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人,每次想起ta的时候会有一点点心痛,但我们依然愿意把ta留在心底。
就算今天,不知道ta在哪里,在做着什么,但至少是ta让我知道:初恋这件小事情。”
不觉间,身为爱神的我,竟然会对这种青涩的“爱情”故事如此迷恋。
对着手中翻开的《初恋这件小事》,不知何时成了迷弟的我,有些难以自拔。
“2016年3月13日,周六,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一句被自己强行赋予仪式感的话,学着曾经在浮云日记中见过的口吻,有些神经兮兮地对自己说着。
似乎我也开始学着曾经的他们,正默默在心里,把成神礼写成日记。
可能是周末的关系,华年早晨多睡了一个小时。
起床洗漱之后,已经8:40。
最近楼上都只有他一人。
冲我象征性地打了个招呼,他不紧不慢地出门。
灰色棉质短t,黑色耐克长裤,蓝色网面运动鞋,钢带手表极其不协调地缠在手腕上。
手机装在兜里,耳机线又从兜里延伸至双耳,应该还播放着一些节奏感十足的嘻哈音乐。
可在我丘比特心里,与当初华年所听的相比,简直就是垃圾。
对于他跟李颖,不用时刻跟着,也能知道结局。
因为,我才是爱神。
而他不是。
华年是个聪明人,懂得接受这不是幻觉的现实。
跟聪明人在一起,你不用担心他会问东问西,问长问短,更不会问完李颖问浮云。
因为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人和事,会以并不那么恰当的方式,闯入毫无防备的世界。
好比李颖请华年喝粥,在我“丧心病狂”地一番套路之后,华年顺理成章地闯入了李颖的生活。
各自上班,一起下班。
各自早餐,一起晚饭。
偶尔沿街边走边聊,偶然烧烤有说有笑。
他们的确是名义上的恋人,却缺少太多太多,我也说不清的东西。
是相通的记忆?还是难忘的青春?
是心灵的情悸?或者痴缠的共鸣?
如果一段投入太多的感情里,唯一的规则是“先来后到”,他们俩也只不过是路人甲和乙。
她会问他:我没钱没身材,你到底喜欢我什么?
他在这个大多数女生都会问出的问题里迟疑。
又在片刻无言后,像朗诵一般重复着我教给他的答案:我不知道,但心是清楚的。如果可以,你得问它。
她还会对他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俩人都这般年纪了,有没有考虑过什么时候结婚?
他吱吱呜呜,吞吞吐吐,犹犹豫豫。让我想起了他被华泉和谢欢“逼婚”的天晚上。
只有我知道,他不是没有考虑过。只不过曾经迫切想与之结婚的那个人,因为遇到我,反而忘记了。
李颖甚至会这样直白地问华年:如果有一天你知道我比浮云好,而你的初恋浮云,又恰好也在等你。你会如何选择?
华年直爽地给出回复:也许会喜欢你,也许会喜欢她,但不会同时爱两个人。
天秤座的答案,永远这样暧昧,甚至算不上做出选择。
虽然不知道李颖心里怎么认为,但这种极为“不摇碧莲”的回答,丘比特我很喜欢。
浮云曾经没有这样问过华年,因为不想问,而且没有机会。
李颖现在如此坦然直奔主题,因为受过伤,似乎极为不安。
都说爱情里的女人智商为零。
可浮云却更像是“初恋这件小事情”里的女主,而李颖把自己演成了配角。
一个傻傻地爱他,却又聪明伶俐。
一个自以为聪明,急于明明白白。
似乎是受《初恋这件小事》影响,竟然把这些天的李颖,和昔日的浮云放在一起pk,这个舞台就是华年。
他跟浮云的记忆不多,对李颖的印象不深。
可当我出现的时候,还有什么是公平的?
合上书,摇摇头。
心里得出的结果,一点也不美丽。
华年不会轻易喜欢上一个人,更不能这样心甘情愿地,按我意愿去喜欢谁。
至于李颖,本就是一场时刻会消散的花火,没有意外。
“这本书很好玩,让我知道小水有多努力,我想说,一开始你就成功了!”
缓缓地从口中蹦出这句台词,仿若自己也入了戏。
既是他,也是她。
……
刚从沙发起身,舒展一下有些压皱的翅膀。
手机铃声响起。
“皮卡丘,皮卡丘,皮卡皮卡皮卡丘,皮卡皮,皮卡~”
这符合本爱神品味的旋律,让我情不自禁地闭上眼睛,聆听到时间即将结束。
伸手一抓,隔空取物。
一部华年前几天才为我配备的华为手机,被我凭空抓在手里。
轻轻一划。
“这么快就定位了我的神器位置,我亲爱的索菲雅小姐,您就一点也而不顾及我的感受?”
“任务时间9:25,地点你知道~”
“我知道什……”
话说一半,如热脸贴着冷屁股,偌大的手机屏幕已显示结束通话。
爱神周末想休息,这是发自内心的呐喊。
然而我这位青梅竹马,有些不解风情。
从窗户飞出五楼,又折返。从沙发上拿起《初恋这件小事》,来一次说走就走的低空飞行。
索菲雅话里所指的地点,应该是华年现在所在的位置。
虽不能直接找到华年,但我闭上眼时,可以感觉到曾被我射出去的那些箭。
相信在这座不大的城市,挨过两箭的只有华年。
星星点点,并不难找。
当我再次睁开眼时,三支箭泛着不同的光,犹如簇拥在一起。
显然是华年跟李颖。
有些令我疑惑的是,他们为何偏偏出现在那里。
那个曾经算是某人与某人初恋的地方,会让一切都变成一件小事的地方,同时也是我记忆犹新的地方。
曾和华年几十分钟才赶到的路程,凭借背后的翅膀,只花了1分钟。
身后还能听到有几个年幼的孩子,执拗地在对他们爸妈说:有一本会飞的书,刚刚过去了。
……
三月中旬的晨曦,轻抚着路边杨树的新芽。
曾经是华年和浮云共同的初中校园,今天依旧显得空荡荡。
翻新的操场,拆改的围墙,甚至大门上“中心小学”的字样,都在昭示着青春早已散场。
落地,收起翅膀。
空无一人的四周,徒留我的想象,预感从未如此仓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