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的《国歌》,这首十分悲壮的歌曲述说着许多抗日英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这首歌创作于东北沦陷的年代,当时这首最为广泛流传的歌曲唱出了中国人那悲愤的心声,激发出中国人的爱国激情和昂扬斗志,许多中国人都是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冲上了抗日战场。那一代多苦多难的中国人不甘心做亡国奴!许多中国人上前线杀敌,情愿去为国牺牲,实在值得后人敬仰和缅怀。
《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剧作家田汉先生,田汉先生的儿子田申先生曾经告诉记者说:
《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最初就是为东北抗日义勇军而创作的。
1934年剧作家田汉先生在写《风云儿女》剧本时,他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当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很不理解,为什么像田汉先生那样的许多文化名人都接受**的赤化,去投奔**了。蒋介石不会寻找和发现自身的原因,而只是采取高压政策。
田汉先生被捕后在狱中创作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田汉先生在狱中只能将歌词书写在香烟盒的背面,然后将这只香烟盒转送出监狱,后来又经青年音乐家聂耳先生谱曲,于是代表着中国人呐喊心声的一首歌曲诞生了。在田汉先生入狱时期,聂耳先生也遭到国民党当局的追捕,青年音乐家聂耳先生带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逃到日本,聂耳先生在日本为《义勇军进行曲》进行谱曲,在1935年初聂耳先生将完成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寄回上海。
1935年7月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上映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悲壮的抗日救亡歌曲,立刻获得广大中国人的共鸣和传唱,这首歌立刻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乃至海外华侨。虽然这首歌是**人田汉先生和聂耳先生创作的,可这首激动人心的抗日救亡歌曲也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广为传唱,还有海外华侨中也流行传唱这支歌曲。这首悲壮的歌曲也传唱到了东北抗日前线,那时东北前线的各路抗日义勇军已经由中国**组织联合,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可是就在同年,聂耳先生就在日本不幸逝世了,实在令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电影《风云儿女》是描写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军侵占中国东北的历史背景下,一些东北知识青年流亡关内。当时日军侵占中国东北,而且又对中国内地虎视眈眈,中国正是处于国之将亡的危急时刻,可是在中国关内蒋介石正在热衷于打内战,上海等各大城市仍然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人们及时享乐,当时上海等各大城市最为流行的歌曲竟然是:
桃花江上美人多!……
在这样一片醉生梦死的大气候之下,这些流亡关内的东北知识青年和关内的年轻人都在徘徊、迷惘,找不到出路,……。最后,他们之中一些人还是觉醒了,他们之中一批热血青年毅然返回东北抗日斗争的最前线,怀着悲壮的心情参加了抗日义勇军,……。
当时还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抗日救亡歌曲,被张学良带到关内的原东北军官兵,还有流亡关内的东北学生,他们当中还有一支广为流行的歌曲,就是那一代东北人很熟悉的《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这首歌曲唱起来就更加令人感到悲愤和凄凉了,这首抗日救亡歌曲是文学家兼音乐家张寒晖先生创作的。
当时中国政府面对日军的侵略,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军主动撤出中国东北。可是东北人民自发组织的抗日斗争风起云涌,东北各地都有自发组成的抗日武装,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他们就被统称为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成员包括原东北军一些余部和当地警察,一些学生和教师、工人和农民,还有和尚和道士,还有许多大帮土匪等等,东北抗日义勇军包括各民族各行各业的中国人。还有归国的留学生和汉奸子女,当时汉奸的子女中许多人在日本留学,可是回国后他们当中有些人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抗日斗争。
1931年十月日军轻易占领沈阳和长春之后,开始进攻黑龙江,这里的中**队没有及时跟随张学良撤到关内。当时马占山将军是少将军衔,在黑龙江省任东北军第三步兵旅旅长兼黑河警备司令。‘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将军是第一个举起抗日大旗的东北军将领。得知马占山发起抗战,张学良将军立刻在关内授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当时日本关东军要进攻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必须首先通过嫩江大桥,马占山将军率领三个旅,1.6万人的兵力守卫嫩江大桥,中日双方展开激战。
张洪臣已经是第三步兵旅的一个排长,后来张洪臣的儿子也投奔到该步兵旅,因为儿子在矿上懂得一些爆破技术,所以就当了一名工兵班长。在守卫嫩江大桥的战斗中,中国官兵们怀着对日寇的满腔仇恨,他们义愤填膺,视死如归,坚决抵抗日寇的进攻。张洪臣父子都在第一线作战,日中两**队在桥上桥下的阵地上反复激烈争夺,中**队拼死顽强抵抗,铁桥上堆满的尸体重重叠叠,双方伤亡都很惨重。为了防止日军的进攻,马占山将军下令炸掉嫩江铁路桥,张洪臣的儿子是工兵,他们是在夜间执行炸桥任务,炸掉第一节和第二节铁桥之后,又接着开始炸第五节大桥。那时的爆破技术没有现在这样先进,还不能拉出很长的电线进行遥控爆破,只能由工兵前去点燃导火索。可就在这时日军发射了两枚照明弹,顿时将夜空照得通明,张洪臣在桥头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和另外两名工兵在日军猛烈火力之下中弹牺牲了,紧接着大桥又发生了爆炸,儿子和大桥的残破碎片都掉下了江里。张洪臣第一次为儿子而感到无比心痛,张洪臣抑制不住地放声大哭起来,周围的战友们都被感动得落泪了,连长和战友们都来安慰张洪臣。这时的张洪臣的心里感到无比内疚,他平时怀疑孩子不是自己的亲骨肉,一直对儿子不好,因此也对孩子的妈妈也不好,甚至就是虐待他们母子。现在想起来,张洪臣真是越发感到心痛和内疚,这个男人一面痛哭流涕,一面诉说自己对不起他们母子,后悔不该将儿子也带到部队里来。
日军增援部队越来越多,我军没有后勤支援,敌人装备精良,而我军在装备和兵力上都处于劣势,中**队艰难而顽强地抵抗半个月之后,最后中**队还是因伤亡过重和得不到给养而不得不撤出江桥了。
嫩江大桥之战使得日军伤亡惨重,严厉打击了日军侵略的疯狂气焰。马占山血战江桥的光辉事迹迅速传遍全国,使得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空前高涨,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威名和他们的英勇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和东北人民的抗战信心和斗志。后来著名作家田汉先生和青年音乐家聂耳先生,他们一起商量决心要为歌颂东北抗日义勇军而创作歌曲和剧本,后来他们创作完成了一首歌曲,在1934年这首歌曲终于在电影《风云儿女》中发表,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新中国终于诞生了,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就成为我们新中国的国歌。
到了1932年夏季,东北抗日义勇军达到**时期,已发展到三十多万人。但是这些自发的抗日武装各自为战、组织涣散,他们没有统一的指挥,缺乏有效的战略和战术,甚至有些就像是一群乌合之众。抗日义勇军没有任何支援,在极为险恶的条件下和日军作战。而日军有精良的装备和良好的给养,日本关东军迅速发展到七十多万。过了一年多抗日义勇军就转入了低潮,大多数义勇军官兵们为国捐躯了,还有一些逃到关内或者退入苏联境内,也有一些向日本人投降。1933年以后东北抗日义勇军转入了低潮,由三十多万锐减到只剩下几万人,他们仍在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1932年开始中国**就开始联络和组织各路抗日义勇军,1934年中国**联络东北的各路抗日武装,将他们统一组成为东北抗日联军,1934年2月21日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合军宣言》。到了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大约三万多人共组成了11个军。由于有了中国**的坚强领导,采用了正确的游击战术,东北抗日联军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东北抗日斗争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敌我力量对比非常悬殊,东北抗日斗争史是一部十分悲壮而充满血泪的斗争史。东北抗日武装得不到任何支援,面对武装到牙齿、人数占绝对优势的强大日军和伪军,在极度严寒大雪封山的条件之下,游击战术也很难发挥作用。在冰天雪地又忍饥挨饿的极度困难条件下,他们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他们就是凭着爱国激情和民族大义与日军殊死拼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流部队已经中国**所领导的部队,可是他们已经与**中央失去联系,后来他们就只能与苏联的共产国际取得联系,并接受其领导。到了1942年以后东北抗日武装大部分被日军歼灭了,只有一部分退到苏联境内,他们还经常返回东北,以游击战方式打击日军。
在嫩江大桥的战斗中,中**队以数千人牺牲的代价击毙日军一千多人,山东棒子张洪臣不但自己的儿子牺牲了,张洪臣自己也负了重伤,他的一条腿骨折了,张洪臣就只好退役了。后来矿区的人们曾经发现山东棒子张洪臣变成了瘸子,又回到了矿区,可是这里已经没有他的亲人了,只有他妻子的一堆孤坟还在那里。
张洪臣独自一人来到镇外的一个荒山野岭,找到妻子的坟堆,那里满芳草萋萋、目荒凉,风吹草地的声音,就像是妻子又在低声地哭泣,张洪臣抑制不住心中的巨大悲痛,他在妻子的坟前痛不欲生地大哭一场,……。张洪臣怀着内疚的心情回来了,就是为了要向妻子作忏悔,甚至想就这样陪伴妻子的坟墓而了此一生。他给妻子烧了纸钱,给妻子的坟头填了土,告诉妻子,我们的儿子已经为国捐躯了,特别后悔的是不该将儿子也带到部队去,告诉妻子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自己实在对不起妻子,他更加想念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了,……。后来瘸子张洪臣又是不知去向,不知张洪臣是否去寻找女儿了,或者他已经没脸去寻找自己的亲生女儿了,不知他孤身一人又流落何处,也许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后来马占山的队伍几次对日军作战后,因不敌日军而撤到苏联境内了,然后又经苏联转入关内进行抗日作战,抗战胜利后马占山将军脱离蒋介石,随傅作义将军起义投向新中国。
东北抗日联军坚持在东北对日作战,留下很多英勇而悲壮的对日斗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