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临床医学面临的窘境是——中国每年约有150万的病人需要器官移植,但是其中仅1万人能够接受移植手术,当然,器官缺乏是主要原因。
目前全世界的器官供需比平均是1:25,即是说有25位病人等待被捐赠,而能够成功进行手术的却只有25分之1。这个数据在美国为1:4,英国则是1:3,而中国,如上所示,只有1:150,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
当然,遗体捐赠牵涉到诸多道德、伦理甚至法律的问题,这在国内是极其难以被接受的。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死无完尸’也是被国人极为诟病的。综上所述,我国器官移植的供需比过小,极大程度是受传统思想的约束所造成的。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的局面?我身为医学家、而非社会学家,认为与其发起倡议鼓动大家签署死后遗体捐赠协议,还不如从源头做起,从根本上解决器官短缺的问题。
我们来做个假设——现在科技发达了,相信我们每位同学都拥有笔记本电脑、或者至少是台式机。如果电脑出现故障了我们怎么处理?当然是拿去修。
如果是屏幕出现问题,那么就更换显示器或显卡、如果音频出现问题,则更换声卡,电脑卡顿、运行时间过长,则可能需要增加内存条、甚至更换主板。这些显卡也好、内存也好,都是电脑的心肝脾肺,我们在修理电脑的过程就相当于对电脑进行器官移植。
可能有的同学会提出反对意见——你说的这些电子元器件都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东西,而人体器官只能衰竭、不可再生,更不可能豢养一批人专门用于遗体捐赠,即使是二战期间的法西斯也做不出这样残忍的事,所以器官移植和修电脑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我想很多人都这么在心里默默批判我吧?
那么,如果我说,用于移植的器官也可以批量生产呢?”
鹿海大学的艺术大厅被装饰成了演说厅,往日空旷的场地被鳞次栉比的长桌椅塞得满满当当。大厅前方的讲台上放着写有“吴铭昊——华新综合医院院长”的金属名牌,大型投影幕前西装革履的吴院长正侃侃而谈——虽已年过五十,但或许是由于保养得当,他面色红润、气宇轩行,说起话来也是中气十足。
当他提到移植器官可以批量生产时,艺术大厅里突然掀起一阵喧哗。
“他刚刚说,器官可以像电子元件一样量产呢!”
坐席的一处角落,对医学一窍不通的白昕祎也对这一论点叹为观止,她与傅须庭悄声议论起来。后者饶有兴致地反问道:“关于器官移植,你怎么看呢?”
“嗯……大体上来讲有点反人伦。”她冥思道,“但如果是亲近的人得了重病,还是希望他能够得到现代医学的治疗——这么说会不会显得我很自私?”
“自私归自私,这也是人之常情,不然人体器官交易市场也就蓬勃发展不起来了。”
她愕然道:“还有这种市场?!”
“当然是地下的。不过也正因为供需比严重不足,才会催生出这种畸形且非法的产业链。”
她唏嘘了一阵,转而说道:“前几年不是有美国的研究人员提出,猪的器官极有可能实现异种移植,用于等待器官捐献的病人嘛。”
“真的假的?!”傅须庭震惊了,“猪的器官都能用来移植,今后我要怎么面对火锅啊——感觉每吃一口就断了一个病人的生路……”
“你可以吃猪脑啊!”白昕祎一语成谶地说,“肯定不会有人需要移植猪脑的。”
或许是议论的声音太大了些,招致前排几名医学院学生的不满,他们被迫接受了数枚白眼。
本次演讲的主题是——“带你走进器官移植的重大突破”,主讲人便是在台上出口成章的吴铭昊院长,而前来观摩讲座的绝大多数也是医学院的在校学生。
医疗发展原本并不在傅须庭他们的涉猎范围内,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找到失踪多日的学生会长葛嗣颉,听说他已经顺利拿到硕博连读的推荐表,而导师正是国内先进医疗的领航者吴铭昊。照理来说,日后导师的演讲自然是不应缺席的,可他们对大厅进行了细密的肉眼扫描,却根本没有发现葛嗣颉的踪影。
“会不会是照片和真人差异太大?男生也有可能会p图的嘛。”白昕祎手里拿着一张照片,葛嗣颉英俊爽朗的年轻面容跃然纸上。
“可刚才也将照片给他同学们看过了,他们都说是本人没有错。”
“那就是看漏了,我想他应该不会缺席这么重要的演讲——这可是在未来导师面前表现的大好机会啊。”
台上,吴铭昊语惊四座,不愧是一流医疗单位的领导,他的演说妙语连珠,却有理有据,不会给以人口若悬河的感觉——
“即便是再健康的器官移植到他人身上也可能产生排异现象,因此生物器官的存活率更是远小于1:150这个惊悚的数值——也就是说移植器官不仅稀有、代价昂贵、而且低效。但如果采用人造器官,便能一举解决生物体排异的问题,而且通过量产化,也能够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使得更多等待移植的患者受益。
或许大家以为台上的这个中年人满口胡言,觉得自己在听天方夜谭。那么接下来,我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人造器官的制作材料。”
吴院长拿起讲台上一块淡粉色、绒布状的东西说道:“这就是作为人造胃袋的一张试验品,前排的同学可以亲手感受一下,它的厚度比实际的人体胃壁薄出许多,但其坚韧程度却远胜于生理胃壁,应该说,已经达到了膜结构建筑材料的标准。”
他刻意大力拉扯着布料,人造胃袋被抻长了数倍,却丝毫不见破裂的迹象。他将胃袋的内里翻出来继续讲解道——
“大家看胃壁的内侧有诸如牛百叶般细小的人造凸起,这些凸起将配合固定的胶囊便能自发分泌消化所需的胃酸。经过手术移植的患者在饭前10分钟需要服用搭配的胶囊,以形成胃粘膜和分泌胃酸,随后便能像健康人士一样正常进食。因为是人造胃壁,所以也不存在忌口或刺激性食物这么一说——这个优势是生理移植器官无法媲及的。
唯一的不便就是餐前必须配合吞服胶囊,但我想患者会非常乐意牺牲着短短的两分钟时间——毕竟法式大餐前繁缛的礼仪都比这耗时得多!”
他诙谐的话语引起台下一片笑声,吴院长接着说明道——
“用于制作人造器官的材料是一种人工合成元素,在座各位都是医学专业的,我想对化学应该也有最基础的认识。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12的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我们称之为uub。
uub原本是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合成的人工元素,但我国医疗科研团队对此元素的合成方法加以改进,形成了一种新的元素,并命名为uub-q,简称uq。
uq目前处在半研发、半实践状态。经过国内顶尖医疗协会的测试与考证,我们发现uq具有极强的耐受度和可塑性,非常适于作为人体器官使用——多次的猿类动物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我敢说,人造器官的产生是21世纪生物医疗上的重大突破,是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目前,我和我的团队正在收集人造器官移植的临床数据,力争早日将成果公诸于世,使得更多患者蒙受科技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