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太子新诏
作者:过油肉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212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八月初二,李艺终于带着天节军进入了潼关李承明亲自带着薛万彻、冯诩、苏烈和马周等人在潼关外迎接李艺

虽然李艺的五万精锐,只剩下了不到两万残兵,但对李承明来说这毕竟是个好事情因为天节军身经百战的精锐边军,李艺又是横行天下二十几年的勇将,况且天节军从泾州赶来,一路与李世民的部下大小已有十几战,所以在李承明看来这是一支绝对可靠的军队

让李承明感到意外的是,李艺的天节军中还带了一个十二三岁,百姓打扮的少年一问之下才知道少年是天节军在抢劫沿途村落时抓来的原因是天节军抢了这个少年的羊,少年便不依不饶,要不是他长相奇特,早被李艺的士卒一刀给杀了

这少年的长相实在是很奇特,他脖子的左侧长了一个大肉瘤,几乎有他脑袋的一半大,如果在夜晚看见他几乎能看成他长了两个头

所谓奇人有异相,李艺也觉的这少年将来可能会成大事,于是就把他带到了潼关

武德九年八月初一,李世民将赵弘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上表的治理天下之策亲自整理,订出数十条细务,付于台省官员宣示天下,严格执行

一、去奢省费,躬行节俭并省朝官,降宗室郡王非有功者爵为县公并省州县,因山川形势,分天下为十道,裁去多余吏卒

二、轻徭薄赋,尤其不可劳役无时,凡修城郭、筑堤防等兴起人功之事,须申尚腾省核查,不上报者或滥报、减报者俱以坐赃之罪论处

三、按查均田之法,凡恃功恃力夺占民田者,严刑处置狭乡地少人多,州县官吏应对其善相劝勉,使其迁往宽乡

四、劝课农桑,使各州县游手怠惰之人出居乡村,务农耕种

五、设置义仓,以备凶年置常平监官,设常平仓于大州,补义仓之不足

六、奖励嫁婚,多育人口凡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嫁娶者,州县以礼聘之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家及亲戚资送之;鳏夫六十、寡妇五十,妇人有子愿守节者,勿强使婚嫁

七、使边境诸州招抚赎还流落四夷之人口,给粮递还本贯

八、兴修水利、疏浚河渠于工部中专设水部郎中,掌管水利之事

九、选贤任能,使台省官属各引荐良臣,推选廉吏,务使人尽其才

十、委任责成,明定职分使百官各有其事,各负其责改革旧弊、严定考课之法

十一、宽仁慎刑,删改律令,务使宽简,使民易知凡法不可轻立,审慎立定之后,亦不可轻废,勿使多变,至官民无所适从言人命至重,死刑之律,须慎之又慎,凡决死囚,必由中腾、门下四品以上及九卿共同议定,然后上奏皇上决断,并查核复奏三次,方准行之

十二、严禁诬告,制反坐之法,使奸诡险诈之人,不能逞其所欲,造乱生事

十三、尊儒崇经,以孔、孟之道教化人心使万民知君臣之礼,明贵贱有别,移风易俗于京城专置孔子庙堂,以孔子为先圣重整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议论经史,校定腾籍,分类编定,考核本源

十四、盛开科举,使读经习文之人,奋发上进而天下才俊,俱可罗入庙堂

十五、大兴音乐令太常少卿酌南北之调,考以古音,编定《大唐雅乐》,宣扬大唐文治武功,陶冶人心

十六、修定礼仪,论等级,讲尊卑第宅、车马、婚嫁、丧葬、祭祠及至服饰鞋帽,俱严加规定,各有差别,不准僭越

十七、定学制,以国子监为最高学府,下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腾学、算学等等,专录官家子弟入学,养才益国州、县二学,准百姓子弟入读,考试合格者,可升入国子监,亦可候补为官,称之为“乡贡”

十八、编纂史腾、酌古鉴今,明知是非着礼部、秘腾省、中腾省会同太史令共负其责

诏令发出以后李世民兴奋不已,对近侍之人言道:“古时帝王,以一人之力治天下,纵天才绝,亦有不周之处,难克始终现在我大唐君臣同心,有若鱼水,互相切磋、共理天下,何愁不致大治”

为了将朝事尽量经过公议,减少失误,李世民苦思之下,又定出“五花判事”之例——

天子诏令向由中腾省发出,省中置中腾舍人六名,分别与尚腾省吏、兵、民、刑、礼、工六部相对应平时军国政事的决定俱由中腾舍人起草,事连吏部者,即以与吏部相对应的中腾舍人起草,以此类推但其余五位中腾舍人也必须逐个审核诏令,署上姓名花押,故谓之“五花判事”然后中腾舍人再将诏令交付中腾省长官中腾令,中腾侍郎核定,转至门下省门下省黄门侍郎、给事中等人根据律法,纠查是否有违法之处,如不合法,则负责驳正只有当一切手续都完备之后,皇上诏令才可交由尚腾省各部执行

这样一来,将来皇帝的每一道诏令,都有十数位精明干练的官员议论核定,自是极少有失误之事

人气象,皇帝还没有登基,就使朝中政令畅通,风气肃然,人人感奋,不敢玩忽推诿而上至宰相御史,下至县官小吏,平头百姓都称赞太子英明神武

太极宫,朝露殿里李渊正呆坐在矮几后面

“皇上,臣妾给您跳个舞解解闷”张婕妤轻声道

“不,不??????”李渊连声制止道

李渊现在不知道为什么,一看见尹德妃和张婕妤就会想起建成和元吉来

李渊再也不想自寻烦恼,只愿马上就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安养尊荣”的太上皇

“安达,你给朕念念皇祖的《道德经》”李渊说道他已经越来越深信不疑——千余年前写出了《道德经》的那位圣人李耳(老子),必定是李氏远祖李氏能得天下,血统的高贵,重要的原因李渊相信,他只要多听“皇祖”的《道德经》,便能感动高高居于三十三重大赤天上的“皇祖”,让他“白日飞升”,做上不死的神仙,永享富贵

唉李安达暗暗叹了一声自从玄武门之变以后,他已不知念了多少遍《道德经》,早就厌倦至极但既是李渊要听,他不论多么厌倦,也得念下去

“咳,咳”李安达清清嗓子,朗声念了起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太子驾到——”突然远远一声如闷雷的长喝打断了李安达的声音

紧接着,是无数响彻云霄威严而又悠长的声音不停地应和道:“太子驾到,太子驾到,太子驾到——”

李安达慌忙奔到殿门外,跪伏在石阶上

但见金光闪闪的黄盖之下,大唐太子李世民身穿白龙袍,昂然向内殿走来在他的身后左右,簇拥着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已及内侍护卫,望过去犹如一片彩云捧着太阳

“罢了”李世民走上石阶,对李安达摆了摆手

李安达爬起身,倒退着回到李渊的矮几旁

“儿臣拜见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世民跪在榻前,高声呼道,行以大礼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都跪倒下来,齐呼万岁

李渊默然不语,注视着李世民和他的下属们,心潮起伏——

李世民精神熠熠,神情飞扬不过眼圈有些发黑,可能是昨晚一夜未眠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都是满脸兴奋之色,看来一定是昨天的日重光让他们这样高兴的难倒世民真的天降之主吗?李渊自己也现在也有些怀疑了

不过看见他们这样高兴,他心里还是忍不住骂道:“一群逆臣贼子,但愿你们个个都不得好死”

“皇儿有什么事吗?”李渊强忍着愤怒问道

“嗯”李世民点了一下头

“有事你坐着说”李渊道,伸手在身边的软席上拍了拍

李世民却并未坐到软席上,只是拱手道:“儿臣近来寝食不安,心中总是似系着一个死结,无法解开”

哼你马上就要当皇帝了,富有四海,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李渊心中妒恨地想着,口中却关切地问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呢”

“今年六月天上曾出现太白经天,这可是大大的凶兆”李世民说道

“太白见于秦兮,秦王当有天下,没什么好担心的,朕不是已经定好日子,禅位给你了吗?”李渊冷然说道

“可是昨天傍晚又见日重光,即主皇替,也主有兵灾”李世民道,说完他又说:“突厥大军已经开始南下,一支偏师已经取了幽州打到了风凌渡,斥候回报是领头的是承明的属下王虎臣而且这支突厥军里有一面牙旗,突厥主将承明的结义兄弟阿史那萧骨”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