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人间唯我王
作者:二公别白马      更新:2019-07-20 07:17      字数:2326

扇还惦记着如意楼的酒菜,问小桃树啥时候去。

小桃树说不知道,但是如果去的话,一定会叫上“扇”。

扇,这才依依不舍离去。

只是垂头丧气,嘀嘀咕咕。

说什么,他又不能出来玩了,一定又要被老门子看得死死的,怕啥嘛,不就是城里面多了些仙人。

是一处不算小的宅院,院墙不是很高,黑色的双扇木门。

太爷站在木门前,将要敲门的手,停在空中,顿了片刻,似乎在平复心情。

福童和小桃树站在太爷身后,敲门后,很快便听到院墙内的脚步声。

听得出,疾步而来。

开门的是一位身材修长的公子哥,剑眉星目,一身黑色华服,满面笑意。

太爷显然愣了愣,声音有些激动,颤声道:“殿下?”

那位满面春风的年轻人,重重点点头。

接着长揖到地,久久没有起身。

太爷赶忙弯腰,伸手,使劲上托那位年轻人的双臂。

然而,那位年轻人的双臂却是一动不动。

太爷眼中已然湿润,就要下跪,那位年轻人,这才急忙起身,扶住太爷,叫了声“大司马”。

太爷抬起头,端详着眼前的青年人,那么高,比太爷要高出一个脑袋,丰神俊朗,一表人才,这就是二十年前的那位小王子。

当今的太子殿下,郑政。

眼神明亮,灼灼有光芒。

年轻人赶忙让开身,请太爷进门。

这时,有一位青衫少女,就站在不远处,腰悬长剑。

应该是早早便在那处,只是被身材修长的青年人遮住了。

青衫少女神态恭敬,但是,那股子冷冰冰的气质,一眼便瞧得出来。

太爷仔细瞧了瞧,似乎有些眼熟。

就见青衫少女,快步走来,二话不说,就要下跪。

太爷急忙伸手拦住,又仔细端详了片刻,试探问道:“脂官?”

青衫少女愣了愣,破天荒露出一个笑容,神情激动,泣声道:“大司马”。

没错了,是那个小女娃,二十年前,就是很冷很骄傲的孩子。

太爷笑了笑,都长大了。

进门之后,是一宽敞院落,院中有凉亭。

大约十来步的距离,就是廊道,廊柱左右皆有花木。

进入正厅后,一色的黑色桌椅,左边便是一暖阁,太子郑政在前引路,苏脂官跟在太爷身边,素来冷冰冰的脸庞,温和了许多。

至于小桃树和福童,一直跟在后面。

郑政自然早早便注意到了,只是在门口,没有过多询问。

在暖阁落座后,太爷才把小桃树揽到跟前,告诉郑政,这是他的重孙子,大名叫桃树,小名叫烛儿。

在敕令山修行,算是个山上人。

顺便说到福童,是小桃树的师兄,更多的,太爷没有说。

比如,都是春秋道人的徒儿,都是敕令山的嫡传弟子。

不是信不过二十年不见的太子爷,实在是许多事情,不方便多说。

敕令山,郑政当然知道,腴洲第一山门,好出独夫,桃祖,折枝会,还有那位号称“张疯子”的大仙尊。

而且,就在清流城附近,最著名的就是敕令山的山规了,那八个字,郑政很清楚。

“不沾功名,不担富贵”。

郑政以为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作为大玄王朝的太子殿下,虽然不是窥窥,不是所谓的山上人,但是对于山上的一些内幕,很了解。

比如皇纪之前,牧纪时代,一位位仙人,仙人立国,圈养苍生。

这很不好。

所以,才会有三皇伐仙。

所以,才有了灵气为主,三气为辅的那条窥窥大道。

天气轻,地气重,人气贵。

人气贵,为什么?

因为三皇在意的是人间,在意的是万民,是苍生。

从来不是什么神仙,所以,把高高在上,眼里面没有人间的神仙拉下来了。

留下了斩仙台,留下了剐神台,为的不就是防范神仙为祸人间。

说白了,人间终究是芸芸苍生的人间,不是山上人的人间。

只可惜,一位位山上人,一处处山上宗门,始终想着插手人间。

所以,才有了一位位的山下君王,如奴如仆,上山拜神仙。

但是,大玄王朝的历代君王,从不拜山,这就是大玄王室的铮铮骨气。

所以,才有一位位“征山伐水”的大玄君王,死在马背上,死在山顶上,死在江河里,死在征途上。

为的就是大玄王朝的山山水水,都是大玄子民的山山水水,不是某一家,某一宗,某一仙人,某一神灵的山水。

山水之上,有大玄的法碑。

法碑之下无贵贱,神仙与庶民同,窥窥和百姓等。

这就是大玄王朝历代君王,呕心沥血的两件大事之一“镌法山水”。

另外一件,便是“北伐西征”。

时至今日,大玄疆域内的山山水水,哪一处没有大玄的法碑?

只有一处,那就是敕令山。

开国穆王有言,“敕令清净,不伐不征”。

故而,大玄的历代君王,没有一人踏足过敕令山。

其实,都明白,敕令山不是想伐便伐,想征可征的山门,只怕打没了整个王朝,也未必能够进得了敕令山的山门。

再者,敕令山那八字山规,以及敕令山的做派,门风,都没有插手人间王朝的意思。

所以,才有了开国君王的那八个字,敕令山得以成为大玄的“法外之地”。

仔细想想,归根结底,是大玄王朝得益敕令山颇多。

远的不说,只说二十年前,那位星星台的老祖宗,一指北来,眼看就要覆灭整支“黑卒子”。

当然,最主要的是要诛杀当时还是左司马的傅菊。

如果不是敕令山春秋道人,一剑拍了回去,后果可想而知。

恐怕,不单单是北伐失败,接下来便是王室易姓了。

虽然,“神仙不杀人”是圣人的规矩。

然而,那又如何,圣人成为传说的时代,一位大仙尊想要杀人,谁能拦得住,谁又愿意去拦?

郑政明白,大玄郑家欠了敕令山很多。

郑政也明白,二十年前的北伐,如果不是山上人插手,定然是可以勒碑声山,成就千秋功业。

说白了,山上人还是不老实,三皇伐仙,只是做成了一半的功业,未竟全功。

他郑政,愿意接续三皇功业,竟全功。

他要山上皆俯首,人间唯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