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林和赵厂长是知心好友,可以说就是志同道合的老同志,他们多年不见了,今日相见真是交谈得非常亲热。赵厂长老伴儿去世了,他现在孤身一人,倒也显得自由自在,今天家里只有赵厂长和黄玉林二位老人在促膝长谈,不知不觉已经是下午两点多种了,赵厂长说:
“我去弄点儿吃的,咱们喝两盅!”
“怎么能麻烦你老人家?我们上街去吧!”
他们上了出租车来到一个繁华路段的一家酒楼门前,服务生急忙上前打开车门,一位迎宾小姐将他们引上二楼的一个包间,服务小姐说:
“请两位先生选两位陪酒小姐吧!”
两位老人互相看着,似乎在询问对方的意见,最后赵厂长说:
“不用陪酒小姐了,只要一位服务员在这里就行。”
他们点了几样酒菜,过来一位服务小姐给二人斟了两杯酒,就毕恭毕敬地说:
“请二位先生慢用!”
服务小姐站到一边去了。赵厂长首先举起酒杯,满怀高兴地说: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对孔子这句话是深有体会了,我们是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又是多年不见,今天你能来看我,我真是感到非常高兴啊!来!干杯!”
他们将这杯酒一饮而尽,服务小姐马上就过来斟酒,黄玉林也举起酒杯说:
“我要借此机会敬赵厂长一杯!当年我黄玉林历尽坎坷,是赵厂长一直在照顾我,赵厂长既是我的领导,又是我的良师益友,今天我们又能相见,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干了这一杯,请赵厂长随意。”
“好!我们还是一起干杯!”赵厂长说。
黄玉林和赵厂长又干了一杯酒。他们吃着、喝着,说了一些闲散的家常话题之后,赵厂长说:
“近些年中国知识界经常讨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博士是一位英国著名学者,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学术成果享誉世家。李约瑟博士是大英帝国皇家学会会员,又是英国学术院院士,他相当于具有双院士头衔,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丹麦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曾任英国剑桥大学岗维尔――基兹学院院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等职。在1954年,李约瑟博士在剑桥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一卷,后来又连续出版了七卷三十四册。李约瑟博士在这部书中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近两千年的漫长时间里,在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方面,中国比西方更为先进?但是为什么在近代,也就是在欧洲的伽利略时代开始,只用了短暂的三百多年的时间,欧洲近代科学技术就辉煌而快速的发展起来?而中国为什么又落后了?
赵厂长笑着对黄玉林说:
“你也知道这件事吗?”
黄玉林也点点头说:
“当然知道,李约瑟原名是约瑟夫.尼达姆,出生于英国伦敦,后来是一位中国女学者又给他取一个新名字,就是李约瑟,我们喜欢称呼他的中国名字。据说李约瑟博士早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就提出了这一问题。直到1976年,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将其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提出‘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
黄玉林说到这里停了一下,接着又微笑着而且颇为神秘的说:
“说起李约瑟博士就要连带说起一位中国女学者,这位来到英国求学的中国女学者,她后来就做李约瑟博士的工作助手,后来又成为李约瑟博士的第二任妻子。这位中国女学者刚到英国剑桥大学时已经三十三岁了,可是她那东方女性特有的聪慧气质和美貌,竟然征服了这位英国著名学者,据说他们一见倾心,后来就发展成为刻骨铭心的婚外情。”
赵厂长也是颇为感慨地说:
“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更为重要,据说他们刚刚认识不久之后,李约瑟博士受到中国女学者的启发和影响,李约瑟博士就完全皈依了中国问题的研究。李约瑟博士特别欣赏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简直被他描述得十分灿烂而辉煌。有人认为李约瑟博士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有些过分的热衷和偏执,甚至有人说李约瑟博士对落后的中国竟然如此地狂热吹捧,是与那位中国女博士的年轻貌美有关!”
说到这里两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赵厂长接着说:
“真是年纪大了,我竟然忘记了这位中国美女学者的名字,这名字就在嘴边上,可就是想不起来了。”
黄玉林刚要回答,这时服务小姐又过来斟酒,服务小姐一面斟酒,一面微笑着说:
“先生,我知道那位中国美女学者的名字,她的名字叫鲁桂珍。您方才提起的那位美国经济学家叫做肯尼思.博尔丁。”她用标准英语读出了那位美国经济学家的名字。
赵厂长和黄玉林不约而同地都抬起头,将目光投向这位身材苗条的姑娘,她大概也就二十岁左右,她淡淡的化妆显得更加秀丽,但又不失清纯,她温和微笑的面容使人感到亲切,可是姑娘那聪慧的目光中却透着庄重。黄玉林颇为惊讶地问道:
“你对鲁桂珍很了解?!”
“先生,谈不上很了解,只是我的名字和她的名字只差一个字,所以我就很容易记住她的名字了。不过我和同学们也经常讨论《李约瑟难题》,但是我还不知道李约瑟博士和中国女学者还有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恋情故事,原来李约瑟博士和鲁桂珍女士还有这样一段颇为浪漫的爱情故事,真是颇为感人。”
黄玉林颇为感慨地继续说:
“是啊,鲁桂珍早年就读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后来又远涉重洋去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导师就是德萝西.莫尔女博士,这位英国女博导正是李约瑟博士的夫人,这位女博导也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她也是英国学术院院士。罗德西女博导对这位来自东方中国女弟子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她甚至就让这位中国女弟子住在自己的家里,李约瑟夫妇就和鲁桂珍结成了三人家庭,他们三人的关系相处得非常好。可是后来李约瑟博士竟然和这位中国女学生发生了婚外情,而且这个婚外情也被罗德西女博导所认可。就中国人的习俗观点来看,这两位女学者就是李约瑟博士的‘一妻一妾’。可是在西方,一般是没有‘妾’的观念,陆桂珍只能算作是李约瑟博士的情妇。可见在西方,或者对李约瑟夫妇来说,他们对男女关系的态度是很开放的,可以完全尊重对方的自由,夫妻双方都没有权利将对方套上一个枷锁。在男女关系问题上,东西和西方真是有着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可怜一位中国女学者,只有远涉重洋离开祖国才可以求得学问,才可以逃脱那三纲五常的封建枷锁,鲁桂珍女士寄人篱下,给一位老外当了情妇,过上了颇为浪漫的爱情生活,总算得到一份情爱的安慰。对鲁桂珍女士来说,正是赫赫有名的《李约瑟难题》才使得鲁桂珍博士也成为名人了。否则的话,人们也许就不会知道,还有一位中国美女学者一直飘零海外,她也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贡献,她也很有女人的魅力,她也需要爱情,她也获得了爱的享受。”
也许因为都是离开祖国而感到同命相怜,黄玉林的表情颇为感慨,他又接着说:
“后来这位中国女学者多数时间就一直远离祖国,她为了学术研究,在欧洲几个国家和北美都有她的足迹,可多数时间她就是和李约瑟博士在一起工作,主要就是辅助李约瑟博士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博士的夫人也理解和默认了他们的婚外情,而且他们就构成了特殊的三人世界,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高尚的三角恋’。为了认真地了解中国,李约瑟博士经常来中国,游遍了中国各地,这当然就有鲁桂珍博士长期陪同,后来罗德西女博导也来中国,他们又构成了三人家庭,可这时年迈的罗德西女士已经患有较为严重的老年痴呆症了。
“李约瑟博士和鲁桂珍博士保持了五十多年的感情生活,最终还是得到正果了,直到李约瑟博士的原配夫人罗德西博士去世之后,这位中国女学者鲁桂珍博士终于成为李约瑟博士的第二任正式妻子,可那时他们已经都是八十多岁的高龄老人了,可他们还是在教堂里举行了庄重的婚礼,他们终于结为正式夫妻。这位中国女学者结婚两年后就溘然去世了。”
赵厂长颇为感慨地说:
“看来陆桂珍博士一直在等待着,她一定要和李约瑟博士结为正式夫妻啊!”
两位老人相视一笑,黄玉林接着说:
“李约瑟博士不仅有高超的学术造诣,据说他还天性风流,生活浪漫,有条件时他就喜欢**,鲁桂珍女士既然已经进入到李约瑟夫妇的家庭里了,她也就只好入乡随俗。”
赵厂长及时插话说:
“据说许多西方人都喜欢这样,我在前苏联留学时,了解到许多俄罗斯人,还有一些北欧人也都很喜欢这样的浪漫生活。特别在北欧地区,太阳光相对较少,人们在夏季尽量让皮肤多晒太阳。可是在李约瑟博士向鲁桂珍博士学习汉字时,这两位博士就是光着身子在一起,他们并不一定就是为了晒太阳。”
黄玉林又继续说:
“我看见过李约瑟博士和鲁桂珍在一起的照片,李约瑟博士身材魁伟,而鲁桂珍博士的身材就更加显得小巧玲珑,可能在李约瑟博士的眼中,鲁桂珍永远是一个可爱小女孩儿,他们浪漫的爱情生活真是别有风味儿!在鲁桂珍博士去世之后,这位九十多岁高龄的李约瑟博士,顿时感到非常孤单,他觉得自己的生活中还是离不开女人,于是他又向一位海外华人女学者求婚,可是这位九十三老翁的这次求婚还是被女方宛然拒绝了。也许是没有女人李约瑟博士就真的无法生活,不久李约瑟博士也就与世长辞了,1995年李约瑟博士逝世于剑桥,享年九十五岁。”
黄玉林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三个人似乎都在为李约瑟博士、罗德西博士和鲁桂珍博士的去世感到惋惜,也更为他们‘高尚的三人恋’生活已成正果而感到欣慰。过了一会儿黄玉林又说:
“前年我和蕙兰还到英国去旅游一次,我们还特意去参观英国剑桥大学。坐落在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有一棵著名的菩提树,在那颗菩提树周围是一圈花台,在一面台阶上面镶嵌着三块并排排列的蓝色墓碑,中间的一块墓碑上刻有碑文是:
李约瑟博士长眠于此
(1900-1995)
“左边的墓碑上刻有碑文是:
罗德西博士长眠于此
(1896-1987)
“右边的墓碑上刻有碑文是:
鲁桂珍博士长眠于此
(1904-1991)
赵厂长颇感惊奇地说:
“看来在英国真是做到了以人为本,充分地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我也认为只要是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受到尊重!就不要对其说三道四了。看来他们‘高尚的三人恋’就是天长地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