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魂归故里
作者:兆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814

2000年春天一个晴朗的日子,一架波音737在长春机场徐徐降落,程蕙兰姐妹带着丈夫和孩子,他们一行六人回到故国长春,是为了完成程老夫妻的遗愿,要将他们二老的骨灰送回故土长春安葬。程蕙兰姐妹,还有他们的丈夫,转眼间已经都是六十岁上下的老人,他们已经都是两鬓染霜,显现出老态龙钟的样子了。可是身边有蕙兰的一女和蕙芳的一子,是将近三十岁左右的青年男女,他们是充满朝气、谈笑风生的样子。这一行人穿着打扮很洋气,行为气质很高雅,说着很熟练的日语,他们显然是日本人。可他们和航班服务人员交谈时,又能熟练地说着东北普通话,有人好奇地看着他们,真说不清他们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李望东开着一辆面包车来到机场,来迎接两位姐姐和她们的家人,姐弟们见了面一阵热情地寒暄之后,他们上了面包车,汽车很快就驶入市区。

程蕙兰姐妹的感觉是又回到了故乡,她们是在这里出生、成长、立业、成家、生儿育女,这里留给了她们苦辣酸甜的许多回忆,┅┅。汽车飞快的行使着,她们仔细地观看着这座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城市,这一路上,他们看着那些已经盖起或正在盖起的许多建筑,他们觉得长春市虽然也盖起了一些高楼,可是城市街道没有太大变化,基本还是老格局。如果和日本的城市面貌相比较,长春显得还是很土气、很落后、很杂乱。大家指指点点边看边评论着,李望东解释着说: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很明显的改善,一些个体户、公职人员,还有与外资进行合资的企业职工们,这些人的生活和居住条件改善得更为明显。我现在有三套房子,在全安广场的房子条件差一些,后来学校分给我一套房,我又新买的一套房子就在南湖公园附近,这套房子比较宽敞,你们就住在那里吧。”

他们的面包车开进南湖公园附近的一个花园小区。李望东还在××大学任教,但是自己又开办了一个广告信息科技公司,李望东买了车,住进了花园小区,李望东富起来了。程蕙芳看着这装修得很豪华的大房子,颇为欣赏地说:

“这十几年时间,长春发展得很快呀!你们的居住条件真是很不错,并不亚于我在日本现有的居住条件,真没想到你们的生活条件改善的这么快!”

就城市的总体面目来说,程蕙芳认为,虽然长春也盖起了许多高楼,可是和日般的城市相比较,长春还是显得很不规范,很不美观。可是就这座湖边的花园小区来说,李望东的这套房子并不亚于自己在日本的住房了。这时李望东说:

“还有许多比这还要好的房子,你们看那些湖边别墅式小楼!”李望东说着来到窗前,他指给大家看那一片风格别致的小楼群说:“那一栋小楼就是百万以上!卖得还挺快!这已经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程蕙兰姐妹觉得他们六口人,住在李望东的家里还是不太方便,他们就住在了附近的南湖华侨饭店,当天他们三家人在饭店聚餐,畅谈了这些年各自的情况。

休息一天后,程蕙兰夫妇就去了工作多年的ХХ厂区,去看望那里的老同志。可是那里的情况与李望东这里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工厂的职工绝大多数都下岗了,下岗就是失业,可能官方称呼这种失业为下岗,于是下岗职工这一新名词就应运而生。现在普遍来说,工厂职工的生活显得很困难。虽然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可是相比之下厂区的人们生活改善较慢,这里的居民楼群显得破破烂烂,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拉大了差距等等原因,许多人还是有许多牢骚和不满情绪,甚至就上街闹事。

程蕙兰夫妇首先去赵厂长家,当年程蕙兰的丈夫黄玉林是该工厂的技术权威,赵厂长非常重视黄玉林,在业务工作方面他们配合得很好。在反右运动中黄玉林被打成右派分子,赵厂长很照顾黄玉林,让黄玉林又回到技术科工作。后来在赵厂长的极力举荐之下,让黄玉林担当了该厂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任务,使得黄玉林很早就摘掉了右派分子的帽子。

今天很不巧赵厂长不在家,程蕙兰夫妇就去看望王玉梅,当年程蕙兰和王玉梅都在工厂技术科绘图室工作,她们是很要好的同志,简直相处得就像亲姐妹一样。这次程蕙兰来到长春最想见到的就是王姐,王姐刚好在家,这突如其来的见面使得她们都很激动,都在深情地仔细地看着对方,程蕙兰发现,当年那漂亮又精明强干的王姐,现在已经老了,王姐原来那靓丽的面孔也失去了原来的妩媚和光彩,王姐已经两鬓皆霜,头?还显得有些散乱。程蕙兰尽力地回忆着当年那风华正茂又秀媚多姿的王姐,她总是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可现在老态龙钟的王姐一幅很邋遢的样子。程蕙兰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她上前去抱住了王姐,程蕙兰说:

“王姐呀!我们这些年没有见面,你也老了!你这些年过得怎么样啊?”

“咳!一言难尽啊!”王姐颇为愁苦地摇摇头。

王姐大致的讲了她这些年的情况。这些年王玉梅过得很艰辛,她的丈夫李科长,得了糖尿病去世多年了。两个儿子都赶上了特殊时期,都去当知青,返城后都进工厂当了工人,没有学历,现在又和工厂的大多数人一样,都下岗失业了,生活都很困难。其中老二去日本打工赚些钱,回国后买车开了出租车,本来混的不错,可是他在一次车祸中成了残废。1969年王姐和丈夫走五七道路,他们下乡插队后在农村又生了个女儿,1988年女儿读大学一年时也去了日本,在日本打工半年又考取了日本的正式大学,在日本工作不久后就找了日本丈夫定居日本,现在女儿已经辞了工作成为专职太太,女儿能够定期资助王姐一些钱和物。

他们亲切地交谈了很长时间,还在一起吃了午饭,最后程蕙兰说:

“王姐,儿孙自有儿孙福,你这么大的年纪了,再操心也没用啦!你就跟我去日本吧,至于孩子们你就放心,保证饿不着他们。”程蕙兰还向王姐说明:“这次来长春市要看看这里的老朋友,另外一个主要事情,就是要将养父母的骨灰送回家乡安葬。养父去世好几年了,养母在去年去世,他们生前就立下遗愿,让我们将他们的骨灰送回家乡安葬,我们这次之行就是要完成他们二位老人的遗愿。”

清明节的前几天,这天很晴朗,在长春市东部郊区的公墓里,在一片较为平缓的山坡上,全是整齐林立的墓碑,这里还有池塘和树木,还有几处建筑景点的点缀,这里的环境显得幽静而肃穆。在这一天,程蕙兰姐妹和亲朋故友们在这里举行了养父母骨灰的安葬仪式。养父母的墓地有三平米多的地方,周围用雕刻花纹的石栏杆围起来,墓碑上有养父和养母的照片,墓碑前有一个深入地下的、用石料砌成的石棺,二位老人的骨灰盒就要安放在这个石棺里面。

程蕙兰的前夫,也就是程福,他是程蕙兰养父的哥哥的儿子,也就是程蕙兰的叔伯哥哥,弟弟李望东和程福一起来帮助操办养父母下葬的各种手续和仪式。程福有些发胖了,他承包了药厂的一个车间,而且还经营一家药材商店,他现在是一位地道的大老板。程蕙兰曾经和程福结婚,但是因为没能生育而离婚,后来才知道不能生育是程福的毛病,程福再次结婚也没生孩子,他现在领养了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孩儿。

在小轿车和面包车中下来一大群人,有程蕙兰比较要好的几位同事和同学,其中就有王玉梅。还有蕙芳在师大的几位同学和同事,还有一些其他的亲朋故友们。从程福的大奔驰轿车中下来有两位青年男女,就是程家的外孙和外孙女,他们各自捧着一个骨灰盒走在队伍的前面。程蕙兰姐妹都穿着黑色套装,胸前带着白花,臂上带着绣有孝字的黑袖标,她们紧跟在后面。她们的后面是她们的丈夫和其他家人们,再后面就是亲朋故友们,这支神情肃穆的队伍穿过林立的墓碑来到养父母的墓地前面。

程福和李望东等几个人早已等候在墓地那里了,他们这时撑起了一块白布遮住了墓地上的阳光,下葬仪式开始了。一个录音机播放了哀乐,一位打扮得古里古气的丧葬师,俗话称之为阴阳先生,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朗诵着一些合辙押韵的套句,还做一些手势和动作,那些词句主要是歌颂着死者生前的功德,祝愿着他们死后升上天堂,指示着死者去西南方向的极乐世界;还颂扬子女们孝敬父母、事业有成,祝福着子孙后代们人丁兴旺、福禄寿康;丧葬师还在指示引导着丧葬仪式的操作进程。

按着中国的传统丧葬仪式,程蕙兰姐妹和子女们跪在墓地前面,其他人肃穆地站在她们后面和两旁。丧葬师动手操作,将二位老人的骨灰盒并排摆放到石棺里面,一条带有花结的带子放在了两个骨灰盒上面,这条纽带是用来将升到天国里的老夫妇还连接在一起。骨灰盒上还各放上一块带有福禄寿等字样的苫布,一双筷子搭在两个骨灰盒上面,还有二老生前常用的烟袋和其它小件物品也放在石棺里,还有仿制的金银元宝、金山银山、粮囤水罐、金牛玉马、金童玉女、一些铜钱和硬币等等,这些丧葬物品也都摆放进石棺里。丧葬师点燃了石棺里面的长明灯,丧葬师越发大声地念念有词,就要盖棺了,一阵鞭炮声响了起来,墓地工人,还有程福和李望东,他们一起将沉重的大理石棺盖盖在石棺上面,程蕙兰姐妹抽泣着哭出了声音,蕙兰的女儿也跟着哭起来,这外孙女与姥姥、姥爷也有很深的感情。棺盖盖严后,墓地操作工人打上防水胶。人们将一条很长的花带放在墓碑上面,花带上有各种颜色的花团,石棺周围和棺盖上面摆满了花圈、花篮和花束,棺盖上中间位置放着香炉和各种供品。

蕙兰姐妹跪在墓碑前,为父母又点燃了祭祀用的香和蜡烛,蕙兰姐妹看着墓碑上养父养母的照片,照片上的两位老人慈祥地看着她们。对蕙芳来说,她感觉养父母就是她全方位的爸爸和妈妈,在她的记忆中,所有的母爱和父爱都是来自养母和养父;而对蕙兰来说,她和养母的感情也很真挚深厚,可是在她的心中有两个母亲。她们一面流着泪一面哭泣着说:

“爸爸、妈妈,我们遵照二位老人家的遗愿,将你们送回家乡了,你们就在家乡安息吧!我们很想念你们,我们还会经常来看望你们,我们真是舍不得你们!┅┅。”

她们一边烧纸钱一边哭泣着说:

“爸爸、妈妈,你们操劳一生!都是为了培养我们长大成人,又付出辛劳帮助我们抚养外孙和外孙女!你们的恩德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请二位老人在家乡安息吧!……”

在丧葬师的主持下,她们和她们的丈夫,还有孩子们都跪在墓地上叩了头,参加葬礼的亲朋故友们也都对着墓碑进行了三鞠躬敬礼。蕙兰姐妹又恋恋不舍地看着养父母的照片,二位老人的面容很安祥,还带着浅浅的微笑,似乎是表示能够回到家乡了,感到很满意。下葬仪式结束了,大家都是神情肃穆地离开墓地,回到车里,程蕙兰姐妹的心情依然很沉痛,但是她们终于完成了一件大事,也都是感到轻松了。

又过了几天就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这天是阴天,时而落下一些细小的雨点,空气显得清凉而湿润。李望东夫妇和儿子开着自家的面包车和一辆轿车,他们和姐姐、姐夫,还有他们的子女们一起又一次去长春东郊的公墓,他们要去给母亲扫墓。

清明时节,去公墓的路上汽车特别多,将近公墓时越发显得人流拥挤、车流滚滚,他们的心情也都很沉重。这个公墓面积很大,今天前来祭祀的人很多,他们进入墓地,还要越过滚滚的人流、穿过林立的墓碑,才来到妈妈的墓碑前。蕙兰姐妹第二次来到生身母亲的墓地,第一次就是生身母亲去世的那一年,他们兄弟姐妹都回来一起给生身母亲下葬。生身母亲是和她的后续中国丈夫老李合葬在一起,也是在长春东郊这片墓地里。蕙兰姐妹和大家在墓碑前面摆放了许多花圈,在墓碑前的棺盖上摆放了许多供品、香炉、许多花束,蕙兰一面烧着祭祀用的纸钱,一面想着生身母亲的坎坷一生,程蕙兰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她竟然首先放声大哭起来,她一面烧着纸钱一面叨念着:

“妈妈!我可怜的妈妈呀!我和小妹,还有两个孩子来看望您来了,我们想念妈妈呀!……我们都走了,将您留在这里!您不能回到家乡,您一定很难过!……。”

蕙兰哭得十分悲痛,大家还是头一次看见她哭得这样伤心的样子;妹妹蕙芳没有姐姐那样悲痛欲绝的感觉,受姐姐的感染也放声大哭了起来,她们为妈妈的坎坷一生而悲伤;而李望东就和姐姐们的感觉和想法都不一样,他只是想念慈爱的、操劳一生的妈妈,从他的感受中,他并不认为妈妈的一生是坎坷的;几个孙子辈的孩子们只有李平表现出很哀痛的样子,当然李望东和孩子们至今也不知道,在一九四五年秋冬,发生在百合子老人身上的那些故事。

他们按着中国人的传统方式祭奠了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