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南下
作者:偷懒的码农      更新:2020-03-24 02:57      字数:3952

姬如幻胸有成竹道:“放心吧,一切都在我意料之中,世上没什么出不了的城门,不过,可能小姐要破费几个小钱了。”

一切果然都在姬如幻的预料之中,待刘备退往樊城之后,北门重新开放,在打点过城门盘查的军士之后,诸葛果一家老小顺利的被姬如幻带出襄阳,马不停蹄的避往樊城。

而奔丧不成的刘备,回到左将军府后,压抑了一路的怒气爆发,他拔出配剑,愤然而下,将案几狠狠的削下一截,怒骂道:“刘琮黄口小儿,竟敢这般待吾,实在是欺人太甚!”

随后而入的张飞亦是怒道:“兄长,既是如此,当时何不发令,叫我攻破城池,取了刘琮小儿的人头给兄长出气!”

被张飞这么一搅合,刘备愈加怒不可遏,愤然道:“好,翼德你就再点齐兵马,随我杀过江去,一口气破了襄阳。”

刘备这么一发火,座下武将们立刻群情激愤,都叫嚣着要出战。而这个时候,本来主张攻打襄阳的诸葛亮,这时却反而劝道:“主公且息怒,现在恐怕不是攻打襄阳的时候。”

张飞一怔,质问道:“军师!先前不是你设计好的要攻襄阳的吗,怎么现在又变卦了。”

诸葛亮不急不忙,摇着羽扇道:“此一时彼一时,现如今刘琮很明显已经有所防备,突袭既是不成,那以咱们现在的兵力,强攻襄阳是毫无必胜把握的。”

诸葛亮说着又向徐庶使了个眼色,徐庶会意,忙也劝道:“军师所言极是,刘琮这么做,就是想逼着我们先动手,这样他就有了借口,可以名正言顺的调动荆州军马对付咱们,主公,张将军,越是这个时候,咱们越须沉得住气才是。”

听过诸葛亮与徐庶的劝慰和分析,刘备冲上头顶的热血很快又降了回去,他长吸了几口气,将佩剑归鞘,往那被自己砍了半截的破案几后一坐,叹道:“罢了,刘琮无情,我不能无义。翼德、云长,叫水陆两军将士随时待命。军师,就请你抓紧时间储量些粮草淄重,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先这样吧,诸位也都累了,回去休息吧。”

刘备很从容的分派了任命,似乎先前就已有了想法,而方才那一通脾气,只不过在部署面前做做样子,以显示他的威严罢了。

刘备即已下令,张飞等主战者亦无可奈何,众人依令行事,各自退去。

******

,已荣升州牧的刘琮同样心情很不错。

那天的风波之后,哥哥刘琦滚回了江夏,刘备退回了樊城,在那之后便再没动静。这两个劲敌的沉默,意味着他们已经承认了自己接任州牧的既成事实。而各郡各县大员们雪片般发来的宣誓效忠的贺文,更是让刘琮沉醉于初得权力的快感之中。

沃野千里之州,百万民众,十余万带甲之士,这可真是一份耀眼的遗产啊。

只是,在州牧的宝座上屁股还未坐稳,殊荣还没回味尽的时候,刘琮就意识到,这个位子其实并不好坐。当他把注意力从刘备和刘琦的身上挪开时,方才注意到来自北方的强敌离自己的家门口已经有多么近了。

北部边境告急的文书一日能传来十几道,无不是在请求新州牧发兵增援。而那些惊惶的边境官吏们更是十分夸张的形容曹军来势之凶猛,再经过襄阳高官们的添油加醋之后,曹军的数量从十万逐日上升,最终传到刘琮耳中时,那支进犯的曹军,竟然变成有八十万之众。

虽然只是号称,但这足以把未经过大场面的刘琮吓得不轻。

当意识到坐等曹军退却是不可能时,刘琮只得召集文武亲信商议应对之策。

“诸位,曹操大军即将临境,诸位可有什么应对之策。”刘琮的口气尽管有模有样,但也脱不了那份无法掩盖的稚气。

没等他话音未落,蔡瑁便第一个道:“主公,我以为曹公用兵如神,帐下名将如云,谋士如雨,而今已吞并北方各州,挟天子以令诸侯,此等大势,我荆州想以一州之力抗衡,实乃以卵击石。为今之计,唯有归顺一途,方能保得荆州免遭生灵荼炭。”

刘琮大吃一惊,原以为蔡瑁这么积极,想必是有什么抗敌良策,没想到一出口竟是叫自己投降!

才当上州牧,还没来得及威风几天就投降他人,这样残酷的命运,刘琮实在是难以接受,不过,他自己又拿不出什么良策,琢磨了半天,吱吱唔唔道:“不如派刘玄德去抗曹,他与曹操多次交手,深知其用兵之道,应当可以抵挡。”

******

此言一出,却得到座下蒯越的一阵冷笑。

这冷笑之中含着轻蔑之意,分明是不把自己这个州牧放在眼里,刘琮心中大为不悦,但无奈蒯越乃拥立自己的有功之臣,自己羽翼未丰,当然不敢重言相责。

刘琮咽了口唾沫,闷闷不乐道:“异度以为如何?”

“先不论刘备如何,我与蔡将军的意见一致,两个字降曹。”蒯越回答的很干脆。

不等刘琮开口,蒯越紧接着道:“蒯越食主之禄,自当为主公谋算,照如今之大势,主公若归降曹公,从三方面来看都是唯一可行之策。”

蒯越神情语态有模有样,刘琮微有些被说动,忙道:“哪三方面,异度说来听听。”

蒯越遂道:“首先,曹公挟天子以令诸侯,投降曹公就是归顺朝廷,不投降就是对抗朝廷,就是叛逆,这个罪名,主公担当的起吗?”

“叛逆”这顶帽子虽然大,但其实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刘琮只是嗯嗯应之,实则不以为然。

蒯越接着道:“这第二方面嘛,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对抗曹公是一定会输的,这个主公想过没有。”

曹操的威名刘琮是听说过的,不过听来的毕竟不如感同深受那般深切,故而这第二方面虽有些份量,但也不足以打动刘琮。

最后,蒯越直言问道:“主公觉得自己比起刘备怎么样?”

“我当然不如刘玄德。”蒯越问的直接,刘琮回答的倒也坦率。

蒯越嘴角微微一动,道:“主公果然有自知之明,那么主公既然承认不如刘备,方才主公又欲借助刘备对抗曹操,如果刘备打不过曹操,主公即使想打,也同样打不过。反之,如果刘备能打败曹操,到那个时候,刘备还会甘心臣服于主公吗?”

经过蒯越的循循善诱,刘琮终于钻进了他的套子里,这一番话说罢,刘琮听着着实有点胆战心惊了。

见刘琮已然胆寒,蒯越便道:“目下摆在主公面前的形势就是这般严峻,所以无论主公怎么做,最后终难割据一方,但不同的是,归顺曹公,功名利禄必不用担心,而选择对抗的话,吕布和二袁就是前车之鉴,望主公三思而定。”

刘琮陷入了沉思,凭心而论,蒯越之词固然有下套子的成份在里面,但却不无道理,是啊,以吕布之雄、袁幻之强,最后都被曹操干掉了,而他那个刘皇叔,虽然幸存了下来,不也从北方大老远的逃到荆州来避难了吗。那么,依此推断,若是决意抗曹,自己的下场不会比这几个人好到哪里。

刘琮犹豫半天,喃喃道:“异度所言不无道理,只是,荆州乃先父辛苦经营十八年的基业,如此这般拱手相送,我如何对得起先父的在天之灵。”

打出了所谓的孝字牌时,也就意味着其实他的内心已倾向于投降了。蒯越洞察细微,忙又开导道:“主公过虑了,刘公乃汉室之裔,而曹操乃是大汉丞相,主公即使归顺,那也归顺的是身在许都的大汉皇帝陛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主公这么做,只是物归原主罢了,此乃忠孝两全之事,刘公在天之灵也会为主公感到欣慰的。”

能为投降找出这么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也难为他蒯越了。此刻,刘琮的心情是何等的复杂,总而言之,在一转眼的功夫,他这堂堂的州牧之位就成了个烫手的山芋,刘琮这时候也许在想,早知如此,当初何必跟哥哥刘琦去争呢。

皱着眉头思索了良久之后,刘琮叹着气说:“此事事关重大,诸位容我再权衡几日。”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已是八月下旬,这一日,刘备接到快报,曹操前锋已进入新野县内,人数约在一万左右,不出数日便可进抵新野城下。

听到这个消息,刘备愈加的焦急,只得再派人带着他的亲笔信前往襄阳,请求他的那位小侄子发兵抗曹。这已经是他半月已来第六封催促发兵的信,不过,这一次照样是石沉大海。

刘备真的愤怒了,但却无可奈何,只能愤愤不平的向诸葛求计:“军师,依你之见,刘琮这小子这般拖延不肯发兵,是不是想借曹操之手除掉我啊。”

诸葛亮面色凝重的说道:“依亮之见,恐怕比这个更糟糕。”

刘备道:“此话怎讲?”

诸葛亮分析道:“樊城乃襄阳门户,主公若败于曹操,襄阳焉能得守,刘琮固然愚鲁,但他手下蒯越却是聪明之辈,如果他们只是想除掉主公,断然不会冒这般大的风险。所以,亮大胆的猜测,刘琮这厮多半是打算投降曹操了。”

刘备一怔,似有不信,道:“刘景升也算一代豪杰,断不至于生出这等不争气的儿子吧。”

诸葛亮微微一笑,道:“当年的袁幻,十倍风光于刘表,最后生下的那几个儿子,不也一个个如猪狗一般么,虎父犬子,很正常了,只怕这刘琮连犬都不配,只能算是条虫罢了。”

刘备沉思片刻,默默道:“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可能,咱们还需做最坏的打算,军师,这几日从速通传下去,让全军上下,文官武将们尽快的把家眷接来樊城,以免到时变成了拖累。”

诸葛亮道:“放心,亮早已在做安排。”

就在刘备还在为刘琮的拖延而不爽之时,一名使者于当晚离开襄阳,低调的渡过汉水之后,走奔新野而去。

使者快马加鞭,于次日黄昏抵达新野县城,但却饶过新县城不进,径奔二十里之外的曹军大营。

此刻,一万曹军已安营于此,只待休整数日,待其余各路大军集结完毕之后,便以新野为突破口,向荆州发起全面的进攻。

使者在离营五里的地方,遇见了一队曹军的骑兵,那是一支全身带甲,器械精良的骑兵小队,当他们发现了逼近的这个可疑人物后,如风一般便杀了过来。

当前那员披着红袍的虎将,于马背上弯弓搭箭,望那来骑便是一箭,只听一声马嘶人呼,马匹中箭,那使者随即滚落于马。

那红袍将飞马上前,寒光一闪,刀锋已架在了滚趴于地的那使者脖上,冷冷喝道:“狗胆包天的细作,说,是不是刘备派你来刺探军情的。”

那使者吓得魂不守舍,战战兢兢的叫道:“将军刀人留人,小的乃是奉荆州牧刘琮之命前来献降表,我要见曹丞相,我要见曹丞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