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走到堂前,正看见老太爷立在外边等他呢,他便上前打了招呼,说明了来意。
“好,竟然又到中秋节了,这么快,既然是到城外去,那就早些动身,只怕是青儿昨天睡得晚些,还没有起床呢,叫人去喊她一声去。”
郑客行见他是从梅清房间的方向过来的,他还是独自过来,定然是梅清还没有起床。
“老太爷,这倒不必了,我刚才正从她那里过来,她正在梳头呢,也就没有等她,我先过来了。”李怡见郑客行要派人去喊梅清,便道。
“这么早,我还以为没起床呢。怡儿,你是不知道,青儿近来刻苦的很,每天习武练琴的很用心,睡得一向是迟些的,总是谁不够的,起得也就晚了。”
“这个,刚才,小青儿早就告诉我了,还要我在老太爷面前,给她求情呢。”李怡笑着说。
“求什么情啊,我可没有强逼迫她。”郑客行想到每天梅清故意苦着脸的样子,也不由的笑了:
“谁家的女孩不都是这样辛苦啊,还不是希望她日后用的着。小小的年龄,总是在我面前撒娇也就罢了,还知道要人到我这里来求情啊。”
还不等李怡说话,就听到外边传来梅清的声音:
“老太爷,又在说我什么呢?是不是有人在告我的状了?”
她一路跑着进来,站在门口,眼睛却看着李怡示威道。、
“青儿,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我们就走吧。”李怡不好在郑客行面前和她对峙。便笑着站起来。准备要走地样子来。
“干什么去?”
“青儿。明天便是中秋节了,今天。你陪着太妃去城外地寺里去上香。一路上要小心些。”
郑客行看着梅清亭亭玉立地站在眼前,穿了一件孔雀绿地绣花薄衣,如出水芙蓉般清新可人。真是很像郑竹依小时候地样子。
“好啊。有多少日子。太妃都没有带我去上香了。我们快走吧。”梅清说着,便带头向外走去。
“那,你们快走吧,别叫太妃等着。”郑客行对着李怡道。
李怡便紧追几步才赶上她,郑客行看着他两个边走边说的亲密模样,不禁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吃了午饭,他们便坐了马车一路出了长安城,到了山下,又换了三顶小轿,一路奔甘露寺而来。
这甘露寺建在层岩秀石,峰豁万千,风景秀美的半山腰上。传说是几百年前,一个得道的高僧路经此地,看到膳食林立,气象万千,常在此处居住。
往日里,水源不多,也只是靠着从山上流下来的一股泉水也能够将就,谁知,这一年,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高僧为了找水源,遍游此山,饥餐渴饮,随遇而眠,备尝艰辛。正为找不到水源而烦恼发愁时
,忽一夜有山灵指点:“你卧下就是甘泉。”晨起,僧以锡杖凿之数尺,果见甘泉涌出,滴泉不绝,清澄甘洌,捧之饮,甘洌沁心脾,且有防病之效,胜似甘露。
僧欣喜若狂,遂云游四方化缘募捐,决心在龙山建庙奉佛,便叫做“甘露寺”。
不过十余年,便在此依次坷岩石顺势架造,兴建了上殿、唇阁、观音阁、南安阁4座殿宇。先进了寺庙,便立有两大金刚像,旁有韦陀菩萨立像。大雄宝殿主奉释迦牟尼佛,两旁十八罗汉金身。
现在,因为山水之秀美,寺中的神泉灵应,饮可治病,祈祷可求雨,“福生甘露地”,因此在长安周围的众多寺庙之中,也是香火最为鼎盛的一座寺庙了。
梅清原来也是跟着郑竹依来给几次的,但是这次却觉得感悟不同,原来是孩童心理,总是东张西望的看稀奇,这次看来,却觉得这寺庙有了肃穆之感。
下了小轿,梅清和李怡一左一右的走在郑竹依的两边,山上的天气是冷些,刚才坐在轿子里还不觉得,现在山风阵阵,梅清不觉得打了个寒战。
“不过才中秋嘛,这风怎么这么凉!”
“在家里的时候,就给你说,要穿的暖和些的,现在都觉得冷了吗?那到了夜里,山上的寺里更凉呢。”郑竹依上前握住了梅清的小手,果然冰凉,便对李怡道:
“幸好,我给你拿了斗篷呢,怡儿,你到后面的包袱里,给青儿找出来吧。”
除了两个男家丁远远走在前面,其余的下人都在他们三人后边大约几十步远的地方,缓缓而行。听了母亲的嘱咐,李怡便回头去给梅清取了斗篷穿上。
“啊,这真是才暖了些。都怪我不听太妃的话,如果不曾带来了这斗篷,可真的把我冻坏了。哈哈。”
梅清穿好了大红的斗篷,立刻觉得浑身暖意融融了,她向着郑竹依和李怡吐了吐舌头,乖巧的挽起了郑竹依的手。
“小青儿,才到佛门就知道乖了。”李怡在母亲面前夸奖梅清道。
“可不是,太妃多少日子都没有带着我来上香了。”梅清撒娇道。
“不但要上香,还有拜月呢!”郑竹依笑着拍了拍梅清的手道。
梅清原来也是知道这拜月的缘由的,小的时候,每到过节总是梅清最高兴的时候,中秋节的时候,也和寻常人家一样,唱着“拜月娘,拜月娘,好头毛,好嘴齿,大是兄,细是地,月娘仔,你不可给阮割耳”的歌谣,和李怡互相揪着对付的耳朵。
再大些,就知道了更多月亮的故事,最爱的便是“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分红柿,切蛋黄,赏罢月亮入梦乡。乘火箭,月宫逛,看看嫦娥和吴刚。”
这时便有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不知道是为嫦娥仙子还是玉兔,抑或是吴刚,分辨不清的,那月亮,看起来,也仿佛也多了朦胧的哀伤。
“太妃,青儿都觉得怕长大了呢。一会,上香的时候,定然求佛祖保佑。”
“怕长大?让佛祖保佑你长不大吗?”李怡知道梅清心中所想,因为,他对月亮的情怀也是如此,甚至,比梅清更多了几分哀愁。
“太妃也有过这个想法的,”郑竹依见李怡笑话梅清,便道:
“可是,人怎么能够不长大呢?青儿,你是聪明的,你会知道的,以后,你要常来看看太妃,也让太妃给你讲讲太妃在你这个年纪的事情。”
梅清见郑竹依也有几分落寞之情,心中惭愧,虽然太妃看起来柔弱,梅清知道,她肩负了多少重担。
朝中的事情,梅清也是多少知道的,太皇太后对光王府的猜忌,梅清也是知道的,虽然心底里是不想想这些事情,看到太妃萧索的背影,梅清快步追了过去,笑着道:
“我可要向太妃多学习啊,以后才能为太妃也分忧啊。”
郑竹依知道梅清是要讨她高兴,但也听得出梅清话中的真切之情。
她百感交集的抚摸着梅清的头,轻轻将梅清搂进怀里,低声道:
“真是长大了,也知道为太妃分忧了。”
李怡看到母亲眼里泪光闪烁,却笑的开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