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大明留声
作者:梦难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142

走进耀邦玻璃斋,一切都是新奇的,连地板都是这样,脚下是jīng美瓷器,没错就是瓷器,海漫铺陈着白sè地板砖,使正个店铺显得华贵异常。听说这种地板砖在京城只有几家店铺才有铺的。

一面六尺高一丈宽的大镜子在大门左侧摆设着,黄花梨木镶的边,雕刻二龙戏珠的图案。两旁一边一个大汉将军站立着,进店之人,无有注足而望,平生第一次如此清晰的看着自己,说实话,还真的有点陌生的熟悉感。两个大汉将军,也不打扰,目不斜视,但你要是想摸摸,或者动动手,估计就得把你摁那里了。

就这一面镜子,就得二千两银子,想要这个还不能卖,这是献给皇上的贡品,是御用之物。得皇上钦准摆放三天的,没看着上边雕刻着龙凤吗?你要这样的东西想干什么?逾制!想要再雕别的图案。就这样的天价,一天下来也订了二十几户了。相信以后的订购将会更多。

一斑可知全豹,里面的东西可真是天价,根本不是老百姓消费的起的。当然也不针对老百姓,这里刷的就是有钱人的钱,穷泥腿子来看看,没问题,朱由校下的规定:买卖做的受罪道,站柜台笑颜开,休要发困莫在发呆,不论那个贫富一个样看待。

买的人不少,那是为了消费的,但除了消费自用的。有心的商人也是不少,商量着想进点货到外地贩卖。物以稀为贵,这年头有钱人可是不少,不仅仅是京城有有钱了,南方的盐商、海商等,那才叫个有钱,几个勋贵家也干不过人家一家的财富。

弄到各地,那还不是想卖多少钱卖多少钱,但一看贴出的公告,得,完全颠覆了商人的理念,原来上边写的明白想卖可以,按地区设代理商,公开竟标,一次xìng给付订货多者得标;货物以便宜一半的价格给你,但必须统一装修、统一价格、统一管理,完成规定任务量;凡低价、高低、跨地区销售者,取消销售资格,并处以罚款。

这种专卖的理论,在目前的大明除朱由校外,只此一家别无他号,进而会推广到其它的产品,连卫生纸都是一样。这可是个相当轰动的事情,有心人实在是太多了。皇家的几个产品又是焦点中的焦点,哪里有传播慢的道理。

在耀邦玻璃斋里,一位三十出头的公子,手持一把扇子,不住的扇扇,公子是个文人,这是肯定的,从扇扇子的部位就能看出来,扇子讲究的是文胸武肚僧道领,书口役袖媒扇肩,(一说:“文胸武肚媒搧肩,和尚老道搧大领”。)正在品鉴着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很显然这里的一切都和卫生纸一样,盖上了皇上的印记。

并仔细的听了听,代理的条件,漫步走出了玻璃斋,离开后最后上了一辆马车。马车之上那轻松写意的表情不见了,换成了一皱着眉头。

这位文人就是宁完我,辽阳人,是**哈赤的汉人心腹,现在负责主持京城细作。因为这一个月来,大明皇上种种手段,引起了满清方的极度重视。满清不希望大明的政权高度的集中,因为那样,将预示着,一位强势的皇上将会出现,对‘国家的统一’将会上无比的阻力。

大明皇上朱由校,这六年来一直是相当配合满清的‘统一大业’的。在财、政、军等方面都没有给满清造成什么不必要的麻烦,这点赢得了满清的一致好评,但事情在一个月前出现了变化。

一场爆炸改变了大明皇上朱由校,其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处置客氏、王体乾等人,义卖、锦卫衣、造东西赚钱、压水井、灭宫廷政变、免天下税、断辽饷等。特别是抓范永斗等人,给满清的财政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其战斗力又是如此的强悍,更是引起了满清高层的极度高度重视。

所以派了宁完我前来亲自主持大局,宁完我在京这几rì,通过多方面的了解,是越了解越担心。这个大明皇上,是越来越不让人省心了,抓民心、抓钱、抓军,这些还全部不通过朝廷,实施人根本就不是满清熟悉的人或者集团。这样什么都是独出心裁的搞,让满清这边,根本是无从下口。

现在最让宁完我担心的是,皇上的声望越来越高,渐渐的有成为大明灵魂人物的趋势,特别是赠压水井抗旱、计划免天下农税、取消辽饷后,在百姓、官员、商人等等大明人们中,威望已经到了顶峰。在这样一呼亿应的情况下,满清的地位是相当不利的,二百万人对付一亿人,那是,是个认字的,就知道那是一个朱字。先把皇上的**,弄得世人皆知再说。

这样下去皇上的威望会越来越高的,那太危险了,而兵器,只要舍得花钱,消息还是能打听出来的。只要有了兵器的样本,相信满清也会做的。

皇宫里的朱由校现在却没有心思搞别的了,一门心思的在乾清宫傻傻的正录音呢,

“元末江山论兴亡

群雄聚义舞刀枪

张士诚、陈友谅兵强壮

安徽还有那明太祖

战太平花云身先丧

懦弱的这朱文逊一跪身亡

九江口伯温施巧计

北汉的人马大半伤亡

中军帐军师传将令

康茂才打赌要去擒王

点齐了五百刀斧手

烈烈轰轰出了营房

坐得了马上心愁怅、、、、、、”

就在徐光启和一众银作局宦官目瞪口呆之中,终于一段长长的《康茂才挡陈友谅》录完了。好长时间不唱了,手里也没有充当‘御子板’的那两铁核桃,但这一段唱完,还真过瘾啊。

“来,听听效果,”急不可待的,朱由校就拔弄起了眼前的留声机,放好了唱针,静静的坐下,接过魏忠贤递过来的冰镇酸梅汤,一试温度正好,一口气喝干了,示意再来一碗。

看着皇上如此牛饮,老魏急忙再去倒。没办法,这一段《挡凉》太长了,嗓子眼干透了。

这时留声机里传出了太平歌词《挡凉》,放到最后,除了外边的知了声录了进来之外,录音是相当的成功。但徐光启那眉头是越来越皱了。

六十多岁的徐光启是越听越烦,皇上唱的是什么?他是越听越明白了,虽然有些区别,但他相信离此不远,估计也是皇上学的不正宗,甚至是又改进了。

“启奏皇上,这做词曲,皇上唱是不合适的。”

“哦,听徐爱卿的意思,懂得朕唱的是什么?”朱由校一听是相当的奇怪,听郭德纲说太平歌词是相声里‘说学逗唱’里的唱,明朝不应该有相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