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我不走此道
作者:应林      更新:2019-08-04 16:33      字数:2288

廖文化在和焦仁和运作启明项目过程中,可说起到关键作用。

“滨滨,这次启明项目,是我真正融入参与的项目,与竞争对手真枪实弹战斗一回,以后再遇到类似项目,我也能独立操作。真正属于我自个经验,这种操控在我的感觉,挺爽。恨不得现在再出来一个项目,好好检验一番。”廖文化布满自信。

“然然也夸奖你运作得不错,可以独立运作项目。”李滨与有荣焉。

“真的吗?”

“应林也在。应林说你判断准确,出手果断,发挥出你关系协调高水平。”

廖文化激动得有些哽咽,还有什么比得上获得朋友的认可。

“家里让我们来运作项目。我想听听应林和然然的意见,你觉得如何?”启明项目成功后,廖家注意到廖文化有成功经验,打算将一些改制项目交给他来执行。

“最好听听他们的意见。万一林家让然然来运作项目,最好不要碰上,不然家族之间利益很难协调。”李滨将自己担心和盘托出。

应梅的店面开始装修,应林、林昭然可等不了这么久,签证已经办好,准备从帝都出发,先到美国、加拿大,然后到欧洲。

向焦仁和辞行。他非要摆送别宴,加上廖文化、李滨也要会帝都,林昭然就没推辞。席间焦仁和向四人保证一定会照应好应梅,应林、林昭然表示感谢。

及到火车软卧车厢。

“然然、应林,家里认可我在启明项目里的表现,打算给我几个项目运作。你们看怎么样?”廖文化首先提起话题。

林家曾询问过林昭然,是否有意愿担任家族企业负责人,对廖文化提起的事情一点都不吃惊,“企业三角债严重,再不改改,大家都得喝西北风。改制是大势所趋,关键在于怎么改,决定你怎么参与运作项目。我给的意见是大胆参与,小心行事。毕竟与国家做买卖,价格高低各有看法。也许今天这个价格合理,等你改良技术,严控质量,销路畅通,就有人挑刺嚼舌头以前卖低了。现在耍手段什么的都没问题,关键在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应林补充,“国内往往在你强大时,大问题都是小问题,小问题都是没问题。等虚弱时,小问题都会成为大问题。其中凝聚最大公约数,让绝大多数人认可改制价格。同时程序上绝对不能留有尾巴,可保安全。”

李滨问,“然然,你们不参与吗?我听说这机会千载难逢,错过也许就会远远落后于对手?”

“我考虑过,我和应林不参与。启明这样的小项目,争夺如此激烈,需要方方面面的关系。适合家族整体竞争,不适合我单打独斗。另外现如今机会到处都是,我们要走一条完全市场化的道路。从英姿女装、万隆电器、花达饮品,我们一直面向大众消费市场,借此机会,正好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趟出一条自我发展道路。”林昭然决心已定。

廖文化、李滨目瞪口呆,没想到启明项目给林昭然、应林的促动是这样的,一时无话。

林昭然打破沉默,“滨滨、文化,考虑过进入哪些行业吗?”

“行业?”两人显然没思虑过此问题。

“比如纺织行业,钢铁、电力、通信等等。”应林解释。

“你们觉得参与哪个行业改制好呢?”李滨问。

“可以分成资源垄断型,如煤矿、电力、通信、钢铁等。品牌垄断型,一些老字号。技术驱动型,通信行业典型依赖技术发展。市场开放型,如纺织行业,随着外贸发展,市场前景不可估量。”应林能想到就这些。

林昭然补充,“当然还有很多其他行业,没法一一列举,各有不同运作特点,有些不适合家族企业的运转特点,需要摒弃。有些适合家族低调持有。所以有些行业是必争,有些则需要用做谈判筹码。”

四人陷入思索。

一时之间皆没有多少头绪,遇到问题才能相处解决办法。

“改制话题太沉重,有了问题再想办法解决,不能想多了,反而碍手碍脚。现在,我们讲点轻松点话题吧。”林昭然出言道。

“嗯,启明公司卢总一只派克笔做几十万生意,还真没想到有一个群体专门干这个?公司发给业务员工资,天天陪采购人员玩乐。”应林对卢总讲得做业务的情形印象太深,总念念不忘,总觉得这事情哪里不对?

“明明只是卖东西,搞得象旧社会掮客似的。”廖文化对卢总做业务方式不满。

李滨蹙蹙眉头,“这种行为其实很不好,这不是在腐蚀国家公务人员吗?”

“对呀,难怪我老觉得哪里不对。”应林恍然大悟,原先只是觉得一种新式销售方式,没有往国家大义上想,看来自己觉悟不高。

林昭然叹口气,“有其生存土壤。要改变这种状况,对我们而言太遥远,连上报的权利都没有。”

“估计上层不清楚有这群体存在,不然发动一场消灭运动。”廖文化悠悠说。

“文化,启明销售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难以控制,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经费报销成问题。启明发展比较快,算得上成熟,应该很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于你和焦仁和估计还是一头雾水。二是难以估值,难以专卖,靠分红。”应林评说。

林昭然想过怎么操控启明这样的公司,不得其法,“我查了一些资料,启明的竞争对手,以外资为最强,他们采取模式与启明完全不同。外资企业依靠铺货,发展代理商来占领市场。现在市场份额比启明大得多,当然原因主要还是外资有技术优势。我们以后做企业要学外资拓展市场的办法。”

“市场中很少人知道启明品牌,启明品牌知名度限于销售人员和客户口口相传。”

“你们说启明能够改过来吗?”廖文化突发奇想。

应林、林昭然面面相觑,“这个问题还真难以回答。启明有可能不适合市场模式。”

应林想到一个事,“溯本追源,启明之所以采取销售人员直接销售模式,应该是为了节约广告费用。外资财大气粗,技术又领先。真正打广告,吹牛也输给他们。”

林昭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呀,所以在市场正面交锋,估计启明要不好了。”

“说来说去,存在即合理。”廖文化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