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岸边,轻风拂面,柳枝摇曳,蝉声不断。许多人徜徉在这里,他们观赏着秋日的景色。苏良嗣、李敬玄一面漫步,一面说话,他们来到石桌石凳旁停住了。
苏良嗣对管家招手:你过来。
管家:老爷,何事?
苏良嗣:我与李大人要在这里密谈,切莫让闲人过来。
管家:是。
李敬玄坐下问:苏大人要谈何事,如此神神秘秘的?
苏良嗣愤愤地说:武则天也太无耻了,竟在朝堂上大讲男女之事,我欲发动朝臣反武,你意下如何?
一听说反武,李敬玄来了精神。他说:反武的朝臣大有人在呀。
苏良嗣并不这样想,他问:你说大有人在,我怎么觉得孤孤单单的?
李敬玄:大人还记得打薛怀义的事吗?
苏良嗣:记得,如何不记得。
李敬玄有理有据地说:大人振臂一呼,众人响应,那些参与之人,都是反武的。
苏良嗣听了,激动起来。他说:不错,不错,李昭德最积极。
李敬玄夸着:苏大人有眼力,李昭德是相国,若是将他拉过来,我们不是兵强马壮了吗?
苏良嗣:是呀,是呀,今晚我就去拜会李相国。
初夜时分,李昭德正在客厅饮酒,管家进了门。
管家:老爷,苏大人求见。
李昭德:哪个苏大人?
管家:纳言苏良嗣大人。
李昭德有些纳闷,但还是说:他如何来了?有请。
管家:是。
管家出门之后,苏良嗣进了门。
苏良嗣笑道:李相国,你好大的架子。
李昭德解释着:管家说苏大人来拜,我就纳闷了。苏大人是从不过府的,莫非是走错了门不成?来,坐下说话。
苏良嗣:李相国日理万机的,下官不是不敢过府讨扰嘛。
李昭德白了苏良嗣一眼说:别扯淡了,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有什么事,就开门见山地说吧。
苏良嗣:朝中大臣皆知你我都是直肠子,那我就不绕弯子了。
李昭德:请讲。
苏良嗣:武氏篡朝,*人怨,你我不如代天伐罪,将武氏赶下台去。还李氏天下。
李昭德听着脸色一变,他断然地说:这件事要干你干,我是不干。
苏良嗣:李相国,难道你忘了前日的朝会发生的事?
李昭德:是说你替我遮拦打薛怀义的事吧?
苏良嗣:若不是下官替你挡着,相国是定要吃亏的。
李昭德大笑着说:苏良嗣,我算把你看透了,你是磕一个响头放三个屁,行善更比做恶多。我李昭德再傻,也不会上你的当。
苏良嗣:此话怎讲?
李昭德愤愤地说:前日朝会你替我遮拦了不错,就是不遮拦,太后最多训我一顿,如今,你让我反对太后,这不是杀头的罪吗?哪个大,哪个小我能不知吗?别胡弄我了。
苏良嗣振振有词地说:反对武氏、光复大唐是国之大事,你是相国,责任重大,岂能袖手旁观吗?
李昭德:哼,你别说了,就是说得天花乱坠,反正我不与你结盟。
苏良嗣:却是为何?
李昭德:俗话说,一个槽上拴不成两头叫驴,咱们俩在一起,你踢我咬的,能成吗?
苏良嗣:李相国,还是国事为重啊。
李昭德:你想的是国,我想的是民,道不同不相为谋。
苏良嗣双眼一瞪吼着:只有国泰,才能民安,相国如何能将国与民截然分开呢?
李昭德:你算了吧。太宗时期算不算国泰,高宗时期算不算国泰,那时候民安了吗?太宗时期,全国只有360万户,今天发展到615万户,太后均田,才算真正的民安。如今,你又要改朝换代,打起仗来要死多少人,死的都是老百姓。这是件劳民伤财的事,老子不干!
苏良嗣一听大怒,他一揖道:哼,对牛弹琴。告辞!
李昭德反驳着:我这头老牛不是听不懂琴音,是不想听你胡说八道,也不会跟着你干!呸!
新房里,李敬玄正在与四夫人嘻戏着,苏良嗣怆惶进了门。四夫人一见,慌忙进入内室。
李敬玄:苏大人深夜到此,莫非你马到成功了?
苏良嗣:别提了,事情办砸了。
李敬玄:这么说,李昭德他不同意反武?
苏良嗣:不同意倒还好说,他竟然跟我大吵大闹起来。
李敬玄:苏大人,你大难临头了。
苏良嗣叹息着说:是啊,李昭德是个火爆脾气,他若把事情嚷出去,还有我的命在?
李敬玄:这可如何是好呀!
苏良嗣:要不,咱们出去躲几日?
李敬玄:武则天耳目甚多,躲在何处是好啊?
苏良嗣:躲不过咱干脆就不躲,以不变应万变,该上朝上朝,该办差办差,看准风向再说。
李敬玄:我吓得腿都站不住了,还如何上朝?
苏良嗣:是啊,我的心跳得像打鼓,你看,汗都出来了。
李敬玄拳头一握: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挺吧。
苏良嗣: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