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六章 亲征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930

赵匡胤呷茶,宋九会意了:“陛下亲征?”

赵匡胤自得地一乐,宋九再想不起来,他会很失望的。

也不能算他臭美,确实论宋朝第一能打的人恐怕非赵匡胤莫属。不过放在整个历史上,他又未必是最出色的皇帝,一些割据时代出现许多能打的皇帝,包括刘裕,拓跋焘,柴荣,李存勖等人,大一统皇帝中他也不是最出色的,杨坚与司马炎不大好说,刘邦虽能打,终弱了一些。后面不算,第一能打的是刘秀,两汉时所有名将在他掩盖下全部黯然失色。第二能打的是李世民,不过他悲催地遇到了李靖,第三才能排到赵匡胤。

但在宋朝,确实无一将能及他,包括李继勋,党进,曹彬,潘美,王全斌。

“可惜我一直想不出来利于野战的武器,”宋九叹了一口气,此番赵匡胤亲征,必然要与契丹人手交。若是有一些简便的武器就好了,比如宋朝的神臂弓,在后来那些士大夫手上没有发挥作用,但放在赵大手上,那就是如虎添翼。可神马的他就是想不懂其原理。只要弄懂了原理,那怕就用钱往下砸,早晚也能砸出来。可想不出来,就无辄了。

“也有用,你说先幽云,朕很不同意,那是契丹人的大粮仓,能轻易得到吗?”

“是啊,微臣现在也不想了,”宋九沮丧地说,之所以有这个说法,是前世从论坛上看来的。但真那么容易吗,一个个比赵大还厉害吗?

“若得幽云。那是举国之力,所以朕才备了内库。南方几个国家归属我朝了。再无后顾之忧,内库又有大量钱帛。就可以与契丹拼比国力。那时候你的武器就能派上用场。我占一城,就能守一城。试问幽云能有多大地方,我一城城地占过去,早晚将蕃人逐出关外。”赵匡胤还有的没有说,那就是高炉。

铁坑产生种种问题,人力不足,但课铁产量在激增,许多人建议再设钢监,宋九不同意。说等新水泥。但还是有聪明人怀疑的,隐隐看出一些问题,却让赵匡胤压制下去。

那就等新水泥。

所以宋九在钢监拼命地拆了建,建了拆。

这个问题解决了,大约就是广设钢监的时候。到时候铁产量激增,有了铁,可以制造更多武器,甚至可以运去水泥砌更坚固的城墙。然后一步步往前推,契丹人恶梦就会到来。

宋九有些黯然。恐怕这才是赵匡胤的真正想法,看看如此能打的赵匡胤对契丹这样重视,而赵匡义呢。军事上赵二差赵大太远。轻声道:“是啊,契丹全是骑兵。如何能轻视呢。”

“这张地图你带回去,好好研究一番,你的事务也多。朕出军之即,不会喊你同行。但兵临太原城下,必须你要来。你要做好准备,”赵匡胤道。那个火药要爆炸点,必须要计算,现在宋九学子还不能做到,这要等。暂时还离不开宋九。

“微臣敢不从命,陛下,微臣有一个请求,两位舅子得了一些钱帛,在顺店挥霍无度,请陛下督促他们捐出钱,用在书院里。”

赵匡胤哑然失笑,他可不是潘惟德兄弟,会问为何要自己督促潘家兄弟捐,然而不同意:“不准,潘美将军在湖南劳苦功高,他的孩子在后面赚了一些钱用一用,朕凭什么让他们捐?”

“陛下,微臣的钱不够用,可他们不知道怎么用了,在瞎用,不如做点正事。”

“就是他们捐了一些钱给书院,以后呢?朕还在担心此事。”

书院还没有造好,就是造好,一时半会也不可能招生,可后面会有很多用钱的地方,象书籍,笔墨纸砚,贫困学子的生活补贴费用。宋九的试验费用,甚至什么高班学子,那是深研的,放弃挣钱机会,钻研学问,再将这些学问反哺更多的学子。这些学子走出来就会哄抢的,如何补贴,那将是惊人的数字,一个最少每月得给未提。只说修作坊,建民居。同时作坊里又在制造一些东西。

随后各套初学课本面世,这一回宋九没有赚钱,也没有亏本。以成本价对外销售的,每套五千册。但中学的课本仍没有编好。赵匡胤已发出诏书,让曹彬与党进各自领兵先赴太原。

再诏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也就是前锋军主将,赵赞为马步兵都虞候。也就是军法官。以赵匡义为东京留守,沈义伦为大内部署。

宋九先是抬起头。随后就低下头。

若是原先他可能不会明白,现在终于明白一些。可能花蕊夫人想沾赵德昭的光,偏偏让宋皇后遇到,认为她不耻,说不定以为赵德昭更无耻,那是你父亲的女人。

就没有这次巧遇,家世年龄感情也不会让宋家小娘子喜欢,赵德昭比宋家小娘子还大了一岁,如何做妈妈?

赵德芳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比宋家小娘子小了七岁,还是悬差不大,但总是大了七岁。

身世不同,赵德昭母亲出身比较寒薄,赵德芳母亲是王皇后,王饶的女儿,宋家出身更贵,因此从家世上宋家小娘子也会与赵德芳走得近一点。

赵德昭成人了,也有了自己的宫邸,赵德芳才几岁,还没有出阁,继续呆在宫中,每天能见到,感情上也会更亲切一点。

再从赵匡胤本人分析,若是传位长子,他四十出头,儿子很快形成威胁,况且爱屋及乌,对王继勋都如此容忍,况且对赵德芳?再等十几年下决定又如何?

还有赵普因素。

若是赵普真心为宋朝好,立长不立幼,国家早有了储君,即便赵匡胤发生了意外,国家也能迅速安定。不说不可能,马上太原之战,说不定就会有意外发生。

但赵普不会说,因为他比自己更清楚赵匡胤的心意,这个皇位多半是留给赵德芳的,他若说立皇储那是找抽,找抽的事赵普会做吗?

既然不打算立赵德昭,一起走了,这个江山还要暂时性地派一个人守一守,为何不留赵普,恐怕郭无为的事发生后,赵匡胤心中也没底吧。至少赵匡义与他同为兄弟,一荣俱荣,一辱俱辱。因此赵普也将随军而行。赵匡义终于得到一个天大的机会,名为东京留守,实为监国!

宋九又看了看赵普,心中叹了一口气,后来的事赵匡胤是失误,多少算是自找的,但无赵普在里面掀过来翻过去,又不会发生。实际不过份打压,关上门三赵何不是一家人?自己初次见到他们,并不是如此,那是即便分派,也是做一个样子,几人感情不错,谈笑风生。但他一次次出手,赵匡义非是草包,必然反击。这个打压反击的过程渐渐成了一部蛊母炼成史……

对照历史的结果,宋九好不容易想通此节。

只有一个人最终会苦逼,那就是赵德昭,没有赵匡义,宋家小娘子以后必为太后,她不喜之,赵德昭又是老大,长子,未必会象李隆基善待他大哥那样善待他。下场还是不好。

想通了赵匡胤不立赵德昭为皇太子种种原因后,宋九不去想了,一想心中还不是滋味。说老实话赵匡胤不是坏皇帝,说长者夸张了,但能算一个明君。

赵匡胤又以韩重赟为北面都部署,郭延义为副帅。老韩这次贬得憋闷,终于派上用场。然后又以赵逢为转运使。赵逢手中正好举着牙笏,不由大声叫了起来:“陛下,不妥,臣权知贡举,举子们的卷子未审阅,如何去前线为转运使。”

宋九也糊涂了。

赵匡胤喝道:“宰相都与朕亲征前往,何不在军中阅卷!”

宋九手中牙笏也差一点掉了,在军营里改进士的卷子?老臣魏仁浦说道:“陛下,欲速则不达,唯陛下慎之。”

前周朝三大相,范质,王溥,还有就是魏仁浦,三人全部退下了,不过偶尔赵匡胤有大事时也召三人做一个参考。其中魏仁浦召得最多。这次也做了随军参赞,一道前往。

赵匡胤意气风发地说道:“魏卿,讨伐伪汉,有太原坚城,有契丹之援,非朕,谁皆不能掌之。”

魏仁浦只能退下,赵匡胤说得也有道理,若是北汉,那一年就将它拿下了,关健后面还有一个契丹,除了赵匡胤,谁还有把握能绝对打赢这场战争呢?

但宋九看着赵匡胤的笑容,心中在想,能不能打赢都是次要的,估计赵匡胤这些年呆在宫中,呆坏掉了,一边打仗,一边当成豪华旅游去的。赵匡胤又道:“吾意已决,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