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帝师和金鞭
作者:蓝雪西红柿      更新:2020-04-06 15:57      字数:3550

“刘师,您在哪里?刘师,您在哪里?弟子赵云,请刘师现身一见。刘师,您……”

“刘先生,您在哪里?刘先生,您在哪里?丞相命小的拜见先生。刘先生,您在……”

一连串嘈杂的呼喊声,在山脚下响起,登时传入了刘轩耳中。听着赵云和其他军士的呼喝,他很是疑惑。诸葛亮贵为蜀汉丞相,能有什么事找自己呢?自己又不擅长治国安邦、行军打仗的,难不成是看上了自己的武力?不过那也不应该啊,自己最多就是一勇之夫,就算自己能横扫千军,但是在千军万马之中,又能顶什么用?

不过见还是要见的,再怎么说,赵云还叫自己一声刘师呢。这可是赵云啊,后世三国迷们的绝对偶像。想起这点,刘轩还有点小得意。

走出自己临时搭建的小木屋,缓步来到山脚下,看着闻声而来的赵云等人,刘轩露出了一缕笑意。

“赵将军别来无恙啊,不知诸葛丞相有何事差遣,竟劳动赵将军亲自前来?”刘轩温和道。

“禀刘师,诸葛丞相日前已返回成都。待处理完朝中诸事后,立刻命末将前来拜见刘师。并恭请刘师,前往成都与丞相一叙。”赵云郑重道。

其实仅从前后称呼上,刘轩就听明白了。赵云想来拜见自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也有事找他。不然的话,赵云也不会在找到他之前,自称‘弟子’。而在说明自己的使命时,又自称‘末将’。

沉思了一会儿,刘轩同意了诸葛亮的邀请。反正他现在刚刚筑基,距离结丹还有一段距离。出去转一圈,也可以巩固一下自己的修为。

三日后,刘轩来到了成都的皇宫中。看着高坐龙椅上的一个年轻人,以及跪坐在殿阶下侧首的诸葛亮,他显得很有些无奈。

不管历史怎么记载,刘禅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亡国之君。而他说的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也”的话,也让他成了后世的一个笑柄。而刘轩来这里,正是在诸葛亮极力恳求下,来给刘禅当老师的。

帝师,说出来很高大上,但也分给哪位帝王当老师。就刘禅这样的,刘轩真是有些提不起兴致,也有些觉得丢不起那人。

但是,在诸葛亮和赵云的一再恳求下,刘轩也说不出推辞的理由。毕竟,历史上刘禅做的那些事,现在不是还没发生嘛。

淡然地看了刘禅半天,直到看得刘禅脸显怒色,却又眼神飘忽,而诸葛亮则眉头微皱,略显紧张时,刘轩忽然开口道:“陛下承续先帝大统,身负百万子民之责。但陛下性情温和,游滞外物,却非明君所为。草民常听人言,活到老、学到老。

陛下虽有诸葛丞相辅翼,却仍需勤学慎思。若有恰当时机,陛下不妨亲临战阵,磨练心智。想先帝戎马一生,方才有此基业。陛下初登大宝,却非安于闲嬉之时。不知陛下,可有此胆气?”

“刘先生,陛下尚年幼,如何能亲临战阵?况天子居中坐镇,方能稳定臣民,如何能够擅离?”闻言,诸葛亮当即惶恐道。

通过和刘轩畅谈,诸葛亮已经知道,刘轩不是能被各种条框束缚之人,心里的很多思想,也都大胆之极。但是这不代表,他能容忍刘轩在此畅所欲言。他能理解刘轩,却怕新皇因此降罪刘轩。

“哦?诸葛丞相是这么认为的?在草民看来,一个国度是否有前途,关键是看掌权者的才能、气魄如何。说句僭越之言,现如今曹魏、东吴、蜀汉,看似三足鼎立,其实并不稳当。

一国之内尚不能万民如一,蜀吴之盟又岂能当真?与其说是结盟,不如说是相互利用更合适。

既如此,强大自身、蚕食敌方,方有机会光复大汉。但是,若要蚕食敌方,就少不得武略攻伐。一国之主若心性柔弱,必将牵绊前方战事。

丞相之才虽强,却不能兼顾所有。因此,陛下若能善理政务、详查沙场胜负,必能免去丞相后顾之忧。

若陛下认为草民之言不足为信,且看陛下之敌手,都是何人。曹丕,堪称雄才大略,且其奸诡之处更甚其父。孙权,虽攻略不足,却守成有余。此二人皆一时人杰,陛下与此二人对垒,不知有何决胜之术?陛下若怠于军政,又如何继承先帝遗志,兴复汉室?”刘轩侃侃而谈道。

“先生此言,未免虚饰其词了吧。朕有相父,必能高枕无忧。先生若无他言,就退下吧。”听刘轩这么说,刘禅当即不悦道。

“陛下,还请恕刘先生失言之罪。以老臣观之,刘先生乃当世大贤,学贯古今。正宜佐助陛下,堪为帝师。还请陛下允准。”诸葛亮恳切道。

“哈哈哈,诸葛丞相太过谬赞。以草民之能,如何能担当帝师?但陛下言若丞相在,则陛下可高枕无忧,草民却不敢苟同。

丞相乃人而非神,以一隅而谋天下,终日操劳军政诸事,体魄早已如风中之烛。若能善加调养,延寿增纪,还可为陛下鞠躬尽瘁。若丞相故去,陛下又将依仗何人?

陛下若想丞相得享天年,就不应使丞相事无巨细,整日奔忙。陛下视丞相如父,却未能尽子之责啊!

草民言尽于此,就此拜辞。”说罢,刘轩洒然而去。

看着刘轩豪放不羁的背影,刘禅忽然有种得遇天人的感觉,突然很后悔刚才说了那些话。而诸葛亮,也有些失神。

刘轩刚才说的那些话,看似是说刘禅诸事不理,非人君所为,但其实也是在点醒诸葛亮。别什么事都自己扛,别什么权都揽在手中。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就要学会分权给别人。

“相父,刘先生真乃高贤也。禅不知其能,痛失如此良师,不知相父可能挽回?”刘禅恍惚道。

历史上的刘禅,其实只说过那句历史名言,其实他并非愚蠢不堪之辈。如果他当时真按郤正教的话说,恐怕他当时就被司马昭干掉了。

司马昭那是什么人,如果顾忌杀了刘禅,会引起东吴动荡的话,那他灭什么蜀国?再者说,蜀国都被他灭了,东吴有什么值得他担心的?杀不杀刘禅,就是他一句话的事儿。

最重要的是,刘禅那么做,保住了很多蜀国降臣,也为大汉保留了一点点元气。要不然,他投降曹魏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忠臣跟随了。

总体来说,刘禅登基以后,最多也就是宠信黄皓,耽于玩乐,并没有做过任何倒行逆施的恶事。

当然,这其中是不是因为诸葛亮揽权,而使得他无所作为的因素,暂且不提。

“陛下所言甚是,老臣必将尽力为陛下挽回刘先生。还请陛下勿忧。”诸葛亮肃容道。

回到青城山,刘轩再次修行起来。到了此时,不管他信不信,他已经来到了三国时期。而且,除了修行,他也找不到离开这里的办法。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这次修行,刘轩吸纳炼化来的灵力,并不是储存于下丹田,而是储存在了中丹田里面。

这倒是不是刘轩别出心裁,想换一种修行方式,而是他根本就感受不到下丹田,仿佛下丹田根本不存在一样。无奈之下,他才做出了这种选择。

又过了半年,感受着膨胀欲裂的中丹田,刘轩心中很兴奋。想不到,这里的灵气竟如此充沛。就算他稳扎稳打的缓缓修行,还是达到了结丹的边缘。

将自身情况调整到最佳后,刘轩意气风发的迎来了第二次结丹天劫。方子还是老方子,天劫还是老天劫,传说中的大五行混沌神雷劫。

因为渡过这个天劫的经验,刘轩显得信心十足,应对起来也是挥洒自如。只不过,就在他渡最后一道劫雷时,出现了一点意外。

就在最后一道劫雷落下时,忽然从不远处冲来一道金光,硬生生承受了小半道劫雷的威能。这道金光被劈落地面之后,弹动了几下后,就落在了刘轩面前。

虽然刘轩此时的情况有些狼狈,但他毫无惧色,甚至还有些乐在其中。看着替自己承受了小半道劫雷的物品,他不由一愣。

金光散去后,现出来一把金鞭。这根金鞭器型古朴大气,上面隐现着一些繁复的纹路,散发着极其强大的灵气波动。刘轩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件法器,而且是一件远超法宝品阶的法器。如果不是金鞭上面有一些残痕的话,就是说这是一件仙器,他都会相信。

连刘轩的那件灵云法宝,都没有如此强大的气息,那这把金鞭不是仙器,还能是什么?

拿起金鞭,刘轩立刻感受到了其中极为强烈的灵性,以及一股极为依赖他的情绪。仿佛这把金鞭本就是他炼制的一般,极其诡异的让他有种血肉相连之感。

修行界有言,神物自晦。越是灵性强大的法器,越是会自主地遮掩自身。只是这把金鞭似乎受过什么损伤,因此才控制不住自身的灵气波动。

渡过了天劫,刘轩随手将这把金鞭收入丹田,一边恢复元气,巩固境界,一边温养修复新得的法器。不出他所料,他这次结成的金丹,还是混沌紫金丹。

说起来,刘轩来到这里已经七八个月了。他在这段时间里,除了修行,就是偶尔去成都辅导刘禅学习。在这些时日中,他能感受到,刘禅、赵云对他日渐加深的孺慕之情。可以说,他的日子过的非常充实。

如果不是心系幻明他们,还想救回不知所踪的武慧,刘轩真有留在此地的想法。能亲身参与改变历史这种事,他也是非常感兴趣的。虽然从逻辑上讲,这非常荒谬。但从大道上讲,这又不是不可能的。

半日后,就在刘轩正修行的时候,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忽然从屋外传来。。

“恭喜道友结成金丹,并得到玄坛真君所留之宝。若道友不弃,李意期恭请道友一叙。”

“玄坛真君?那不是赵公明吗?”闻言,刘轩当即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