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案情分析
作者:须鲸一场      更新:2019-08-31 16:03      字数:2597

傅须庭心中满是悔恨——他刚才光顾着担心孩子的安危,在一时冲动之下错把林初当成幕后真凶,下手免不了重了些,不仅如此,他似乎还说出了不可挽回的话……

他犹豫看着一脸云淡风轻的白昕祎,问道:“你早就知道他不是凶手?”

见对方点了点头,他又显得有些愠怒,“那你为什么不拦住我!”

“我也得拦得住你啊!”她哭笑不得,“单凡能追的上你,我就报名东京奥运会的女子短跑项目了!”

坦率地说,对于他先前的举动,连白昕祎看了都有些后怕——他的爆发力与熟稔的格斗技巧,突然令她回想起夏日祭那天几个稽查官的粗暴与荒蛮。

但她立刻告诫自己,这不过是杯弓蛇影罢了。

为了不吵醒艾艾,他们关上门,来到空旷一些的游乐设施区,四人围坐在海洋球的充气围栏旁。

“话说刚才你的那两下子,简直跟特种兵一样……”白昕祎心有余悸地揶揄道。

“别说了好吗?我都想用海洋球淹死自己了!”傅须庭双手掩面,满脸的通红依旧从指缝中溢出,“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塑造的儒雅绅士形象毁于一旦了。”

“那你正好借此机会一举修改人设。”她嗤笑道,“反正原本也不算塑造得太成功。”

林初躺在泡沫垫上费力地正骨拉筋,顺便问道:“你们刚才去了现场,有发现什么疑点吗?”

“嗯。”她自信地点了点头,“而且我已经知道凶手是谁了。”

三人同时投以讶异的目光,林初更是追问道:“凶手果然还是老师吗?”

白昕祎不置可否,而是自顾自地说明道:“开宗明义地说,凶手是写下手稿的人。”

林初插嘴道:“那不就是……”说到一半便被她用眼神打断了。

“这是一起蓄谋已久的连环杀人案,我从案件的起始向大家说明——

凶手最初的准备工作便是撰写手稿,这是最费时间的一个环节,因为要完成这样一部逻辑成熟的推理小说需要耗费很长时间,也就是说,凶手的恶意在很久之前就酝酿萌发了。

交付手稿的时间是由凶手控制的——这一点我待会儿再说明原因,总之,他的企图是利用林初作为案发现场的发现人——这一计划很成功,事实证明林初几乎跑遍了所有事发地。

手稿中的第一起案件是长子被毒气谋杀,事实上,老师长子的死因是吸入高浓度氦气导致的缺氧,比起小说中的案件,伪装得更像是一场意外。其实这是最易于完成的一场案件。毕竟剧团后台管理混乱,只要谎称是送外卖或是送快递的,几乎什么人都能混迹其中。凶手就是利用了管理上的疏漏,用特制的变声气罐更换了普通道具。

之前也提到过,凶手在特制气罐的底部凿开了口子,重新灌入浓度更高的氦气,这一点已被警方证实了。

老师的长子出演的角色需要女扮男装,所以用到变声气罐的频率很高,死亡时间几乎是可以控制的。

依照手稿,接下来死亡的是被质疑不忠的夫人,先前已经说过,截稿日期是由凶手掌控的,因此他也深知老师会在何时将妻女送到行河川的旅馆来疗养,于是便全副武装、提前埋伏在酒店里,在空调出风口内放置了自制扩音器,然后按照店长所说的方式,熔断吊扇的连接杆,再用低熔点的镓合金将两头焊接在一起。

夫人回到房间后打开空调便听见异像,由于中央空调的开关是由旅店方统筹的,她只好致电前台要求关闭自己房间内的空调——这样一来,连酒店的工作人员也成了间接证人。

关上空调后房间便变得闷热,无奈之下,夫人只好打开吊扇。在低温状态下,吊扇看上去毫无异常,可一旦运行起来,设备温度升高,很快便达到了镓的熔点,于是连接杆断裂,沉重的吊扇就这样砸了下来。

关于如何谋杀小女儿艾艾,凶手打算用比手稿中下毒更易于藏匿的手法,便是利用艾艾坚果过敏的特殊体质,企图喂食坚果造成意外。谋杀小孩更是轻而易举——幸好这一起案件未遂。

手稿中,最后作者因不堪精神压力而自杀,而事实上老师也是被凶手谋杀的。凶手在老师的护心胶囊中掺杂了一粒毒药——只要将胶囊拆开,换上药粉再组装即可。反正在书中,作者是最后一个死亡的,所以那颗毒药即使不被当即吞服也没关系——于是凶手将毒胶囊放置在了药瓶底部的位置,不过这一计划却被老师无意打乱了。”

“被打乱了?”傅须庭问道。

“老师其实不慎将药品打翻过,再重新捡起来收回药瓶里——你发现的那颗书架底下的胶囊其实毫无意义,只是不慎被遗落的而已。不过,胶囊经过重新整合,顺序被打乱,原本底下的胶囊跑到了上层,被老师过早吞服了。

这一点凶手也没有预料到,因为这是一场带有报复性质的谋杀,他原本是想让老师亲眼目睹家人的死状后再误服下毒药,即便警方事后调查,也会偏向‘无法忍受孑然一身的孤独和负罪感而自杀’这样的结论,再加上手稿内容与现实案件相符,任谁都会以为这是一场老师依照手稿内容实行的连环杀人案。而且到结案时,手稿可能已经出版问世,届时老师将遭受世人的唾弃。

然而胶囊的错乱却令老师的死提前,这样一来,上述的死因便站不住脚了。”

“我打断一下。”傅须庭制止道,“你的这一连串分析听上去很合理,其实是基于两个大前提的——一是凶手本人对张本清及其家人的情况十分了解……”

“凶手与老师私交甚密,工作、顽疾、特殊体质,以及截稿前的习惯都了如指掌——所以才能为他们打造‘最合适’的意外。”

“第二个前提更关键,你之前说手稿是由凶手撰写的,对吧?”

“没错,我们都去过老师的工作室,你没有察觉到什么异样吗?”

“这个……”他想了想,“我记得你当时说房间里至少缺了两样东西。”

“我们收到的手稿是以传真的形式发来的,可工作室里却没有传真机,你不觉得奇怪吗?”

林初反驳道:“有可能是在附近便利店发送的,不,隔壁的别墅里就有传真机。”

“老师在截稿期间一直处于‘闭关’状态,编辑、助手、甚至连家人都一概不见,却会为了发送稿件主动抛头露面?传真机的问题姑且不提,作为手写的稿件,工作室里却连纸笔都不存在,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难道你是说……”林初踌躇了一阵试探道,“这份手稿是由凶手代笔的?”

“我就是这个意思。”白昕祎满意地说。

“不可能。”他当机立断地否认道,“我录入过老师的好几部手稿,最新的这部字迹和之前相比毫无差异——你作为忠实读者,也应该看过出版物正文之前手写的序言和签名,就是老师的字迹不会有错!”

“我看的是kindle电子书,没有扫描的部分。”她说道,“不过最新手稿和以前的书或序言字迹相同也不奇怪,因为这些书全部都是由枪手代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