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一大早,蒙黎明开车,李宗儒和吴桂芝坐在后排,李佳则坐在副驾驶位上。他们就这样心情沉重,默默无语地去古城县大安镇的舅爷家。
平时很少有人开小车到村里来,所以蒙黎明的车子一进村,就引起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围观,除了看车子的稀奇外,更多的是看客人。
村里的人都知道吴桂芝嫁到古城街,有认识的便上前打招呼,这个说:“大姑这么早回来了。”那个说:“姑婆这么早就回来了。”又有人问她,有什么好事回来,是不是准备嫁女了回来请饮(请喜酒)。
吴桂芝忙着和他们寒暄,但绝口不提什么事。
蒙黎明满脸疑惑,明明中午都过了,怎么还说“早”呢?吴桂芝的辈份怎么那么高?那么老的人都叫她做“大姑”、“姑婆”。
李佳小声解释说,其实他们说的“早”,是特别针对出嫁女而言的。即使出嫁女傍晚回到村里来,跟她打招呼的人也要说“早”,绝不会有人说她回来得“晚”。这是一种礼遇。
至于老人嘴里“大姑”、“姑婆”,完全是跟他们的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叫的。这也是对出嫁女的一种礼遇。
吴桂芝在半路上就先打电话到李佳的舅爷家,说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妗娘(舅妈)震惊之余自然是满口答应。
当他们到达时,妗娘刚煮好饭菜端上桌,请他们洗个手就坐下吃饭。
舅爷妗娘一再道歉,说不好意思,今天只是?了一只鸡,到二叔公家的鱼塘里称了两条鲩鱼,猪肉摊已经走了,又怕时间来不及,所以也没有去大安圩和古城街买猪肉。
吴桂芝说,都是自己家的人,有粥吃两碗粥就得了,没有粥饮一碗水就得了,只是来找一个利是,还煮什么晏(读an的第四声,词义同“宴”)?
不过,蒙黎明和李佳可不管他们的客套,一来农村的鸡鱼青菜米饭味道就是好,二来他们这个星期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餐饭,直到现在才算吃上一餐正正经经的饭,他们才可以吃个饱。
如果不是考虑到此行的目的,再加上他为人谨慎,蒙黎明都要夸几句“真好吃”了。
蒙黎明见到舅爷妗娘的小女儿吴晓晓,大家都说她长得像李佳,可他觉得她长得更像《那山那人那狗》里的陈好,特别是那双纯洁的眼睛,但她显然没有陈好那么活泼大方。眼看就要大学毕业了,她还是这么一副怯生生的生涩样子,真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生涩的女孩子。而这个生涩的吴晓晓,还是自己的小师妹。
妗娘背着吴晓晓,悄悄地叫李佳帮她盯着吴晓晓,说吴晓晓最近交了一个男朋友,也是个农村出身的孩子,就是不知道品性如何,要李佳帮把把关,如果觉得不行,就叫吴晓晓与他断了。
然后,她又叫他们顺路把吴晓晓带回白云市,说吴晓晓读的虽然不是大表姐读的那种全国最大牌的大学,但怎么说也是个一本大学,工作虽然不好找,但她也总得找呀,难不成她想回家来耕田?恐怕她现在连蛇和蚯蚓都分不清楚了,她也得会耕田才行呀!她如果想回家耕田,当初就不应该读那么多书了。为了供她读书,她爸爸借了多少钱呀,我们现在还指望她挣了钱拿回来还呢。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得清楚,唉。
李佳知道妗娘是个老实人,有什么说什么。虽然在这个时候不太合适说这种事情,但她如果不说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她多少年没见过李佳了?所以李佳答应了,说她会帮她留意那个男孩的。至于工作,再怎么说城市里的工作机会总会比农村多,所以吴晓晓应该尽快回到城市找工作,白云市也行,其他城市也行,逃避永远都不是最好办法。
别的她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吴晓晓初中毕业前,李佳曾建议舅爷妗娘让她读技校的,说技校毕业生好就业,像蓝天机电学校的毕业生,按统计学角度来说是100%的就业率,实际上是供不应求,而且中专毕业生的工资并不比大学毕业生的低,还可以省下高中阶段的投入和3年时间。
可是,一来吴晓晓不服输,说为什么大表姐可以读高中读大学,她就不可以?二来舅爷妗娘认为读中专技校出来的人始终是工人,一世人都只能做“黑颈”,不像读大学出来的人可以做国家干部,所以吴晓晓还是去读高中了。
7年过去了,现在的就业形势依然是大学毕业生僧多粥少、中专技校毕业生供不应求。
虽然没有跨过长江越过黄河,但她吴晓晓再怎么也是响当当的国家211工程大学之一的蓝天大学的应届毕学生,吴晓晓信心满满地参加了全国和全省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原以为凭她个人的能力,那个心仪的单位那个心仪的职位还不是手到擒来,结果却连参加面试的资格都没有。
她又单独或者与同学一起参加了不计其数的招聘会,最后还是空手而还。她内心的郁闷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干脆躲回家里来,以为可以眼不见心不烦。谁知天下乌鸦一般黑,父母的唠叨邻居的询问更让她烦不胜烦。
唉,这叫什么世道呀?不是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吗?可是,我掌握了知识,为什么命运却更加悲惨?
作者题外话:写第三卷的时候,姗姗很难过,特别是听到《儿行千里》那首歌的时候。上传期间,惊悉黄山民警张宁海为营救驴友英勇牺牲的噩耗,更是心痛不已。借用小说中蒙黎明的话,姗姗“但愿以后不要再发生这种悲剧”,每个人都平平安安的。
平安是福。在平安夜来临之际,姗姗祝福每个人都平安,天天平安,岁岁平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