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传 大道独行,披荆斩棘终不悔
作者:偷懒的码农      更新:2020-03-24 02:56      字数:4832

蔡邕传大道独行,披荆斩棘终不悔

“世人都骂我是卖国贼,可我蔡邕不是反贼,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汉室忠臣!”

人的命运有的时候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这个世界会卷着你走,身不由己。

我在这个位置上,很多事情都说不清楚,是非功过,还是留给历史去评判。

“武者固以斧钺守疆扩土,虽血染重甲,然马革裹尸而不还;文者亦用青毫点指江山,虽大道独行,然披荆斩棘终不悔!”

大道独行,披荆斩棘终不悔……

此日,蔡邕端坐于偏厅之内,面前摆好了笔墨,却没有提起笔来,若有所思。

常言说,人老了,陪伴的往往就剩下了回忆,蔡邕也不例外,他在回想他这一生走过的风雨历程。

蔡邕他这一生也是波澜起伏。

第一次是在汉恒帝时期,征辟他出仕,蔡邕觉得当时宦官把持朝政太过昏暗,于是走到半路上装病,又返回家中;

第二次当官是受为官清廉的桥玄举荐,担任掾属,受到桥玄的厚待,后出任河平县长,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升任议郎,著名的熹平石经就是在那个时期所作。

但毕竟因年轻,政治斗争的经验不足,错误的估计了汉灵帝所展示出来中兴的表现。当时汉灵帝因为天灾频繁,心中不安,找到蔡邕让他针对朝政畅所欲言无需顾忌,结果蔡邕信以为真,结结实实写了针对时弊的文章呈上,结果被中常侍曹节所怨恨,诬告蔡邕,导致蔡邕被流放到朔方,也就是并州北部临近鲜卑一带的苦寒之地……

幸好后来遇到汉灵帝大赦天下,蔡邕才得以赦免,随后蔡邕流浪江湖,在多处地方均有居住过,在江南吴地居住了很长时间后才再次被朝廷征召,重新回到了洛阳城……

因自己年轻时秉直性格吃过不少的亏,但是这颗赤诚之心,虽是历经风雨,却一直未曾改变,难道到了临老,却要改了么?

蔡邕笑了一笑,拿起墨块,细细研磨起来,随后提起笔,运笔如飞写下了一行字。

诸葛亮跟着蔡府管家来的时候,刚巧就看见这一幕。

见诸葛亮到了,蔡邕放下笔,示意诸葛亮坐下。

蔡邕看着眼前的这个少年才俊,虽说相处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却感觉为人亲和,待人温雅有度,这和他自己的脾气很合拍,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起年轻的自己来,做的还要更好一些,认识道理又懂得变通,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当然如果在文学方面的学问上能再精进一些就更佳了。

蔡邕待诸葛亮坐下,问道:“左传可通诵否?”

诸葛亮要起身回答,被蔡邕所制止,便说道:“已可通诵。”——通读朗诵是学习一本书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读标准只是对书中文字可以懂得其意即可,因此蔡邕这个要求真心不算高。

蔡邕点点头,说道:“夫左传,一可观史识今,二则包罗万象,三有处世之道,汝诵读之余需仔细体会。”

诸葛亮点头称是。

蔡邕接着说道:“汝前几日言及重耳之事,虽所言不差,但老夫已是垂垂,实不想再受野人之土,沃盥之水尔!”

诸葛亮闻言不由得脸色一变,蔡邕蔡老头子的意思是不想走了?

蔡邕说的“野人之土,沃盥之水”是重耳在逃亡过程中发生的两件事情,一件是当时重耳逃到了卫国的五鹿地区,没找到食物,于是便向在荒地里开垦的农夫求取食物,结果农夫没有拿食物给他而是从地上捡起一块泥土,说:“要食物没有,若是你要吃便吃这个吧……”

第二件事情是重耳逃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很随意的挥手让怀嬴走开。

结果秦穆公的女儿怀赢生气了,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大国,既如此,你把我当成下人了么?为什么做这种轻率动作,是不是瞧不起我?”寄人篱下的重耳于是害怕了,便脱去衣服把自己关起来向秦穆公表示谢罪。

蔡邕年轻的时候因为直言时弊得罪过宦官曹节,被曹节设计陷害,从一个朝廷高官变成一个阶下囚,导致流亡在外长达十二年的时间。这十二年间蔡邕虽然说没有什么性命之忧,但是也算是饱经苦难,确确实实尝够了人间冷暖,这种逃亡的生活对于他而言实在不想再品尝第二次……

虽说现在名满天下也毁誉天下,出逃未必会再如之前年轻时那么苦,但毕竟人老了,已经是没有那个精力再去奔波了……

诸葛亮还想再劝劝,刚张开口,就被蔡邕制止了。

蔡邕将书桌之上方才写下的字拿给了诸葛亮,示意让诸葛亮看看。

诸葛亮接过,只见纸上龙飞凤舞的写了一行字:“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

这个是什么意思?诸葛亮一时半会没反应过来。

蔡邕见状笑笑,问道:“汉书可有读否?”——汉书是后来蔡琰给诸葛亮额外增加的课外读物,当然这些课外读物除了汉书,还有其他一大批书……

“略有读些。”诸葛亮回答道,心中想着,为何蔡邕蔡老头子突然问到汉书?

忽然之间诸葛亮想起来了,怪不得蔡邕问汉书,原来此句是出自汉书,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物——苏武。

汉武帝时期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关系恶劣,到了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即位,刚即位的他害怕受到汉朝攻击,于是便对汉朝缓和起来,送还了之前被匈奴扣押的汉使。武帝为了赞许单于的行为,于是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护送扣留在汉的一些匈奴使者回国,并赠送单于礼物,以答谢单于。

但是苏武到了匈奴之处,发现匈奴并不是服软,而仅是一时的缓兵之计,正巧匈奴内部不和,于是就利用这个机会刺杀单于,可惜失败被抓,然后拒不肯投降,被单于放逐到北海牧羊。

而和当时苏武同样担任侍中的李陵,却没有这样的骨气,投降了匈奴,后来苏武归还汉朝的时候李陵前去送别,写下了这四句“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

李陵的意思就是当初我也是走过万里行程,穿越了沙漠,为汉朝君王带兵奋战匈奴。结果兵败归路被断绝,刀箭毁坏,兵士们也全部死亡,无奈之下投降,到现在我的名声已堕落败坏了……

这是李陵为自己投降开脱,也是对苏武的骨气所佩服,故而所作的发自内心感慨的诗歌。

蔡邕写这四句话的意思绝对不是要称赞李陵,而是为了表示自己也要想苏武一样,保全风骨和气节……

诸葛亮不由得急了,“那蔡先生就不记得自己的女儿蔡琰了吗?”

蔡邕是孤独的,在文学上走到了今天这样的程度,已经是前路茫茫,没有任何现成的道路可循。之前一起共同学习的人,已经选择走了各自不同的道路,求官的求官,归隐的归隐,回一看,在这一条古文经的道路上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

披荆斩棘啊……

何止是披荆斩棘,简直就是遍体鳞伤!

蔡琰还小的时候,其母亲就因为身体虚弱,在被流放的旅途之中一场大病之后撒手人寰,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不识时务,得罪了中常侍……

蔡琰长大了,自己精心挑选了一个卫家,原以为是个好人家,却没想到是亲手将蔡琰推到了火坑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太过善良,不识得人心险恶……

如今洛阳的局面,自己未尝不知道朝廷之中的纷争,而蔡琰尚无所依着,若自己一旦天年,宝贝女儿又将如何自处?蔡邕一想到这个就心痛不已,有时候都会想是不是自己太过坚持,太放不下心中的道义了……

心痛,身疲,怎能不疼,怎能不伤?

如今被诸葛亮的一句话全部都给勾了出来,蔡邕蔡老头几乎是难以自制。

良久之后,蔡邕才缓缓的低下了头,睁开眼,“我这一辈子,有太多的事情说不清楚,世人骂我也好,笑我也好,我问心无愧。”

诸葛亮还待再劝劝蔡邕,却被蔡邕所制止。

蔡邕说道:“汝未受汉粟,吾却享汉禄。为人臣,忠君事,无需再劝。”——蔡邕的意思说是诸葛亮没有拿过国家俸禄,而自己却拿着国家的钱粮,所以作为臣子必须要忠于君主……

的确,作为汉代预备役郎官是没有什么俸禄的,诸葛亮因为一直以来都没有被授予实职,所以至今没有领过什么俸禄。

蔡邕菜老头子的思想很朴实,拿人钱财为人销灾,既然是国家大员,拿了汉朝的俸禄,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安危,该担当的时候就需要担当起来,否则就违背了一直以来的内心所遵循的信念。

蔡邕未必不知道留下来有风险,只是有些事情必须做,否则就算是一时留得性命却是一生内心的不安,就像他方才所举的苏武和李陵的例子一样。

同样是汉武帝时期的侍中,苏武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李陵却在困难的局面下放弃了,不能说这两个人谁一定对一定错,只不过从最后李陵的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来看,其实李陵投降之后虽然是活下来了,但也很痛苦。

蔡邕不愿意委屈自己的心,哪怕是因此承受风险。

诸葛亮几次想张口,却不知道要从何说起,让一个如此正直的老人,去违背他追寻了一生的信念?

蔡邕看着诸葛亮,和蔼的笑笑,从书桌上拿起两封书信,递给了诸葛亮。

“此是?”诸葛亮有些疑惑,为什么给我这两封书信?

“汝尚有大好年华,无需陪吾在此枯守。吾早年与庞尚长、刘景升有旧,汝若至荆襄,可将此书信呈上。”蔡邕就像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轻描淡写的说道,“北洛阳太学,南荆襄鹿门,此去不妨至鹿门与有德长者多多请教,与同龄俊才相互促进。汝需知学问之道,不进则退,虽说为师无法时时督促,但也不可懈怠,知否?”

诸葛亮离席而拜,郑重承诺。

“吾有女尚小,此事与她无关,汝可替我照看……”

“董卓虽为人暴虐,但他对我也甚是照看,我此次行动虽有功于汉室,却是负了他。这一死,便算给他一个交代了吧。”

“那个姬如幻是个万里挑一的人才,你们俩人,确实是很般配。”

诸葛亮正正衣冠,端端正正地行了八拜大礼。

蔡邕也没有躲避,坐在那里安受了诸葛亮的大礼,点点头,微微笑着,让诸葛亮去把蔡琰带走。

披荆斩棘啊……

何止是披荆斩棘,简直就是遍体鳞伤!

快走到书房的时候,诸葛亮远远看见蔡琰好像要准备抚琴,于是就停下了脚步,没有再上前而是静静聆听。

蔡琰穿了一条绿萝裙,外罩一件鹅黄的外襦,不着脂粉,却现天然。下午的阳光从窗外斜斜的映照进来,仿佛是在蔡琰身边萦绕出丝丝的毫光。蔡琰长长的青丝略有几缕被微风拂起,在阳光中飘动宛如跳跃的精灵,在轻快的舞蹈。

蔡琰白如羊脂的纤纤玉手轻轻拨动了琴弦,跳动的音符在那如同纷飞的蝴蝶一般的在指尖翩翩起舞……

诸葛亮闭上眼,全心全意的在听。

纷飞跳跃的琴音就像山林间清晨时鸟雀在对着太阳歌唱。天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和熙的阳光将林间的浓雾渐渐的拂开……

在诸葛亮那眼前仿佛展开了一一幅生动的画卷——这是一个不大的山村,错落有致的散布着几户人家。伴随着太阳升起,家家户户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许许多多的音符加了进来,仿佛是伴随着袅袅的炊烟,人声渐渐响起,欢笑的声音,儿童的嬉闹,牛羊的鸣叫……

忽然有一个跳跃而欢快的声音响起,就像是一个活泼的小女孩,走出了小院,在一旁的路边采摘五颜六色的野花……

小女孩拿着一捧采来的野花,蹦蹦跳跳的穿过了树林,小鸟在林间树杈上歌唱,彩蝶在身边纷飞,小女孩一路没有停留,拿着花爬上了一个小山坡,忽然不知哪里来的一阵山风在身旁吹起,差点将小女孩手上拿着的花吹走……

小女孩小心翼翼保护着花,来到了山坡上的一户人家处,叩响了门扉叫门,等了许久,却是无人回应……

小女孩慌张起来,绕过了房屋,来到山后,山下一条小路向远方蜿蜒而去。小女孩放眼望去,却见到在山路的尽头,有个老人在越走越远…

小女孩大声的呼喊,高高举起手上的野花奋力的摇晃,希望能让远行的人影听见她的声音,能够引起他的注意……

人影却越走越远,越变越小……

琴音渐渐微弱,仿佛是小女孩喊累了,喊哑了,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手中的野花花瓣片片散落,从山坡顶上如雪花一般飘荡而下……

琴音逐渐零散,蔡琰用柔荑在琴上挑起的单个音符,仿佛那一片一片被吹落的花瓣,被风卷起,在空中飘飘荡荡,不知道会去往何方……

一曲终了,诸葛亮睁开双眼,却看到蔡琰也在此刻看了过来,两人的目光交织缠绕在一起……

“父亲决定了吗?”

诸葛亮点了点头,向蔡琰伸出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