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登‘坛’拜县长
作者:我心中的三国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57

孙策已经决定了的事,程普、周瑜和孙权自然没有任何问题。.至于袁涣和张纮等人,虽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结果,但也不是最差的结果,总算可以接受,再说政治本来就是一个妥协的艺术。于是袁涣等人也同意了孙策的看法。最大的冲突解决了,那么之后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由于孙策军未来的战斗任务还很繁重,所以孙策军实行文武并重的策略。

最后众人商议的结果是,孙策军实行有限的抑制豪强也就是有限的扶持世族的策略,致力于发展江东生产,扩大人口储备粮草,而后以军事力量向外发展。孙策军的权力构架为文武平等互不统属之策,文官扶着治理郡县和供应大军辎重,而武将负责安定地方和在将军府的指挥下统一作战,孙策则通过将军府负责制定施政方针、指挥大军作战、协调文武关系以及选举将校官吏等。

这样一来,孙策军上下基本上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文官可以不受干扰的治理郡县实现了他们的治国之志,武将获得了和文官平等的地位不在到欺压,而孙策则通过将军府实现了大权独揽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人员的任用方面,孙策任命张纮为正议校尉参与将军府军机,暂时代理长史,全面的负责将军府的日常行政工作。对于这个任命任何人都没有异议,毕竟张纮是孙策军发展方向的创造者,经过了短暂的接触袁涣等人虽然不赞同他的一些想法,但依旧佩服他的学识。秦松为东曹从事,袁涣为西曹从事,两个人共同负责选举之事。秦松为人正直刚烈,决不妥协;袁涣外圆内方,原则问题上从不妥协。两个人都是为孙策军选拔人才的合适人选。陈端则接手袁涣留下来的老营工作。张范、张承和刘馥依旧担任着原来的职务没有变动。

武将方面孙策的中军共2600人,其中600人为骑兵,再加上孙策的亲卫骑兵200人由孙策直接指挥,100人的亲卫亲兵有吕蒙率领护卫孙权及军中的诸位文人,身下的1700人分为左右军又孙河吕范分别率领。程普、周瑜、黄盖、韩当、宋谦、徐琨和蒋钦七人每人统领两千人。主治率领1500人依旧负责维护军纪,而陈武这统领4500人的新兵转化成的新军。邓当和周泰则被提升为军司马,分别统领1000人,全军共24600人。再加上吴景的2000人和孙贲的1500人,整个孙策联军在丹阳的兵马总数28100人。

至于大军的攻击方向也在商议中做了安排,根据周瑜的提议,孙策军首先攻击盘踞在秣陵的薛礼然后再攻击县南的笮融,最后是驻守在曲阿的刘繇。这样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先易后难的原则。最先攻击的薛礼只有兵力不到3000人,而且又被孙策军吓破了胆子了,应该是最容易攻取的;然后是县南的笮融,笮融的兵力也不足3000人,但是县南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最后才是歼灭拥有7000人的刘繇部。

再次整编并确定了孙策军占领丹阳之后的战略后,孙策下令全军明日休整一天,后天发起对刘繇军发起新一轮的攻击!

北风萧萧江东之地万木萧瑟,然而在这一片消杀之中一只军队迎着北风而来,战旗迎着北风猎猎作响,火红的军旗上一个斗大的‘孙’字随着风飞舞。军旗之下,孙权悠闲的坐在马上,他现在的心情还不错,张纮一直没有考教孙权课业,孙权的担心也一点点的消退了,好不容易才和朱然一起恶补了两天的学业,现在面对着张纮孙权不再像前两天那么心虚了。孙策依旧在士兵中和士兵们一起谈笑鼓舞着士气,一阵阵的笑声不时的随着北风传入孙权的耳中。现在孙策军上下信心满满,都期望着占领秣陵占领曲阿占领丹阳!

士气高昂的孙策军就这样一路望北而来,寒冷的北风也无法扑灭这支队伍昂扬的战意。远远的一骑探马迎着队伍飞马而来,到了军旗所在处哨探没等战马停下来翻身下马,快步来到张纮面前单膝跪地,禀报着他带回来的消息:“禀将军,我部已经探明秣陵城现在城门大开,没有兵马驻守,而薛礼部去向不知。屯长命我回来禀告将军,并请将军示下我部行止。”

张纮皱着眉头想了想,他实在是想不出薛礼部的三千惊弓之鸟能对大军做出什么威胁来,估计薛礼已经率军逃窜。张纮命令探马们仔细搜索秣陵城内外以防伏兵,又命令大军加速前进,争取早些赶到秣陵。

等到孙策军赶到秣陵城下之时,果然秣陵已经没有了一兵一卒在驻防,就连原本的县官和一种衙役也都消失不见,大开的城门并没有百姓往来,街上也是冷冷清清,整个秣陵陷入了一种诡秘的安静之中。探马也早已查遍了秣陵城及其周围,根本没有发现薛礼部的一丝一毫的痕迹。孙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坚信薛礼已经带着军队望风而逃了。孙策命令大军进城,今夜全军就驻扎在这秣陵城。

秣陵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五百里的县城,但现在她对孙策军的意义却是不一般的。薛礼的望风而逃,更加明确的说明了目前的丹阳已经没有力量可以和孙策军正面对峙。在丹阳郡如今的局势之下,没有任何势力能够再从孙策军的手中拿走她,这意味着孙策军从此开始了占领丹阳的过程。孙策军要从这里开始,占领曲阿、占领丹阳、占领整个江东!从这里开始成就孙策军横行大江两岸窥探天下的传奇历程!孙策军的梦想和未来,就从这个小小的秣陵开始!

进城后的孙策军上下开始忙碌起来,安营扎寨取水埋锅造饭安排职守等是一一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孙策也有自己要忙的事情,他要任命秣陵县长(汉制:大县的县官叫县长,小县的县官叫县令,秣陵算是一个大县,作者按)和秣陵县尉。一向是先听取众人意见的孙策这次却是乾坤独断,没有同任何人商议,他早就有了心目中的人选。孙策就直接把众人召集到中军帐内,当众公布了他对秣陵县长、县尉的任命。

秣陵作为孙策军第一县的名字是坐实了,有着非比寻常的象征意义。在孙策和江东人的眼中,第一县治理的好坏就能从一个侧面证明孙策军对江东的治理能力。如果第一县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就说明孙策军不仅英勇善战,而且也有治理好州郡的能力,孙策军由此就成了乱世之中保境安民的一个政治势力集团,孙策军就有一统天下的资格。否则,一旦连第一县的治理的一塌糊涂,那么所有人就都会认为孙策军不过是一个四处烧杀劫掠的流寇,成不了大事。那么,孙策军就不会得到天下人民尤其是士人的支持,而没有了士人支持孙策军就根本没有任何发展的空间。所以,尽管秣陵不过是个百里之地,但孙策对她绝对不敢大意,怎么小心翼翼也不算为过。

在众人期望的目光中,孙策说出了他钟意的秣陵县长人选:“元颖先生(刘馥)”。孙策对刘馥处理复杂繁琐问题的能力一直都很是欣赏,自从出征历阳以来随军家眷老弱等事情一直都是交由刘馥负责。刘馥也没有辜负孙策的期望,一路上尽心竭力的安排着这些人的行止,一切都是井井有条。他还把这些老弱组织起来,依照他们的能力分别协助老营转运粮草、管理孙策军的战略物质,救护受伤的士卒等等工作。让这些老弱不但没有成为大军的‘拖累’,还成了大军后勤供应的有力协助者。这让孙策对刘馥倍加青睐,如今这个第一县的行政主官的任命就是一个明证。

孙策把刘馥请到了军案之后让他面南而立,孙策却来到了军案之前,对着刘馥行了一个深深的躬身之礼,孙策一脸肃然的对着刘馥说道:“元颖先生,孙策素来知道你是社稷名臣绝非百里之才,不过孙策目前只是一个统军武夫,不能让先生一展才学,只好委屈先生在这秣陵小县之中,还希望先生不要嫌弃,给天下百姓在这乱世之中建设一个美好家园。日后如果孙策侥幸有所成就,定然让先生一展胸中才华,让先生名传青史!”

刘馥知道孙策这是依照高祖皇帝(刘邦)的登坛拜将之礼,也就没有躲避,站直了身体受了孙策一拜。等孙策说完之后,刘馥连忙还孙策了一礼,一脸郑重的对孙策说道:“明公不介意在下的德薄才浅,把如此重任交付给在下。在下不敢谦让,一定事事亲为不负明公的信任,把这秣陵建成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粮草丰沛的之地,让这秣陵成为对明公大业有所帮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