民述说了内心存在的痛苦后,心情好受了许多。今天,李国荣再次鼓励他,对自己的不幸遭遇进行了释放。黄俊岱已经不再如过去那么压抑,也没了强烈的释放**要求,因而并没有将自己的心声和盘托出,他只是把对政府的不满讲了一些。
李国荣听了,拍着黄俊岱的肩膀,表现得十分真诚地说,贤弟,从现在开始,再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了!我们两兄弟捆绑在一起,官场要是好干,我们两就在官场干,如果官场不好干,我也和你一起上山。不论怎么样,我们两兄弟,从此不要再分离了。
黄俊岱有些激动地说,谢谢,有你老兄的如此器重,我相信,俊岱和弟兄们,今后的日子会更好过的。
李国荣说,俊岱老弟,你爽快地说一声,现在下不下山?
黄俊岱说,哥哥,事情总不至于就要今天马上解决吧?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弟兄们的思想工作,是要等做通了后才能决定的。说说您的情况吧,这些年,哥哥过得怎么样?黄俊岱显然想岔开,对方老是抓住不放的这个下山接受招安的话题。
李国荣也知道,这么快要他做结论,是有点求之过急了,就笑了笑说,我这几年还算顺。在江东干了一段时间的保安队,过洪江当了一年警察,后来在军队中又混了两年,娶了两个老婆,现在都带回靖县来了。大老婆留在县城管家业,照护老母,小老婆跟我来到了坳上。这些年为兄的发了点小财,日子过得还有滋有味。相信到了坳上后,在弟兄们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会有更加美好的前程。
就这样,他们谈起了靖县身边的情况,谈到了对秦镜、吴君庭、张梦华、储康民、梁经河、唐振之、申亚藩等人的看法。李国荣尽力地去迎合黄俊岱的观点,而黄俊岱对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李国荣,也并非十分袒露自己的心胸。但他们毕竟是多年未见面的结拜弟兄,见面可谈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
不一会儿,杨山巴过来说,四爷,可以开饭了。于是黄俊岱与傅太和起身,将八仙桌抬到了火盆上,满脸高兴地准备吃晚饭。
这时,陈三河端来了一碗煮全鸡,一盘炒腊肉,一锅油发豆腐,一碗切块鱼,一盘山羊肉,一盘白菜,摆到了八仙桌上。酒杯、酒壶端了上来,黄俊岱、傅太和、吴玉哥招呼李国荣座了上席,他的两个保丁以及杨山巴、陈三河也入了桌。
自然是先喝酒,李国荣要敬黄俊岱,黄俊岱认为自己是老弟,只得先敬了李国荣两杯,李又回敬了他两杯。这酒是陈三河自己烧的甜酒,很好喝,加上熨过,甜暖可口,他们喝了开来。
傅太和、吴玉哥也敬了李国荣两杯,酒席上,大家有了一种真正的弟兄情谊。他们喝着酒,又谈起了招安的事项。
李国荣再次催促黄俊岱说,老弟,还有什么犹豫的,打定主意下山吧,不为自己着想,也为弟兄们和老弟嫂,想一想啊。
黄俊岱自从回家去看了儿女,吃了侄女的喜酒,又是一段时间没有看到儿子了,心中有些凄凉。他抓了酒和李国荣又碰了一杯,把酒喝了下去,什么也不说。李国荣看出了他心中的痛苦、犹豫和挣扎,点了点头。
李国荣继续说,老弟,你小心谨慎是应该的,我来找你,你就放一百二十个心。我以全家老小的性命担保你没事,为什么你放着美好的前景不奔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没有必要哇。
黄俊岱终于说话了,他说,大哥,这是事关全体弟兄们生家性命的大事,要弟兄们自己做主,过几天我再答复你吧。
李国荣只得说,好,我等你的好消息!他是一个酒桶,兴趣来了,和桌上的傅太和、陈三河等人又干了几杯。
吃完了饭,外面的天也快黑下来了,李国荣站起来,他拉着黄俊岱的手,来到堂屋门口,他看着黄俊岱认真地问道,老弟,你说过几天,我们再见面!
黄俊岱顿了一顿回答道,过三天吧,坳上赶场,我派人把信送到你乡政府的办公室去。
李国荣坚定地说,好,我等你的信!
乡丁牵过马来,李国荣上了马,他挥了挥手,带着他的两个保丁回了坳上乡政府。黄俊岱送了出来,等李国荣上了新华桥,过了大路,他才带着他的弟兄,从陈三河家撤走了。他们沿地灵河顺流而下回了婆婆庙。
到了婆婆庙,黄俊岱马上集中了20多个弟兄,连夜讨论了是否下山跟李国荣干的问题。
傅太和坚决反对,他说,我看李国荣这个人不太可靠,在坳上乡政府干,还不如我们现在自由自在,为什么要去接受他的管制?
其他的弟兄也说,在乡政府的管辖控制下,还不如在自己的掌握中好。绝大多数弟兄都认为,自己干,好得多,没有必要接受李国荣的管制。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