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零、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朱熹集注:胜,平声。去,上声。为邦百年,言相继而久也。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盖古有是言,而夫子称之。程子曰“汉自高、惠至于文、景,黎民醇厚,几致刑措,庶乎其近之矣。”尹氏曰:“胜残去杀,不为恶而已,善人之功如是。若夫圣人,则不待百年,其化亦不止此。”
按照朱熹的意思,国学网解为: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解释勉强可以给分。
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有两个问题需要斟酌。
先斟究胜残去杀。
胜残、去杀,两者意思相近。我们尽量追其本义,胜,形声。从力,朕(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残,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杀,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伤害,无非就是天灾和**;杀戮,无非就是**,即战争。
因此,胜残去杀:抵抗灾祸、免除战争。
再一个,就是 亦 ,不管你是否翻译,其潜在语气都应表 一样、同样、也、还不是 等,即有一个潜在的比较对象。孔子的意思是要和谁比?
不可能是拿善人和恶人比,那根本没得比,应该是治国的方法。
一般来说,治国的方法,是要强大军队,让敌人惧怕;强化刑法,使民惧怕。就是说,治国的手段,是为了震慑内外。孔子是要和它比。
所以,这个善人,就不能理解为一般的好人了,而是要理解为 使人向善。
这个语感就完美契合了:使人向善来长久地治理一个国邦,同样可以抵抗灾祸、免除战争哪。这话真他妈?。(孔子的家乡话,即山东话,咔咔。离春秋普通话几乎不搭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