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有交趾刺史部,管辖地区包括今两广大部和越南北部。东汉改交州,治广信(今广西梧州),旋移番禺
(今广东广州)。三国吴分交州置广州,交州治龙编(今越南河内东),所辖为越南北部及两广之雷州半岛、钦州地区等。以后管
辖地区缩小,唐交州实为交趾郡,仅有今河内一带。
交趾南越赵佗时建交趾郡,辖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归汉。东汉时治龙编。隋唐交趾郡即交州。唐于此置安南都护府。十世纪三十
年代吴权从爱州(治今越南清化)攻取交州,为越南吴朝之始。宋人常称之为交趾。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交趾省,有今越南北
部、中部地。宣德二年(1427年)放弃。
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约五公里处。曾为车师前王国都城、麴氏高昌交河郡、唐交河县,后曾属吐蕃、回鹘。元末城废。
齐州北魏置,治历城。隋曾称齐郡。唐为齐州济南郡。宋徽宗政和中升为济南府。
齐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庆元1194年,宋宁宗改明州为庆元府,元为路,明复为明州府。
庆州①隋唐庆州治今甘肃庆阳。北宋曾为环庆路治所,后改庆阳府。②辽庆州治今内蒙占巴林右旗西北白塔子。
庆原金以宋泾原、环庆二路合并为庆原路,治庆阳。
州来春秋楚邑,后属吴,吴助蔡迁此,见“下蔡”。
羊苴咩城简称苴咩城。南诏王异牟寻筑,在今大理。
并州①《周礼?职方》九州之一(《禹贡》无并州)。
②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山西大部以及内蒙古、河北各一部。东汉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唐并州仅辖今山西中部,升太原
府。宋并州移治阳曲,即今太原。以后又升太原府。
关中初指函谷关以西地,其后或专指关中盆地。后来又有众关之中之说,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关内唐有关内道,东至黄河,西到陇山、六盘山,南到秦岭,北接沙漠。玄宗开元时划出一部分为京畿道。
关右即关西,古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东①汉唐等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②旧以辽、吉、黑为关东,此关乃山海关。
关南北宋指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以南地区。
米国西域古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南。
江左、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一段,自南而北,折向东流,江南地区在这段江流之东,故名江东。古人于地理以东为左、西为右,
故江东又称江左,今江西省则称江右。
江宁937年,南唐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与清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
国废府及上元,以江宁县为省会。国民党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宁于市郊。
江西隋唐以前指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唐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宋亦分江南路为东西二路,于是始以江西指今江西
省。
江州①秦以原巴国都为江州县,即今重庆市嘉陵江北岸。
②西晋置江州,辖今赣、闽及湘、鄂各一小部,至唐而仅辖九江及附近数县,治所先在豫章(今南昌),后迁柴桑(今九江西南)
,唐治浔阳(今九江)。明改九江府。
江表古指长江以南地。
江南清初有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为苏、皖二省。
江夏汉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辖今豫、鄂各一部。三国魏吴各置江夏郡,吴江夏治武昌(今鄂城),魏江夏治上昶(今云梦西
南)。晋灭吴,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朝宋移治夏口(今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江夏郡即鄂州。
江乘秦至南北朝有江乘县,在今江苏句容北。
江南东道唐初置江南道,后分东西二道,东道治苏州,辖今苏南及浙、闽之地。
江南西道唐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南昌),辖今江西全省、湖南大部、皖南、鄂东一部。
江南东路宋置江南路,后分东西二路。东路治江宁,辖今苏南西部(常州即属两浙路)、皖南、赣东(北宋包括江州,南宋江州属西
路)。
江南西路宋江南西路治洪州,辖今江西大部、鄂东一小部。
江东六十四屯黑龙江省旧黑龙江城(今爱辉县黑河镇南七十里瑷珲县旧治)对面黑龙江东岸六十四个村屯总称。
汲郡晋置汲郡,治汲县(今县西南)。隋唐汲郡即卫州。
池州唐置池州,治秋浦,即今安徽贵池。明清为池州府。
汝州隋改伊州为汝州,治即今河南临池。民国为县。
汝宁元升蔡州为汝宁府,治汝阳(今河南汝南)。民国废府,改汝阳为汝南。又隋以前另有一汝阳,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北。
汝阴三国魏置汝阴郡,治汝阴(秦置县,今安徽阜阳)。隋唐汝阴郡即颍州。
汝南汉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汗八里蒙古人称元大都为汗八里。
兴义清改南笼府为兴义府,治今贵州安龙。
兴元784年,唐升梁州为兴元府,治南郑。元为路。明改汉中府。
兴化宋置兴化军,治兴化(今福建莆田北),后移莆田,元有兴化路,明为兴化府。民国废府,兴化即莆田县。
兴庆西夏国都名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兴州①西魏置兴州,即今陕西略阳、1207年,南宋改沔州。②西夏国都原名。③金曾在今河北滦平等地设兴州,治兴化(今滦平
西)。金又以今山西兴县为兴州,明为县。
兴安1583年,明改金州为兴安州。清为府,治安康。
兴和1312年,元改隆兴路为兴和路,治高原(今张北)。明初置守御千户所,后移宣府(今宣化)。清废。
兴京清以努尔哈赤前的旧都赫图阿拉为兴京,
安丰南朝梁曾以在今寿县南之安丰为治所,建安丰郡。隋度安丰郡。明废安丰县。
安化唐置安化县,历代为庆州、庆阳府治所。民国改庆阳。
安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改台湾县为安平县,即今台南。
安市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曾为违规内容所有。
安西①元曾以京兆府为安西府,旋改路,又改奉元路,治咸宁、长安(今西安)。
②清雍正时,在布隆吉镇置安西厅,移至今安西县地。后为府,继又改州。民国为安西县。
安庆1195年,宋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怀宁(先在今安徽潜山,后移今安庆)。清与民国为安徽省省会。
安阳秦取魏邑宁新中,置安阳,地在今安阳南。580年,杨坚毁邺城,迁相州至安阳(今地)。明清为彰德府治。
安邑古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本战国魏都,秦置县。北魏分南北两安邑,隋以南安邑为安邑,在今运城东北。民国安邑曾迁治运
城。今在运城县境内。
安陆秦安陆县在今湖北安陆北,东晋末移治今县。本为汉江夏郡治。南朝宋分出安陆郡,遂为郡治。以后多为安州治所。宋宣和间
升安州为德安府,安陆为府治。元复于西面改郢州(治今钟祥)为安陆府。于是既有安陆府,又有安陆县,两者既非一地,距离
又不太远。明改钟祥之安陆府为承天府,清又改安陆府。民国废府,才只有安陆县。
安国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一带。
安定①汉有安定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镇原东南),废安定
县。十六国时,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泾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为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②蒙古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1935年改子长县(谢子长烈土),移治原县治东的瓦窑堡。
安肃军1004年宋改静戎军为安肃军。金曾名徐州,后仍改为安肃州。明为县。民国改徐水县,今属河北。
安息西亚古国,即帕提亚。公元前249一前217年间独立。曾领有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与罗马对峙。公元226年亡于波斯萨珊王
朝。
安谷城安息在波斯湾的重要港口,约在幼发拉底河口附近。
安条克安提阿,塞琉西王国(前312一前64年)都城,在今土耳其南部的安塔基亚。
安西四镇唐安西都护府所属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四镇。后碎叶属西突厥,乃以焉耆为四镇之一。
安东都护府668年唐置,治平壤(今朝鲜平壤)。676年迁治辽东故城(今辽东)。次年,再迁新城(今抚顺北)。以后又由平卢节度使兼
领都护。761年度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669年,唐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治所先在今蒙古国杭爱山东端,其后逐步南移,最后治天安军(改天德军,今内
蒙古乌拉特前旗北乌加河东岸)。德宗建中时废。
安西都护府640年唐罩,初治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后移龟兹(今库车),曾移碎叶,692年还治龟兹。贞元年间府治被吐蕃攻陷。
安南都护府679年,唐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督护府,治宋平(今越南河内)。都护由交州刺史兼,后期由静海军节度使兼。十世纪三
十年代越南吴朝建立,遂废。
许西周所封姜姓国,本在今河南许昌东,后迁叶(今叶县西南),后复数迁,最后在容城(今鲁山东南),为楚(或魏)所灭。
许州北周置,治长社(今河南许昌),宋曾升为颍昌府,金仍为许州。民国为许昌县。
许昌曹操迎献帝居许,曹丕时改许昌,地在今许昌东。宋并入长社。
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
祁州唐末分定州置祁州,治无极,宋移蒲阴(今安国)。民国以原州治为安国县。
寻阳汉寻阳在今湖北黄梅西南。东晋以今九江、广济间长江两岸地置寻阳郡,即以寻阳为治所。咸和中(326―331年)移寻阳县至今
九江西,而移郡治至柴桑县(今九江西南)。后将寻阳县并入柴桑。南朝梁末移郡治至柴桑之湓口城(即今九江)。隋改柴桑县为
寻阳,治湓口城,即今九江市。唐改为浔阳。唐浔阳郡即江州,曾称九江郡。
阳山秦汉指阴山最西一段,即今内蒙古狼山。
阳关汉置,在玉门关南,即今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
阳武秦置阳武县,在今河南原阳东南,唐移今原阳。1919年与原武县合并,名原阳。
阳城秦置,县治在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五代后周并入登封。又秦于今河南方城县东亦置阳城,汉名堵阳。
阳夏秦太康县,即今河南太康。
阳羡今江苏宜兴旧名。
阳湖清雍正分武进县,置阳湖县,同治府城,民国并八武进县。
阳翟即今河南禹县。明并入钧州。
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传为黄帝与炎帝交战处。
阶州唐置阶州,治所在今甘肃武都东。明移治今武都。民国为武都县。
阴平西汉阴平道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曹操建阴平郡,以阴平为治所,后为蜀汉所有。邓艾由阴平道(道路名)入蜀,即由今文
县越岷山山脉,经四川平武、江油,进兵成都。隋唐阴平郡即文州。
妈港澳门别名,因妈祖神庙得名。
好水川即今甜水河,由六盘山东流至甘肃静宁。
戏水在陕西临潼东,由骊山北流入渭。
戏亭在临潼东北戏水西岸,传周幽王死此,
买卖城《恰克图条约》所说买卖城,即今蒙古国阿尔丹布拉克。又以前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部商业区,亦有买卖城之称。
麦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沮水、漳水之间。
寿州隋以北周扬州置寿州,治寿舂。宋为安丰军。元安丰路。明清仍寿州。民国为县。
寿昌晋改新昌县为寿昌县,原治今浙江建德西南。唐移今寿昌。现并入建德。
寿春今寿县古为寿春,东晋名寿阳。
杜曲已见韦曲。
杞姒姓古国,初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后在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战国初为楚所灭。
杨刘在今山东东阿北杨柳村,唐宋时黄河重要渡口。
邯郸战国为赵都,始于公元前386年。秦设邯郸郡。汉为赵国。自古至今,惟东魏一度度入临漳县,隋复置。
苍梧汉置苍梧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辖境本兼有湘粤各一部。南朝时仅辖今梧州一带。隋唐苍梧郡即封州(隋)、梧州(唐)。
苏州隋灭陈后,改吴州为苏州,吴始有苏州之称。
苏禄古国,在今菲律宾的苏禄群岛。
花刺子模中亚古国,在阿姆河下游,都城乌尔坚奇(玉龙杰赤)。成吉思汗征服其国,后又为帖木儿征服。十六世纪中叶迁都基
华。1873年为俄国兼并。
赤县旧以“赤县神州”指中国。又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京都所治为赤县,列第一等。
赤城浙江天台北有赤城山,四川青城山亦称亦城山。浙江台州因赤城山而有赤城之称。又今河北有亦城县。
赤嵌台南一带原有赤嵌社之称。1653年荷兰侵略者在今台南造普罗文查城,人称赤嵌城或红毛城。
亦壁①今蒲圻县西北亦壁山,与洪湖县乌林矶隔江相对,为赤壁战处。另说谓战地在今湖北武汉市以南的武昌县西赤矶山。
②湖北黄冈县江边赤鼻矶,宋苏轼作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处,后人称为“文赤壁”。
杏花村指今安徽贵池县西,亦指山西汾阴东。
严州唐严州治今桐庐西北。宋以睦州为严州,治建德(在今县东北)。明清为严州府。民国建德县治在旧府治。1958年西迁今治。
两江清初指江南、江西两省,乒分苏、皖、赣三省,而两江总督官名不变。
巫县今四川巫山县,隋以前名巫县,晋以前治今县北。
甫里指今江苏苏州东南角直镇。
邳州北周置邳州,治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唐贞观时废。金复置。清移今邳县西北旧邳县。民国改县。
辰州隋改武州为辰州,后移沅陵,明清为府。
辰阳汉辰阳县在今湖南辰溪县西南。隋改辰溪,移至今治。
扶风曹魏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隋唐扶风郡即岐州。
扶余扶余即夫余,古族名,居松花江中游平原。渤海以其旧地置扶余府,治扶州,在今吉林农安。
扶南中南半岛古国,在今柬埔寨。七世纪中叶为属国真腊所灭。
抚州①隋抚州治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明清为府。民国为临川县。今为抚州市,设临川县于其西南之上顿渡镇。
②金以柔远(今河北张北)为治所,置抚州。蒙古为隆兴府。
抚冥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
连州隋连州治桂阳(今广东连县)。1911年改为县。
邺邺本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东,汉之魏郡、东汉末的冀州,都以邺为治所。以后迭为都城。北周为相州魏郡治所。杨坚毁邺城,
迁相州至安阳。以后又在故地设邺县,宋并邺县入临漳。
邺都五代后唐以魏州为兴唐府,号邺都。在今河北大名东北。即后周。北宋大名府所在地。
坚昆唐于铁勒结骨(黠戛斯)部地置羁縻都督府,名坚昆,在今俄罗斯境内叶尼塞河上游一带。
岐山①今陕西岐山县,隋改北周三龙县置。
②岐山县东北之山,亦称天柱山。
岐州魏孝文帝时置,治雍县(今凤翔南),隋移凤翔。唐为凤翔府。
别失八里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唐为庭州治所。曾属西州回鹘。十三世纪受蒙古统治;察合台汗国灭亡后,后裔于1370年
建国,国号别失八里,以建都此城得名。后迁亦力把力(今伊宁)。最后为瓦剌所并。
吴山①即虞坂、盐坂,在山西平陆县北,为中条山重要通路。
②即杭州西湖东南的城隍山,亦名胥山。
吴门苏州的别称。
吴会指吴郡、会稽郡。
吴州①梁、陈曾置吴州,隋改苏州。
②梁、陈又曾在今江西波阳一带置吴州,隋改饶州。
③北周在淮南东部置吴州,治江都,隋改扬州。
吴兴三国吴在今浙江湖州一带置吴兴郡。唐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吴郡公元129年,东汉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杭州亦在吴郡之内。参见苏州条。
吴头楚尾今皖赣间沿江一带,古吴楚交界之地。
利州西魏置,治兴安(今四川广元)。宋以利州为路名,治兴元府(今汉中)。南宋分东西两路,西路治兴元,东路治兴州(今陕西略
阳)。利州属利州东路。元以利州为广元路。
秀水浙江嘉兴北有绣水(秀水)。明宣德间分嘉兴县置秀水县。民国先并为嘉禾县,又改嘉兴县。
秀州五代吴越始以嘉兴为治所建秀州。南宋庆元时升嘉兴府。余见“秀水”。
秀容在今山西省西北部,即秀容川。有城,北秀容梁郡城在今朔县北,北魏时尔朱氏为秀容部酋长居此。南秀容城在今岚县南。
伯力即伯利。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交会处东岸。1858年,俄占,称哈巴罗夫斯克。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后,被俄割占。
佛山原为镇,今广东佛山市。旧为四大镇之一。
佛郎机明称葡萄牙人为佛郎机,因而又称其炮为佛郎机。明人亦有称西班牙人为佛郎机者。
佛逝国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古国。
佛堂山即今斯里兰卡南端栋德拉角。
佛陀加雅传为释迦牟尼成道处,今印度比哈尔邦加雅城南。
谷城谷城山亦称黄山,今山东平阴西南。刘邦葬项羽处。
狄道秦置狄道县,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郡治。西晋末为狄道郡治。唐狄道郡、临州,宋熙州,均治狄道。清乾隆时改州。民国初
为狄道县,后改临洮。
邹古国,本为邾,都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后迁绎(今邹县东南)。战国时为楚所并。
龟兹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库车一带。唐于此置羁縻都督府,又为安西四镇之一。
条支西域古国,在今伊拉克境内。汉时属安息。
身毒汉时译印度为身毒。
库伦意为城圈,用作地名。即今蒙古国乌兰巴托。
应在今河南鲁山东。战国秦封范雎应侯,即此地。
应天北宋以宋州为应天府,治今商丘南。明初改元集庆路为应天府,治今南京。明统辖南直隶江南各府及江北安庆等地的巡抚称应
天巡抚,驻苏州。
应昌元应昌路治所,在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达来诺尔附近。
庐州隋置庐州,治合肥。明清为庐州府。
庐江汉庐江郡治舒(今安徽庐江西南)。隋废。隋唐曾以庐州为庐江郡。
庐陵汉置庐陵县,历代县治屡迁,初在今泰和西北,隋在今吉水东北,唐始以今吉安为庐陵。孙策置庐陵郡,治庐陵。隋唐曾以吉
州为庐陵郡。明清为吉安府。
怀庆元有怀庆路,治河内(今河南沁阳)。明清为怀庆府。
怀州北魏置,治今河南沁阳,本野王,隋改河内。蒙古为怀孟路,元改怀庆。
怀朔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固阳西南。
怀荒北魏六镇之一,在今河北张北。
忻州隋以秀容(今山西忻县)为治所,置忻州。民国废。
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
沅州唐沅州治龙标(今湖南黔阳西南黔城镇),后曾称巫州、叙州,宋熙宁中再改沅州,治卢阳(今芷江)。元为路。明清均曾为府。
民国以府治为芷江县。
沔州南宋在略阳(今属陕西)置沔州(原称兴州)。元移州治到铎水(今勉县东),略阳为州之属县。明并铎水入州,又降沔州为沔县。
今为勉县。
沔阳①西汉沔阳县在今勉县东,魏晋曾为梁州治所。
②今湖北另有一沔阳。南朝梁在这一带置沔阳郡。北周为复州。隋为沔州沔阳郡。唐为复州竟陵郡。宋为复州。元改复州路置
沔阳府。明、清为州。
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秦始皇死处。
沙州十六国时河西各国屡置沙州,或在敦煌,或在乐都,或在酒泉,均不久即废。南朝齐曾以阴平氐帅杨氏为沙州刺史。,唐以瓜
州为西沙州,又改沙州,治敦煌(今县西)。后入吐蕃,张议潮以之归唐,后属西夏。元再为沙州。明置卫,后废。
沙羡西汉置沙羡县,在今湖北武昌县(非武汉市的武昌)西金口。晋移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后废入沙阳。
沃野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五原东北乌加河北。
沂州北周置,治即丘(今山东临沂东南)。隋移临沂。清雍正时升府。民国废府,以府治为临沂县。
沧州北魏置,治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唐移治清池(今沧州市东南)。明移治长芦,即今沧州。清中叶后不辖县。民国为沧县。今
置市。
汾州北魏置,治蒲子城(今山西隰县),后移西河(今汾阳)。明清为府。民国废。
汴州北周置,治浚仪(今开封)。五代后梁升开封府。
汴梁开封的别称。元改金南京路为汴梁路。
沛郡汉改泗水郡为沛郡,治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东汉为沛国。东晋又有沛郡。北齐废。
汶山西汉以汶江(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以北)为治所,建汶山郡。隋汶山郡即会州。隋又于今茂汶置文山县。会州、汶山郡及唐以
后茂州,都以汶山县为治所。
沪尾台湾淡水港旧名。
沪渎“扈”即现在的簖。古时上海人民多用“扈”捕鱼,因而境内的吴淞江有沪渎之称。六朝时所指为今青浦县东北旧青浦一带的
古吴淞江。东晋时在此筑垒称沪渎垒,故址在宋代坍陷江中。
沈州契丹以乐郊(今辽宁沈阳)为治所建沈州。元改沈阳路。
沈黎汉武帝以榨都(今四川汉源东北)为治所,置沈黎郡,旋废。成汉曾复置,北周废。
宋州隋置,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置郡后改宋城),曾称梁郡。唐为宋州睢阳郡。宋升应天府。
郏春秋郑地,在今河南荥阳北。公元前597年晋楚战处。
张掖公元前111年汉分武威郡置。后世又有甘州之名。
即墨战国齐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不在今即墨。
灵州北魏置,治薄骨律镇(今宁夏灵武西南)。北周改州洽名为回乐县。隋唐为灵州灵武郡。唐为朔方节度使治所。宋属西夏。元为
灵州。民国为灵武县。
陆口即蒲圻口、蒲矶口,系陆水入长江处。鲁肃、吕蒙屯兵处。
陆浑春秋陆浑戎居今河南嵩县东北一带。汉在此置陆浑县。五代时并入伊阳县。汉又有陆浑关,即在县境。
阿尔泰清光绪末所设政区,统今新疆阿勒泰地区。1919年改隶新疆省,为阿山道。
阿力麻里即阿力马力、阿里麻里、阿里马。元置行省,在今新疆霍城水定镇西北。
阿勒楚喀清雍正时建城,清末改为阿城县(今属黑龙江)。
阿尔泰乌梁海清乌梁海三部之一,地在今新疆阿尔泰山区。
阿尔泰诺尔乌梁海清乌梁海三部之一,地在今俄罗斯阿尔泰边区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1864年;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
界约记》,割占其地。另一部为唐努乌梁海。
陇川明有陇川宣抚司,治陇把,即今云南陇川。
陇右古指陇山以西地区。唐有陇右道,辖六盘山以西及今新疆东部、青海东部,治鄯州(今青海乐都)。又以为方镇名,节度使亦治
鄯州。安史乱后,地为吐蕃攻占。
陇西秦置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陇西南)。隋唐为渭州陇西郡。
陈仓秦陈仓县在今陕西宝鸡市东。隋移治今宝鸡市。757年,唐改名为宝鸡。
陈州北周置,治秣陵(今河南沈丘南)。隋移治宛丘(今淮阳)。北宋末为淮宁府。金仍为陈州。清为府。民国废府,以府治为淮阳。
陈郡秦陈郡,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
陈留秦置,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陈桥驿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北,赵匡胤“黄袍加身”处。
妫州唐置妫州,在今河北张家口、怀来一带。
邵陵晋避司马昭讳,改原吴昭陵郡置,治邵陵(今湖南邵阳)。隋废。
邵州唐从潭州分出邵阳置南梁州,旋改邵州。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升宝庆府。
鸡笼台湾基隆旧称。港口外的基隆屿称鸡笼山。
邰周族远祖至公刘所居地。在今陕西武功西。环庆宋环庆路治庆州(庆阳府,今庆阳)。“环”指环州(今环县),辖今陕甘各一部。金为庆原略。
青州①《禹贡》九州之一。
②汉武帝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山东东北部、河北一小部。东汉治临萏。东晋以后治今益都辖境缩小。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宋青州。元为益都路。明改青州府。民国废府。
青城今四川灌县东南。本清城,唐开元中改“清”为“青”。元并入灌州。
青唐吐蕃所筑城,在今青海西宁或乐都。
青溪①三国吴在建业城东南所开运河,从钟山西南,经今市区入秦淮河。五代以后渐淤塞。
②805年,唐改还淳县为青溪县,治今浙江淳安西淳城镇。北宋末改淳化。南宋改淳安。
青龙镇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旧青浦,宋淳化二年(991年)在此置青龙镇,地沿青龙江,江水北流入吴淞江。宋为港口,号小杭州。
南宋以后衰落,青龙江亦多淤塞。
奉天①唐德宗避难处,即今陕西乾县。
②清初于盛京(今沈阳)设奉天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设奉天省,治奉天府。1929年改辽宁省。
奉元元中叶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即今关中西安周围地区。明改西安府。
奉先唐开元时改蒲城县为奉先(奉祀玄宗父睿宗之意)。宋仍为蒲城(今属陕西)。
武川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武川西南。
武乡诸葛亮封武乡侯,地在汉中东北。北魏曾置县。
武州①南朝梁陈有武州,隋为辰州。武州以武陵(今湖南常德)而名,辰州则以辰溪得名。
②西魏至唐在今甘肃武都一带有武州,唐末改阶州。
③燕云十六州中的武州,治今河北宣化,晚唐始置。契丹改归化州。④辽在今山西神池等地设武州。明初废。
武林①即今江西余干北的武陵山。
②杭州西灵隐、天竺诸山总称,又称虎林。因而又以武林为杭州别称。
武昌①今湖北鄂城旧名鄂县,孙权改名武昌。吴曾为都,又为武昌郡、江夏郡治所。两晋南朝都有武昌郡,以武昌县为治所,隋始
废郡。南宋为寿昌军。武昌县名,至清尚存。民国先为寿昌,旋改鄂城。
②唐后期建武昌军,设节度使,治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其地汉置沙羡县,隋改江夏县,至此军号武昌,县名仍旧。元改鄂州
路为武昌路,治所仍名江夏。明清为武昌府,府治亦名江夏。民国度府。武昌府治始为武昌县。今为武汉市的一部分。另设武
昌县于武汉市以南的纸坊镇。
武定①今云南武定一带,元置武定路。明为府。清中叶改武定州。
②今山东惠民一带,明有武定州(原名乐安州)。清雍正时设府。民国废。
武城春秋鲁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楚有二武城,一在信阳东北,一在南阳北,后者本属申。晋武城在今陕西华县东。汉曾于此置
武城县。战国赵武城亦称东武城,在今山东武城西北,为平原君封地。南朝时,今湖北黄陂东南亦有武城,即武口城。
武威公元121年,汉置武威郡及治所武威县(今甘肃民勤东北)。东汉移治姑臧(今武威)。隋唐为凉州武威郡。西夏为西凉府。元甘
肃行省有永昌路,治所在今武威西北。明有凉州卫。清置武威县,即今县。
武都汉武都郡治武都(今甘肃西和东南)。东汉移治下辨道(今成县西)。西晋末,氐杨氏世有其地,以武都县西有仇池,常被称为仇
池杨氏。后为北魏所有,废武都县之名。北魏所置武都郡,治石门(今武都东南),远在上述两旧郡治之南。隋唐为武州武都
郡。此外,北魏在今宝鸡附近曾设武都郡,与上述武都是两个地方。
武陵汉置武陵郡,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湘西及黔、桂各一部。治所先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后移临沅(今常德西)。以后郡境渐次
缩小。隋改临沅县为武陵县(今常德)。隋唐朗州武陵郡,均治武陵。以后武陵为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治所。民国改常德县。
武遂战国韩燕各有一武遂。韩武遂在今山西临汾西南或垣曲东南。燕武遂即今河北徐水县西遂城。
析津辽于今北京城西南置析津县,与宛平同治。并建燕京析津府,以二县为治所,辖今北京周围地区。金改为中都大兴府,以析津
县为大兴县。
板桥①今河南开封西与正阳商山道中,古时都有桥名板桥。②今山东胶县,古有镇名板桥。又昆明市东古有板桥驿。
松州唐置,治所在今四川松潘。明曾设松州、潘州二卫,旋合并为松潘卫。清为松潘厅,后改州。民国松潘县。
松江1278年,元改华亭府为松江府,治华亭。明清松江府治为东南都会,文化经济都很发达,今仅为上海市一属县而已。
松陵今江苏吴江在五代吴越前为松陵镇,故以松陵为别称。
松漠唐以契丹部落置松漠都督府,在今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
杭州秦于今杭州置钱唐县。东汉分吴、会稽为二郡后,钱唐隶吴郡。南朝陈为钱唐郡治所.隋始建杭州,统辖今杭州周围地区。隋
唐杭州余杭郡均治钱唐<唐改钱塘)。五代为吴越国都。南末为行在所,升临安府。元为杭州路。明清为府。民国以府洽为杭
县。
枋头在今河南浚县西。东晋桓温攻燕,在此大败。
林邑即占城。
刺桐亦作桐城。泉州别称。五代末留从效于城垣周围遍植刺桐。宋元外国旅行家多称泉州为刺桐。
直沽金元称今北运河、南运河会合处为直沽,即今天津市内狮子林桥西端旧三汉口一带。
直隶直属中央之意。明以直属北京之地为北直隶,直属南京之地为南直隶(今苏、皖二省及上海市)。清以明北直隶为直隶省,南直
隶为江南省。民国将直隶省长城以北地划为热河、察哈尔两特别区域。1928年,改直隶为河北省。
苦县春秋楚有苦县,在今河南鹿邑东。传老子为苦县人。
茂州唐茂州治汶山(今四川茂汶)。明废汶山入本州。民国为茂县。1958。年改置茂汶羌族自治县。
苑川即今甘肃榆中大营川,汉在川内置牧师苑。东晋时,鲜卑乞伏部居此。
范阳唐幽州范阳郡,本涿郡,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
阳。宝应元年(762年)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M年(?69年),与固安等县自
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砀山①山名,在河南永城东北,北有芒山,号为芒砀。
②秦砀县即在上述之地,隋改砀山县。1955年由江苏改属安徽。秦还以砀县为治所,置砀郡,治今苏豫皖毗连地区。汉初为梁
国。
郁林公元前111年,汉置郁林郡,治布山(今广西桂平西故城),辖今广西大部。南朝时仅有以今桂平为中心之地。隋唐为郁州(唐郁
林州)郁林郡。宋郁州治南流(今玉林)。民国以州治为郁林县。今名玉林。
郁洲传即田横岛,在今江苏连云港东云台山一带,原为海岛,清时始因涨沙与大陆相连。
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古有赢姓奄国,为周公所灭。
拂林隋唐指东罗马帝国及其所属西亚、地中海一带。
拨换城在今新疆阿克苏。汉为姑墨国,唐初属龟兹国,唐破龟兹后,拨换属龟兹都督府。
轮台在今新疆轮台东北,原轮台国。汉灭其国,驻兵屯田。后入龟兹国。
虎思斡耳朵1133年耶律大石以此为西辽国都,在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以东楚河南岸。
鸣条传为汤伐桀的战地,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一说在今河南封丘东。
岭外、岭表均指岭南地区。
岭南①指五岭以南地区。
②唐有岭南道,治广州,辖五岭以南地区。肃宗时又置岭南节度使。晚唐又分岭南东道、岭南西道两节度使。
岭海亦指五岭以南地区,海指南海。
岭北行省元代后期,改和林行省为岭北行省。治和林。辖境包括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蒙古国、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各一部。
岷州西魏置,在今甘肃岷县一带。唐后期入吐蕃。北宋熙宁时复置岷州。南宋为西和州,改治白石(今西和)。元仍于今岷县置岷
州。民国为县。
明州738年;唐置明州,治郧县(今宁波南),后迁今宁波地,吴越名鄞县。南宋中叶升庆元府,元为路,明为宁波府。
昆阳今河南叶县,自战国至元初,或名昆阳,或名汝坟。元移叶县(本在昆阳西南)于此。
昆吾夏朝己姓部落,在今河南许昌东,为商汤所灭。
昆明唐昆明指今四川盐源,入南诏后仍有昆明城之名。元始于今昆明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所。明清至今均为云南省会。1928年分
设昆明市、昆明县,今并为昆明市。
昆陵都护府唐显庆时以西突厥东部地置,辖境在今巴尔喀什湖以东至新疆准噶尔盆地及伊犁河一带。
昌平孔子生昌平乡陬邑。昌平在今曲阜东南。
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秦置县,南朝宋废,隋一度复置。两汉为山阳国、昌邑国、山阳郡、兖州治所。
昌国①今山东淄博市东南,古有昌国。燕封乐毅昌国君,即以所占齐邑为封地。汉于此置县。南朝宋改置昌国县于临朐(今属山
东)。隋恢复临朐原名。
②今浙江定海,宋置昌国县,明置卫,旋废昌国县,迁卫至象山县东南,清废。
昌黎自曹魏至隋初,以昌黎(今辽东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有昌黎郡。今河北昌黎县隋唐在卢龙县境内。辽置广宁县,为营州
治所;金为昌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