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战湘潭(二十)
看着,大家纸条上的“火攻”二字,一屋子的图片见将领都笑了。.
看来大家心领神会,如何火攻呢?湘军水师最厉害的武器不是大炮,而是那种喷火筒,一喷即着火,令太平军头痛。喷火筒携带方便,不像大炮,要四到六人抬。笨重的东西,也许还没有开炮,就被敌人击中了。
喷火筒确实是好东西,那是有次和曾国藩路过衡州城时,曾国藩无意中看见一个用嘴喷火卖艺的,嘟囔了几句,结果让我想起了前世军队里的火焰喷火器。
火焰喷射器是喷射火焰射流的近距离火攻武器。主要用于攻击火力点,消灭防御工事内的有生力量,杀伤和阻击冲击的集群步兵。喷火器喷出的燃烧油料形成猛烈的火焰射流,能四处飞溅,顺着堑壕、坑道拐弯粘附燃烧,杀伤隐蔽处的目标,并有精神震撼作用。由于燃烧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和产生有毒烟气,能使工事内的人员窒息。在攻击坑道、洞**等坚固工事时,喷火器具有其他直射武器所没有的独特作用。
《拯救大兵瑞恩》里面,美军登陆部队就用火焰喷射器烧死了堡垒里面的德军士兵,抢占了滩头。
其实,中国在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就已把石油用于战争中的火攻,在五代时期的919年,开始出现了以铁筒喷射火油的“喷火器”。到了北宋初年(公元10世纪末期),火药用于军事之后,军队装备了一种构造更完善的喷火器“猛火油柜”。它以猛火油(即石油)为燃料,用熟铜为柜,下有四脚,上有4个铜管,管上横置唧筒,与油柜相通,每次注油3斤左右。唧筒前部装有“火楼”,内盛引火药。发射时,用烧红的烙锥点燃“火楼”中的引火药,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中压缩空气,使猛火油经“火楼”点燃喷火,用以烧伤敌人和焚毁战具。当时还有一种小型喷火器,用铜葫芦代替沉重的油柜,便于携带、移动。这是史料中关于喷火武器最早的详细记载,可看作是现代喷火器的原始雏形和起源。
而曾国藩在我的建议下给湘勇配备的就是铜管制的直条的喷射器。它的原型就是民间的一种消防用的灭火器,在陈小春版的《鹿鼎记》里面,平西王府中韦小宝的驻地被放火后,吴应熊带来的亲兵队就用的那种东西。只不过从原来的灭火跳槽来放火了。
太平军虽然在湘潭之战中缴获了十几只喷火器,但缴获的特制火药子、火油有限。
韦俊进一步启发大家的思路:“船是木的,船上的火药动辄数百斤,几十吨,如让着火后的辎重船顺流下漂,风助火势,一触,清妖的炮船就会爆炸,如果此法能炸掉它清妖十艘以上的炮船,我们的水上威胁就少了。”
众将连声称妙:“如此,清妖就没招了。湘潭之战的转机可能就在此了!”
于是全城动员,寅夜准备放火烧船。
太平军驻在小东门至观湘门之间的水军正在与湘军水师进行顽强抵抗。双方互相炮轰,江面上炮声隆隆,火光冲天。
太平军的水师系临时用商船组成,船又载有货物,可以说是一支运输船队,而兵卒多是船民,有不少是湘潭县涓水、涟水的船民。这些船民,没有实战经验,湘军水师的强大炮火下,也不愿意去送死,干脆一个猛子扎入江波,逃之夭夭。
这样太平军的水师船只有些成了无人驾驶的船只,在江中顺着江水漂转。
在湘潭河套内由于太平军掠尽了湘江、涓水、涟水的渔船集中从窑湾到观湘门这一段水城,此间还挺壮观,船只黑压压的一片,占据了大半个江面。
湘军水师的船只是专门制造的战船,有拖罟、快蟹、长龙、舢板,总计四百七十艘,拥有大小洋炮百尊。参加湘潭之战的湘军水师五个营,占水师一半的兵力。拖罟是总指挥船,曾国藩的坐船“飞龙号”留在长沙卖艺来;快蟹是当时的巡洋舰,火力密集,船速很快,每艘有桨手二十八人,橹手八人,篙手一人,舵手一人,火炮七门,两船各有火炮若干;长龙就像前世的战列舰,其船长如龙,八百斤重的火炮二门,七百斤重的火炮四门,船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喷火筒。这样一支火力强大的船队开到湘潭的江面上,对于陆上湘勇各营的士气鼓舞很大。
太平军的优势在于占据了上游。从上游朝下开炮,同时岸上的太平军配合,用火炮轰击,故也能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
殿前丞相罗琼树负责船只的总调度。在渐渐感到体力不支的情况下,罗琼树想出了一个点子,只有采取自杀式的冲击才能打退湘军水师。几名广西的渔民自告奋勇地提出设想:趁夜晚将几艘渔船烧掉,顺流漂下去,直驱湘军水师船只的密集处,后面随小舟,载洋油而行,意欲火烧湘军水师。
夜晚,湘江东岸的龙泊湾。这里与县城隔一江相望。湘军水师战船为防太平军突袭,晚上全部集中在对岸的龙泊湾低洼地带。
最里面是指挥船,褚汝航、彭玉麟、杨载福居此船上。外围,大船连环,以快蟹为一线,最外围为舢板,形成三道防线。
一艘长龙船上,三位水师统领在喝酒。彭玉麟尤嗜酒,从衡山拖来的衡山老窑,酒烈而纯。三人喝得满脸通红。
彭玉麟指着那一片水草茂盛的湿地说:“龙泊湾?这地名有意思,我们的战船泊于此,正合着。若在承平时期,把此洼地围而垦之,必成一处山水绝妙之地,有钱时再于此建筑别墅,有大江相伴,有明月相邀,春秋冷暖,尽在此间,必家昌业望。此地名应该是有一些来历的吧?”
杨载福说:“把我营那个雪狮子喊过来问一问不就得了?他是湘潭人——传雪狮子!”
雪狮子是王明山的外号。据他自己说,幼时家贫,尝卧人屋檐下,飞雪满身,因得雪狮之号。(王明山,字柱堂,诨号雪山,湘潭县云浮桥人,水师杨载福部充队官。彭玉麟攻金柱关,他参与江宁攻城。在江心洲一役,骂部下不该速灭长毛:“诸蠢奴,欲急灭长毛,归饿死耶?”后官至福建陆路提督,正一品。光绪十六年卒于湘潭家中。)
侍勇传:“雪狮子!雪狮子!”
有人答曰:“他正在赌博。”
彭玉麟问道:“打了一天的仗,还不休息?”
侍勇回答:“他说赌博也是休息,是一种放松。”
彭玉麟眉头一皱:“有这等道理?”
杨载福道:“他是一个怪人。”
彭玉麟说:“喊他来!”
快蟹上,战斗了一天的湘勇也开始放松。他们放松的方式就是赌博。船头船尾到处是打纸牌和扑克的。湘军中赌博以打麻将、玩纸叶子和掷骷子为主。麻将在军中以当官者玩为主,因为它需要一个安静的房间;玩纸叶子与扑克牌就简便多了。掷骷子更是干净利索。纸叶子在湘潭历史悠久,大同街附近全是制纸叶子的店子,后来这种玩法被湘军**了湖南,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兴盛一时。纸叶子一直保持到今天。当时也是扑克了,“扑克”一词是英文“pokr”的译音,pokr是playngcards一词的简单写法,是游戏纸牌或游戏卡片的意思。据考证,扑克的故乡是中国,它起源于中国的叶子戏(纸牌)。发明叶子戏的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张遂(一行和尚),因为纸牌只有树叶那么大,故称纸叶子。在宋代文豪欧阳修《归田录》中也有记载:“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维数,帮以叶子写之。”从当时的文字中不难看出,文人是用叶子做文字游戏,渐渐发展为叶子游戏,后来,马可波罗将这一古老神奇的文字游戏带到了欧洲。所以说,扑克是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集合了人类的聪明才智,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拥有最多玩家的国际游戏。十五世纪,游戏在英国、德国和法国发展起来。游戏中拥有吓唬的元素,在德国和法国地区这种游戏的名称已相当接近“扑克”。十八世纪,扑克随着独立战争和西部淘金热传到美国。在淘金潮中有了华人打工仔(民工),成千以上的淘金者长途跋涉前往西部,亦顺道把扑克带往当地。美国内战的时间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在一个时段。此前美国已经成为清国的最惠国,有大量的传教士涌入清朝,他们带来了扑克这一新玩具。由于扑克与纸叶子的携带方便,它们便成为清国上下最喜欢的赌博工具。湖南人发明了三打哈:犹好三打哈。三打哈者,以两付扑克为赌具,去掉中间的3、4、6,赌钱为三档,五十五分为一档,五十分为二档,三十分为第三档。每进一档,赌额翻番。两副扑克的总分为二百分。
湘勇甲又灌下一杯酒,吊着眼看手中的牌,轻声地说:“五十五。”
湘勇乙大怒:“烦,你娘的,烂老子的牌。”
湘勇甲:“老子十三烂的牌,卖掉!”
湘勇乙:“慢!五十!”
众湘勇鼓掌:“进档了!”
还有不怕死的。湘勇丁厉声喝道:“三十!”
湘勇乙看手中的牌:“鬼来哒,你凭什么进三档?”
湘勇丁满不在乎的说:“不就是钱吗?明天还不知是死是活呢。”
湘勇乙:“也是的——干脆,二十五!”
湘勇甲:“见分破光!”
湘勇丁:“零分!”
旁边的湘勇乱哄:“**来了!”
“慢点,验资!”
“对,验资,你她娘的身上有这么多铜板吗?”
湘勇丁指着对岸的货船:“那上面多的是。长毛掳了那么多银子,抢点来就是!”
“对呀!”
众湘勇龇牙咧嘴,嘿嘿地笑。
有人喊:“雪狮子,长官叫你呢。”
王明山全然没有听见,抓住一勇:“兑现!兑现!”
湘勇丁:“你放心,回来时就全部兑现。差一不差二,这个道理都不懂!”
王明山火了:“你差得还有理罗?”
湘勇丁:“别这么凶巴巴的嘛,不就是几文钱?”
远处又喊:“雪狮子,长官叫你!快点!”
王明山恋恋不舍地离开“战场”,一边走一边嘀咕:“什么鸟事,又不是八小时之内!”
他从一艘战船跳到另一艘战船,来到一艘长龙上。
他憨笑道:“大人,您叫小的有什么事?”
彭玉麟端起一杯酒递给他:“官叫你喝酒,这就是指示!”
王明山小声嘟囔:“耽误老子弄钱了。”
彭玉麟听见了,却不生气,说道:“有几个赌博发财的?打下长毛还怕发不了财?”
王明山这才爽快的一口干了。
杨载福怜爱地看着部下:“你小子确实是一个怪人,也是老子的一员福将——你还记得不?在衡州练水勇的时候,咱们试炮,不发声,烟从引门溢出,你一把夺火燃引线,赤足踏引门,炮便轰鸣可用了。”
王山明又憨笑:“我老娘告诉我,机械的东西,不响的时候就多踢两脚。”
“下次火炮不响的时候,不准再用脚踩了!老子还不想你就死!”
彭玉麟道:“你是湘潭人,问你一个问题,此处为什么叫龙泊湾?”
王山明大笑:“你问错人啦!老子一武夫,懂个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