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仙侠修真二十八
作者:跳天舞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068

密宗论“气脉”:

密宗重视修身练气,它认为人体中“气血”的运行有诸多通道,大略相当于中医所说的经络。这些通道称作“气脉”或“脉”。

宗喀巴大师在著名的<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提出人体气脉总数有七万二千条,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三条,即中脉及左右二脉。一般认为,中脉位于人体中央,上端达头顶的“梵穴”(中医上的“百会穴”附近),沿身体向下,中脉手下端开口于外生殖器口附近。此脉粗细如笔杆,呈蓝色,外白内红,具有中空、细小、晶莹、洁白四种特征。中脉对维持生命和正常心智活动是极为重要的。

在密宗修练当中,正确地观想中脉很重要。白教二十四代祖师白莲花在他编写的<六成就法>一书中提出,应当这样观想中脉:“在人体的中央有一条中脉,从会阴直达梵穴,应当想象它有五种特征:1象虫胶溶液那样鲜红;2象油灯那么明亮;3象芭蕉心那么笔直;4象纸卷的筒那么空;5象箭杆那么粗细。”

“中脉的两旁距离中脉约二指许,有左右两脉,其粗细约为中脉的四分之一,略如麦杆。左脉上端经耳根向前,开口于左鼻孔,呈白色;右脉上端经耳根向前,开口于右鼻孔,呈红色。左右两脉下端在肚脐下四指处与中脉交汇,形及一剪刀形。”

密宗认为,常人的左右两脉由于被精血充满、压迫,致使中脉扁缩不通,状如干枯羊肠。又因烦恼、积气滞聚在身体内,致使三脉在顶喉、心、脐等处互相缠绕,形成多处“脉结”,从而阻止了气入中脉,这是导致种种身心疾病的总根源。修练密宗瑜伽功,就是通过种种练习,使左右两脉逐渐压缩,将气压入中脉以气上引,冲开种种脉结,使气脉通畅,这样,练习者自然能够精力充沛,产生各种智慧。

西天灵山神佛表

三世佛:南无过去、现在、未来注:通常三世佛分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

竖三世佛:

过去佛的燃灯上古佛,加上现在世的释迦佛(原名:悉达多),以及未来世的弥勒佛

横三世佛:

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

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两旁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四大金刚:

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广大泼法金刚

峨眉山?凉洞法力无量胜至金刚

须弥山摩耳崖毗卢沙门大力金刚

昆仑山金?岭不坏尊王永住金刚

五方佛:

东方不动(身)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八菩萨:

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

灵吉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

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

罗?罗密行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

十八罗汉:

托塔罗汉|探手罗汉|过江罗汉|芭蕉罗汉|静座罗汉|

骑象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举钵罗汉|布袋罗汉|

长眉罗汉|开心罗汉|喜庆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

伏虎罗汉|沉思罗汉|骑鹿罗汉|

十八伽蓝

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

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

二十诸天:

日天(又名日宫天子)|大梵天|多闻天|金刚密迹|鬼子母神;

月天(又名月宫天子)|帝释天|持国天|大自在天|摩利支天;

(大)辩才天|(大)功德天|增长天|散脂大将|婆竭龙王;

韦驮天(战神塞犍陀)|坚牢地神|广目天|菩提树神|阎摩罗王。

其它:

金顶大仙、阿傩、伽叶。

婆罗门教诸神

佛祖摩诃婆罗佛与婆罗三世佛(此四佛全部为虚构、以下人名为与如来有关的仙、人)

频婆娑、阿罗蓝、郁陀、提婆达多

主要大神:大梵天、湿婆楼陀罗、雪山女神杜尔迦、群主

婆罗八部(婆罗门天龙八部)-(婆罗八部为虚构,以下诸神为印度创世诸神)

水神伐楼那|土神陀湿多|风神伐由|日神苏里耶|天帝因陀罗

道神普善|保护神毗湿奴|阿修罗:底提耶与檀那婆|火神婆由

《封神演义》在道教中的影响

作者打乱了传统的神位系统,按自己设想作了另外的安排,而道教中只看作是神话小说,在醮坛科仪中并未加以参考。但这小说出现以后,在宗教观及神职神位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影响,兹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1.三教合一的思想形象化。这小说全部体现了三教合一观点。为了写起来容易,作者选择了商末周初时代,这一时期在道教经典记载中代表道的尊神传说已经存在,但在世间则三教教主都没有降生。所以作者用了避实就虚的写法,在道教鸿钧老祖下,神化的老子列于第一位,虽领袖群仙,但不管实际事情,而仙在神上,以元始天尊为尊。对佛教则只称西方,以准提道人为尊而不提释迦。因为释迦此时尚未降世,“人间的老子”也是在东周才诞生,并未成立道、佛、儒三教,所以十五回谈到三教会定封神榜的三教是阐教、截教、人道。“人道”是哪一教,此回以后并未再提。所以书中避实取虚,在此以后凡后来历史上有姓名记载的,均不列入,只采神仙传中的古代仙称神号,以免有时代不符之嫌。间又将佛教几位菩萨列于元始天尊十二弟子之内,这就是说佛受仙传,由无生有,三教本源,皆是仙派,这小说实际是在明代三教合一思想上,又用塑造形象创造故事将其更加具体化。在道教思想上消灭了对立的因素。而道观中供奉慈航道人(即观世音菩萨),就是这书出刊以后开始的,这种影响是泯灭了两教界限,起了混合两教的进一步促进作用。后来流行的“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由来是一家。”的诗句,也是这作品的影响。

2.对道教神位的增添和补充。“封神”系统,道教中并未采用。庙宇尊神,仍按宋代系统未变。但因这小说的影响,增添了不少的神?,例如:

(一)玄坛殿,是供赵公明的庙宇,因封神榜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主管迎祥纳福,并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十部下大神,所以自此尊赵公明为财神,过去北京东岳庙东院玄坛殿,香火最盛。

(二)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传说的变化。二郎神话本由李冰父子治水衍变而来,后来在宋元杂剧中已渐神化,朱子语录中还说他是李冰第二个儿子,自《封神演义》、《西游记》两书流行,遂尊杨戬为二郎尊神,在《封神演义》中梅山七怪为杨戬所歼灭;在《西游记》则成为二郎神的梅山七兄弟。二郎神由李冰第二小儿子一次衍变为隋代嘉州太守赵昱,再衍变为杨戬,确是受《封神演义》的影响。

(三)东岳大帝及其子炳灵公,为泰山之神,神位来源很早。即炳灵公封号,亦在宋代。但本书行世后,一般信奉的人,却认为东岳大帝是黄飞虎,炳灵公是黄天化。

(四)甲子太岁神像,虽姓名为金辨,但形象却为目眶中生两支手,手心中有二目,很明显是受小说中杨任形象的影响。而且杨任在书中是封为甲子太岁的。

(五)此外北京东岳庙有瘟神殿,也是明代所增修

(六)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与辛环是一对,都是生有一双翅膀,可以飞天作战的道德之人。

雷震子在封神之后,肉身成圣,成为什么神仙,却没有交代,查找道教神仙,也不见端倪。

而有人说他是雷公,但民间流传的锤钻雷公形象,却是辛环。

雷公和电母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对天神。司掌天庭雷电。雷公名始见《楚辞》,因雷为天庭阳气,故称「公」。所传始为兽型,或似鬼,或似猪,而以猴形居多;后状若力士,坦胸露腹,背插双翅,额生三目,脸赤色猴状,足如鹰?,左手执楔,右手持锥,呈欲击状,神旁悬挂数鼓,足下亦盘蹑有鼓。击鼓即为轰雷。能辨人间善恶,代天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

(七)财神与四大元帅

瘟神之赵公明

赵公明为道教中的神明,是虚构的人物。道教称其为上天皓庭霄度天慧觉昏梵所化生。姓赵名朗,字公明,与钟馗是老乡,终南山人氏。自秦时避世山中,虔诚修道。汉代张道陵张天师入鹤鸣山精修时,收之为徒,并使其骑黑虎,守护丹室。张天师炼丹功成,分丹使赵公明食之,遂能变化无穷,形似天师。张天师命其守玄坛,所谓玄坛,即道教之斋坛。赵公明因而被天帝封为‘正一玄坛赵元帅‘,故又称其为赵玄坛。因其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他在《封神演义》中成为财神,是源于元明朝之间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大全》所描绘赵公明形象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黑而多须,跨虎。这正是后世所供武财神赵公元帅的典型图像。书中又称其授正一元帅,手下有八元猛将,六毒大神,还有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二十八将等。又称他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镶灾‘,功莫大焉。据此,道教又将其与灵官马元帅、关羽、温琼合为四大天将。

关于赐财功能,《搜神大全》说他:‘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自此,赵公明司财,使人致富的功能深入人心,备受欢迎。至近代,又有人附会赵公明为回人,不食猪肉,‘每祀以烧酒牛肉,俗谓斋玄坛《铸鼎余闻》卷四。本属虚构,他的回**籍,更属无稽之谈。

民间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以加强财源福辏之效果。

以上仅列举几个显著的例子,实际道教神位受本书影响,尚不止此。

3.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小说中的形象,如开路神方弼、方相,古书虽有记载,但颇简略。自本书出刊后,在旧社会大殡葬行列中,前面均有此二开路神纸扎的巨象,《垂帘听政》电影中也在咸丰归葬殡仪行列前出现此两偶像。民间在建房竖柱之际,贴一红纸上写“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盖因相信姜太公是封神之人,一切凶煞均在其属下,不敢为非之故。

4.支配自然之理想。作者思想基础,受《阴符经》影响较大,他相信“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的道理,要从有为到无为,所以放开想像,塑造仙神异术,如雷震子背生双翼,飞翔天空,土行孙土中穿行,地下无阻;杨戬**玄功,随心变化;哪吒脚踏飞轮,驾风御火;又如魔道中高明高觉,眼看远方,耳听千里;闻太师额生一目,时发神光。这些都是作者认为“万化生乎身”,人类可以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体现。当然在今日科学发达时代,这些事本不为奇,但在五百年前有此畅想,也是从道教从有为到无为的思想来的,因为先有有为,所以要扫荡尘氛,支配万物,廓清宇宙,以达到理想境界,在小说里实贯彻了作者这种宗教观。

作者在小说中有不少定命论的思想,认为一切都是前定。周武王当兴商纣当灭是前定;封神也是三教会谈预定的名单。这一种想法导致了他是非不分、邪正同炉的结论,不论好人坏人,都到封神台上受封,这样结尾,是一个最大的缺点。

但作者生于明代中叶,因九试不第,才皈依道教,疏解道经。从他的思想变化来看,虽然受到时代局限,存在着宿命论的观点;可是目睹朝政日非,生民疾苦,贿赂公行,怀才不遇的局面,充满了嫉恨这种丑恶现实,也不满意当时号称道士而获得高位的教徒。所以他的理想是从政治上荡瑕涤秽,在宗教上廓清异端。所以在宗教上自行创派开宗,自称东派;在政治方面,歌颂了吊民伐罪的周武王和姜子牙,而不责备他们以臣伐君;肯定了哪吒对李靖的对抗行动,赞许了为了正义以子攻父。他受《阴符经》影响较深,他认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是正确的,所以用“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定基”的精神,认为有明中叶混乱局面,非有大力者如周武王、姜子牙这样人物加以澄清不可。在那人魔不分时代,所谓魔即是丑恶的代称,作者颇以安天上定人间的姜子牙自许,所以用系统的宗教语言,比较隐晦地曲折地表达出他对当时政治不满而希求改革的思想,在这一方面是有其可取的成就的;在宗教上它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这一部小说在道教史上是值得一提的。

道教的五种修仙途径

修仙是一个由平常的人变为超乎异常的仙真的过程。根据道教固有的形神观,修仙必然对自身的形体与精神同样地关注,因此道士们长期探寻的成仙之途都是沿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方向。不过历代道教徒所侧重的修仙之途不一,所尝试过的具体方法更是难计其数,就其要者言之,大约有以下几种主要的探索。

一是服药,包括到仙境中取得长生不死之药和按方合药两大类。本来在战国初从事寻找通仙之途的方士们主要是到海上三神山等处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到了大约西汉时,便有人用人工的方法来合药。所用的原料以金石为主,所成的产品多称为金丹、金液。西汉末东汉初已经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丹书,如《太清金液神气精》、《黄帝九鼎丹经》等,说明当时炼丹的理论与技术都已相当发达。不过合丹药需要很大的投入,同时,因为多用金石为原料,不少原料和生成物是有毒的,炼丹家用自己和别人的身体做了大量的服丹的试验,结果发现其副作用很大,所以在唐代炼丹术达到**之后,人们也同时发现了它的弊端,到了北宋以后,敢于服丹的人越来越少,其法走向衰落。与炼丹术同时发展的还有以铅、铁等*金属炼成药金、药银等“贵金属”的黄白术即炼金术,不过合成的金银只在外观和某些属性与金银相似,而不是真的金银。金丹黄白术最后都走向了衰落,但它们是人类企求人工控制物质变化、从事实验化学研究的先驱,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一页。这一点,请参看本资料库中有关“道教与人类文明”中的相关部分。在唐代和唐代以前,金丹术是修仙术中最占重头的部分。

二是炼气和导引。神仙家很早就将服气、炼气作为修仙的基本手段,即使服食金丹,也常将之与炼气结合起来。战国时著名文学家屈原写下《远游》,其中就提到服气的法门。后来在道教中服气的道术有很大的发展,包括服炼外气、存思、守一、胎息等等纷纭多姿的功法。不过功法虽多,在道教中这些服气方法都是作为修仙的主要的或者配合辅助的方法被采用,后来传到社会上,成为一般老百姓都能锻炼的身功法,那是后话了。与服气相关的另一类方法是导引和按摩,它们也是被当成汲引气血、吐故纳新的炼气法门引入仙术的。

三是内丹。内丹术是在服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汉末,魏伯阳写下《周易参同契》一书,将金丹术与内炼结合起来,但其学说当时影响不大。到了隋唐时,金丹服食的弊病越来被人所认识,所以道门中便有人转而重视开拓体内固有的资源精、气、神以炼成长生不老之躯。这种方法称为内丹术。之所以有内丹之称,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体外的金石为原料的金术而言。内丹术的许多理论、术语都取自传统的金丹术,但其立足点实大不相同,所以特称为“内”,而将原来的金丹术称为外丹。两种丹法都常以金丹、大丹、金液还丹为称,一部丹书是讲内丹还是外丹,要具体看其中讲炼丹过程和功法时以什么为原料(丹书中常称大药)。从唐历宋,内丹术渐渐代替原有的外丹术,成为修仙术中的主流。

四是为人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法术,以积累功德,最后到达仙人的境界。道教素来擅场于举行各类法术为民众和社会消灾祈福,这类法术又都形成了具有很强针对性但又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的仪式,道门中称科仪、科范、仪范,其中以斋法和醮法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以一般斋醮联称,泛指各类仪式。这些仪式是沟通人神的主要途径,道门中认为,施行的结果是为民众排难,同时又是为自己积功,虔诚行之,久则成道。宋元之际的郑所南在《太极祭炼内法》(为亡灵超度的仪式之一,其要在凭法师的功力和法术的神奇功能,使亡灵经过水火的洗涤、冶炼,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升上天堂)中说:“(能自信笃、用心专)始则积功,终则成道”。又说:“其于能始终深心行此祭炼内法者,愿护是人永无灾难,愿学神仙者速成神仙,一一终当超行于至道也。”郑所南所说的速成神仙、成道,都是说主持科仪为民解忧对行道者本身也具有深刻影响,最终能使之成功自己的宗教理想,跻身于神仙之林。

五是在人间建功立业而又不忘根本,功成身退之后,也能成仙,或死后封神。大凡朋历朝祀典中进入道教神谱的,如关帝、都天大帝(张巡)、岳元帅(岳飞)等,都是这一类功德成神者。

应当指出,道教的修仙途径虽然有上述种种分别,但在实际的修仙活动中,却是诸法共修,相互配合的。同时,不论从事哪一类修仙秘术,行之者都必须立心行道积德,不断检束身心,使本心净明,杂念尽去,而且行善于世。严格说来,前面提到的几种基本的修仙方法,属于“术”的范围,而这里说的行道积德则是其道德上的要求,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修成大道.

道教手印谈

《仙库秘术》中的“法有三乘,仙分五等”,其五等仙是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

全真任宗权高功曾为道教手印作了一个简单的分类。

一般来说,手印有简单和繁复之分。例如,玉清诀、上清诀、太清诀等比较简单。《玉清诀》:“左手大指,掐中指中文”;《上清诀》:“左手大指掐中指上节”;《太清诀》:“左手大指掐中指下节”。所谓简单,是说只需要一只手两指动作即可完成手印,无需要念咒,也无须存想。

繁复手印则需要双手十指齐动,同时念咒、存想、并配以法器。这些动作,需一气呵成,途中不得有任何停顿。

手印分类有以下类别:

一,宗教仪礼必需的手印。

如供果,供花,供灯,请令,供香等等。

二,召请神灵的手印

如请三清,请四御,请七祖,雷祖,召灵官、玄武等神灵。手印都是秘传的,掌握这些手印的道士,知道神灵的名号、习性等等。

三,降伏妖魔鬼怪的手印。

一般来说,例如有《捉鬼诀》、《缚鬼诀》、《降鬼印》等等

四,祈求神灵为民赐福的手印。

如,《救苦印》、《度人印》,《枯骨更生印》等等。

五,导引信众修炼得道的手印。

如,《慈尊印》等等。

以上资料,皆来自任宗权高功所著的《道教手印研究》一书,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龙门少尉录入。

道教手印掐决之法种类繁多,比较流行的是百决图内的手印掐决法。

太子爷指决

1.右手五指平伸,指尖朝上。

2.大拇指掐中指,第二指、小指弯曲入掌心。

3.五指尖方向由上朝前。

4.左手指法与右手相同。

5.左手小指勾右手小指,左右的皆朝前方。

说明:哪吒太子中坛元帅,驱邪煞、冲煞神、邪妖的指决。

--------------------------------------------------------------------------------

王天君决

1.右手五指平伸,指尖朝上。

2.无名指从中指背过,勾定食指

3.大拇指掐小指,食指弯曲入大拇指内侧。

说明:王天君为护法监坛之神。此决为驱邪、治病、净符或咒法水时所用。

--------------------------------------------------------------------------------

阳雷法决

1.右手五指平伸,指尖朝上。

2.大拇指掐其它四个手指。

3.四指伏藏,行兵发电,电当前,喷水书符。

说明:五雷时,阴阳两雷合并。

--------------------------------------------------------------------------------

清净决

1.右手五指平伸,指尖朝上。

2.大拇指掐无名指。

3.其它三指不动。

说明:使用清净决时,左手成三清状,立碗装法水,右手第四指尖沾水后,大指扣指尖将法水弹,此法是净水时施用。

--------------------------------------------------------------------------------

三清决

1.右手五指平伸,指尖朝上。

2.中指、无名指弯曲入掌心。

3.大拇指、食指、小指各矗一方形成一鼎状。

玄天上帝决

1.左手五指平伸,指尖朝上。

2.小指从无名指处背过,勾住中指。

3.大拇指扣住中指,无名指扣住大拇指。

说明:玄天上帝决是驱邪的指法。

--------------------------------------------------------------------------------

日君决

1.左手五指平伸,指尖朝上。

2.除食指外,其它四个手指指尖微向内弯。

3.以食指第一关节念日君咒,存想太阳真气,取其气用之。

4.此决为法师取阴阳气书符或引真气入符,同月君决。

--------------------------------------------------------------------------------

月君决

1.左手五指平伸,指尖朝上。

2.除无名指外,其它四个手指指尖微向内弯。

3.以无名指第一关节念月君咒,存想太阴真气,取其气用之。

4.此决为法师取阴阳气驱邪伏鬼怪。

--------------------------------------------------------------------------------

招星决

1.在左手第四指第一节。

2.看见天上星星正在你所处的位置时,可用此法召之。

--------------------------------------------------------------------------------

卓剑决

1.右手五指平伸,指尖朝上。

2.大拇指掐其它的四个手指指根。

3.此法是发遣功曹用。

--------------------------------------------------------------------------------

勘鬼决

1.右手五指平伸,指尖朝上。

2.大拇指掐中指指甲下。

3.此法是问询土地爷、怪异狂邪用。

--------------------------------------------------------------------------------

追魂决

1.右手五指平伸,指尖朝上。

2.大拇指掐中指指根。

3.此法是追魂所用。

--------------------------------------------------------------------------------

驱病决

1.右手五指平伸,指尖朝上。

2.大拇指掐食指指根。

3.此法是法师、道士治病人时驱病用。

《黄帝阴符经》原文

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也;万物,人之盗也;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

日月有蔽,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则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