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章. 1865初见规模
作者:无忧小轩主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017

九十二章.1865初见规模

兰芳在广州成立的航运局开始开通上海到广州的航线,华芳马上接受了两艘内河拖轮的订单,随后又接受了建造1艘海运轮船的订单。。

试航的结果带来的是大量的订单,船厂完全应接不暇,不失时机地也银行贷款又给了他扩大规模的可能,兼并小厂、添置新设备、建造新船坞……华洋船厂一发不可收拾,4艘船上了船台、3艘船舾装……3艘船已经完成备料,待建……

上海的华芳船厂、马来的华芳矿业、广州的华芳航运……渐渐铺开枝蔓,从倭国大阪、长崎、广岛到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再到河内、岘港、西贡、坤甸、文莱、拉廊……所有航线上都行驶着华洋、华芳的船舶。

以新加坡为中心的南亚转口贸易,已经开始向坤甸偏转,更大的码头,更优惠的待遇,更别理的需求方市场,都吸引着更多的客商。坤甸、古晋的码头泊位已建再建,还是满足不了需要。航运的盈利使得华人华商开始大规模投资,一艘接一艘的轮船在兰芳订购,一步步扩大规模,长毛之乱后的中国,也开始恢复元气,工商业在鲜血饱沁的土地上重新起步。

华芳商行各分支已经遍及大部分沿海口岸,经营的范围几乎包括所有的经济领域,从化妆品到飞机大炮的贸易,也办理工厂、矿山、航运、贷款等业务。比如,在新加坡为陈明泰厂订购机械设备,作为入股,生产缫丝、棉纺、印染机器;再以这些设备售予其他华商,或合作合作开办缫丝厂、纺织厂、印染厂……产品再经由航运公司外运至中国内陆、日本、新加坡、爪哇、印度、中东、美国……再运回紧缺的货物。

进口品包括德、英、法、比、美、加、澳等国所产和大量南洋自产的纸张、玻璃、文具、呢绒、毛线、五金、面粉、食品、机器、电器、建材、化学品、铁器、橡胶、香水、石蜡、毛纱、棉纱、布匹、粮、油、糖食品,电料、化妆品、烟草、钟表、陶磁器、杂货。

出口的物品有茶叶、谷物、籽仁、棕榈、竹皮、棉花、棉制品、羊毛、皮货、油粕、饲料、油脂、麻、麻葛制品、蚕茧、生丝、绸缎、绣货、肠衣、猪鬃、生皮、兽脂、古玩、禽毛、蛋制品、瓷器、锡器、铜器、藤器、漆器、滑石粉、矿石、中药材等各种土特产;并开办有榨油、棉花加工、玻璃器皿制造、酿酒、面粉等工厂。

在德国瑞记洋行、鲁麟洋行、礼和洋行立足未稳,或尚未展开之际,迅速压制和超过德国各大洋行,与英美共同跻身三甲。

由于华工和越南、朝鲜劳工已经多流向兰芳,少部分流向马来,其它地方的英资荷资用工已经转向印度、阿拉伯招募。南洋的华人经济集团快速发展,还使得前往美国的华工相当一部分转向南洋。

此外,内战的美国远没有安定下来,大批解放了的黑奴涌入劳动市场,华工的前景并不乐观。相比兰芳毕竟没有远,周围的华人也多,又是说的家乡话,怎么说也好一点。回来的商船也带回了不少工匠,其中居然还有不少洋人。

所有的口岸,都热闹了起来,周围的工棚住满了。虽然经历了几次越来越大的移民增长,还是有些应接不暇的工业局、移民局有点慌,马上安排增加设备,提供食宿,同时动员各个工厂扩招,各村也动员起来,有能力雇工的都去劳力市场。成千的人堆在港口,白吃饭不算,万一闹起瘟疫来,那可就真热闹了。岛上的移民周转处的人已经忙得焦头烂额,几天睡不了觉是正常的,登记、检查、招工、运送……几个登陆港口放粥、舍米、搭棚子……

总算有了个大概,招工局、移民局、工业局几家的协调也顺畅多了,照眼前的发展速度,下一轮移民热潮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来。

在订购木壳帆船的同时,兰芳船厂全力筹备蒸汽铁船的建造,而且完全目标最新技术,蒸汽轮机的仿造比较顺利,这是几乎倾全力关注的项目,但在啃下这块骨头之前,只好引进整机进行借鉴参考。先后建立机器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轮船厂、锅炉厂、枪厂、火药厂、枪子厂、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等13个厂和1个工程处以及库房、栈房、煤房、文案房、工务厅、中外工匠宿舍等,购置民地70余亩并建有泥船坞1座和沿江码头。

与当时船厂的技术水平一致,第一号轮船乃是木质船体、采用铁钉连接捻缝工艺制造的蒸汽船。

广州、上海的船厂内河航船建成试航时的景象,就已经让不少华商大佬眼红不已,这是海外中国人自己的火轮,我们也可以由和西洋船一样的速度。订单在还没有试航成功时,就已经签好,一旦成功,马上用印。

这可不是租的或者卖别人的二手货,这可使自己人造的,是有洋人顾问,但是据说最新的设计连洋人都不得不服。

华商现在掏钱都不含糊,一定就是三艘,但第一艘船厂死活不买,说是要进行各种试验,几位大佬的代理半信半疑的,这么多钱造的火轮船,不买?要试验?不就是毁吗?谁毁不行?

船厂厂长已经顾不上这些了,军方所要的数据正在统计,这个可是大头。负责备料的总办早就捏好了大把的订单,现在最牛的就是他了,成百家供货商,挤在门口,十几个伙计都忙不过来,送检的样品堆满了院子。所有供货商和产品分析都是由军方背景的人负责统计、存档,造火轮船,那是以商业立国的兰芳目前最大的事,成了,就可以跻身世界级远洋船队;不成,就依旧还是扯着船帆,在海上随波逐流的小海商,你再多的造船,速度慢、运量小、风险大的木船,也无法与西洋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铁船竞争。

看多了这些年海上风云的兰芳人,太知道可预见的未来,海上将是什么样子。西洋人的商队、炮舰,一批和一批都不一样,一年比一年嚣张,如山巨舰上炮管如林,这也是能够保证他羽翼下的那些商队,能够肆无忌惮的巧取豪夺。大家的眼睛有一次集中到工业局、船厂、海军上面。

刚过了年,3名坤甸商人出面向坤甸市政府提出建立自来水供水系统的申请,要求给予特许经营权。

自来水可是新鲜事儿,成立不久的市政府想搞,规划都搞出来了,什么自来水、马路、公共厕所、垃圾场,还有为电车预留的总站。但是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老百姓打水也打惯了,先缓缓再说吧。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当时,几个老城区人口已经超过20万。排污设施的落后、垃圾处理方式的缺失,以及人们法制、道德观念的滞后,使得城市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的是生活污水、垃圾以及人们的随处便溺习惯。

没有公共厕所,人们在街上或公共场所习惯于随处便溺;城内外还设有多处粪厂,直接用人粪尿制成肥料,供应乡村;城市生活垃圾几乎就是随处倾倒,这种生活方式和习惯,给数十万人口的城市造成恶劣的环境问题。城市排水更成为问题,城区排水系统仍然是自然方式排放,一直没有任何改进,加上多年失于疏竣,缺乏管理,导致多处阻塞,一到雨季,污水横流,是城区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因素。现在有人提出出资建自来水?好事呀!又不是傻子,不比准才怪。

很快,申请就得到市政府的批准,并且对供水系统的设置、供水水源,消防用水的供给以及水价的限制等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市政府对于商人们提交的供水系统作了评估。决定自来水和排水工程一起进行。马上和自来水公司签订的协议,到年底,坤甸自来水分公司就可以建成供水。同时,开始以招标的方式建造公共厕所,还要求所有粪厂迁至郊外。

没有采用政府投资修建下水道和道路系统,而也是利用民间集资或投资的方式。制定强制性措施,要求各街区的士绅出面组织居民修建和清理下水道,集资修建市政道路,费用由士绅们承担。工程设计要经过政府公共工程局审批,如果验收工程质量高,政府将承担部分工程费用。

有的私人公司也开始参与城市排水系统的投资与建设,李登科李掌柜现在是会友公司董事长,就提出修建城区南部排水系统和道路,得到政府的同意。最后会友公司以一定的土地补偿为条件,承担老城区的所有排水系统和一部分道路建设。

按照方案,城内污水坑相继填平,在老城下风下水的西南部挖掘了被称为“蓄水池”的排污池,老城区的污水被先排入池中,再经由专门水道排入坤江下游。老城区建造了多处公共厕所,并设有清洁夫按时清扫。卫生局组织专人清理河边、城内堆放的垃圾,雇用清洁夫打扫街道。

市政府制定了《洁净地方章程》,规定居民每天必须将垃圾倾倒到划定的垃圾场,然后由政府统一处理。住户每天要将自家门前地段清扫干净。并明文规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违反这些规定者会被巡警抓捕,受到罚款、鞭责等严厉处罚。城区禁止随地便溺,要求人们必须到厕所“出恭”,在厕所以外便溺要受重罚。随地大小便要罚洋1—2元。

出恭还要上厕所?坤甸人很是不习惯,但又觉得很有意思。街邻街坊的老人们开始承担起教育的义务。

首先改变的是孩子,从学生到学龄前儿童,不但很快习惯而且还开始教育劝说自己的父辈。学校工厂的验收标准之一就是——有没有足够的厕所。

另一个欢迎厕所的就是各个粪场老板,以往他们要雇人到处去扫街捡粪,现在不用了,拉上在车马行定做的大车,车上有一个上下都有口的大木箱,上面装下面放。每天身上穿着蓝色号坎的清洁夫拉着粪车,走街串巷,到厕所直接掏粪,再送到城外的粪场。粪车粪桶粪勺、号坎都是卫生局统一的,一个粪场一个区域,互不干扰不用争夺。粪场还是那么多人,收集量可使大多了,定点供应给乡下的农庄,获利大大增加。

就连山口洋、喃吧瓦外岛的劳工临时周转点都传说,就是到坤甸当个掏粪工都不少挣。那里的市民也盼着,什么时候咱这里也能像坤甸一样呀。

士绅商会们坐不住了,一趟趟的往那里的市政府跑,坤甸政府的规划师也被拉走了为他们顾问。

还建立了消防队,一水的黑色号坎,说是水克火。管他呢,市里巡警局下属了消防队,装备了水枪水车,各工厂农庄的消防队就是各个护厂、护庄队的人。

人多了,车多了,马车牛车人力车挤挤插插,塞车!政府制定交通法规,都在左边走!咋!那右边呢?好吧,巡警局又多了项任务,满街的贴交通法规的告示。

建立公共墓地等,并计划在老城区进行人口普查。不仅组织了专门的机构,拟定了人口调查表,还开始为城区街道正式命名,编制住宅门牌号码等等。

邮局也开张了,穿着绿色号坎短裤的邮差,开始挨门挨户的送信送报。劳工们的邮包也可以到邮局寄回国。

全是新物事儿,坤甸的老住户和新住户差不多了,街道两边的房子也变了,几天不出门,或者回来的水手们往往认不得家门,厕所、自来水也让他们一个个的惊喜。街上溜溜达达穿着蓝黑色制服的巡警、噔噔噔跑着身穿绿色号坎背着邮袋的邮差、穿着蓝色号坎拉着粪车的清洁夫、那些公署门口标枪似地站着一身雪白海军服步枪上刺刀雪亮的陆战队士兵……这是坤甸幺?街道两边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看的商铺门脸,热情地大声招呼叫卖的伙计,街上比西洋轻便马车还精巧实用的四轮马车上衣袂飘飘,就是那香港或者广州十三行也不如吧?

回来办事的陈逸杰、江正涛都快不认得路了,还是李掌柜的伙计救了急,一面叫人去叫叶星辉,一面引着二人到了楼上,四下一看,乖乖,这坤甸要翻过来了。到处是工地,拉着砖石渣土的牛车马车驴车手推车扁担抬筐吆吆喝喝的喊着号子抬着大石条来来往往,竟是井然有序。

伙计指点着,原来破破烂烂的小窝棚全不见了,眼见得横三竖四几条大马路快成了形,几十人拉着大石碾子来来回回,上面再铺上大石条。嗨!您沙巴没有吧,您知道吗?这路两边就是排水的暗沟,里面一人多高,迷宫似的,雨季前就能完工啦,到那时候,您再回来,这路上都干干松松的啦。

听着伙计眉飞色舞的说着,江正涛羡慕嫉妒,陈逸杰朝他笑笑。见叶星辉来了,下了楼,谢了伙计,三人离开了客店。

“你还不乐意?”

“没有。”

“啊哈哈!想瞒我?知道吗?这坤甸的规划书和那几个洋工程师的介绍信,都是李富源去年送来的。”

“真的?”

“那是,还跟你说,这次咱们办事的档口,沙巴也开工了,估计等回去,沙东也是这样了,而且只强不弱。”

“哎呀!这可太好了。”江正涛这个乐呀。

原本在1866年,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在香港上海设立代理行,开辟第一条太平洋航线。现在,以王氏双雄的船队为基础成立兰芳太平洋邮船公司抢先开通这条航线。

随之,倭国日本的海运受到重大冲击。但凡是倭国船只遇到王氏双雄的船队,完了,人没了——女人可要留下,西婆罗洲可太缺女人了;船沉了——倭国船,谁要呀;货嘛,值钱的留下,不值钱的,也就沉了。

这天,挑选的几艘舰船在坤甸完成大修,王义伦、王继伦二人来到坤甸的东部战区总兵行辕,其实就是原来贺府下面的一处宅院。接到陈逸杰带来的指示,命兰芳太平洋邮船公司派干员前往古巴,洽购一艘军舰——“石墙”。

已经和驻美国办事处的人联系好,随行的翻译、工程师都已经调配齐整,已从山口洋海军基地赶来。兰芳几位可以胜任的官员都是事堆得比人高,贺公子的沙巴哪一摊事;叶根生的工业局兵器局火炮造船都在掯节上;罗继麟张罗整个对马来事务,还盯着清国的另一件大事。还又得是刘玉振的差事,不过他还有其它的事情要办,这只是顺道处理的一件要务。贺总督特地派遣陈逸杰陪同护驾,江正涛要带着几名海军军官跟随王氏双雄前往。

还是郑老大力荐,到古巴的事才落到王氏双雄身上,他俩也不怠慢,带着随员登舰,陪同刘玉振登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