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天水危急
作者:睡不醒的白龙君      更新:2019-10-18 11:59      字数:3132

大西军因为上了凌云的当,中了他的反间计,结果整的自相残杀内部分裂,把个可以说是固若金汤的兰州城给拱手相让了。

现在如果有人找到大西军余部的将官或者首领,和他们说,兰州现在就是一座空城,凌云带着一千人在那里,其他的兵源都在外面,如果这个时候只取兰州,凌云就会被生擒,明军在甘肃的最高指挥官就会挂掉。

那么这些首领和将官肯定会先翻一翻眼皮,然后吩咐手下,赶紧把这个告密的拉出去砍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绝不是一句单纯的歇后语。

凌云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后路是安全的。三路搜捕部队在一个月后都回来了。看样子个个都斩获颇丰。大致的统计了一下,用这种零敲碎打的方式,竟然在一个月里,累计斩杀了大西军散兵游勇数千人。缴获无算。

但是凌云最近一切都太过于顺利了,难免就对于一些事放松了警惕。天水那边,竟然没有给公孙无忧留下部队,而自己这些部队,基本是都是在天水招募的。

大西军对于天水,有着很强的报复欲望,当他们知道,凌云的部队已经进驻了兰州的时候,就已经判定,天水那边,要么是军事布防特别虚弱,要么是根本没有布防。

张献忠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大西王,这个名号不是白来的,他逃出去以后,马上就竖起了大旗。把一些散兵又重新的聚拢在了一起。又收拢了大概五万余人马。略作休整之后,向着天水开拔。

天水城里的公孙无忧带着个布政使的官职,仍然兼任知府,并且把布政使衙门就建立在了原来天水知府衙门的基础之上。

他开始的时候也是很欣喜,没有想到其他的什么东西。因为毕竟最近的军事行动都进展的太过于顺利了,顺利到他不需要做什么事情,如果凌云有什么任务,他照办就可以了。

不过几天后,他这种热情劲消退后,开始冷静的思考问题了。在凌云离开之后,他实际上又称为了天水的最高长官。而之前之所以能够横着走路,就是因为天水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

但现在不同了,凌云带兵离开了,jinru了兰州城内。而自己除了几个打板子的衙役,在没有什么靠的住的军事武装了。

这时候,公孙无忧做出了一个相当明智的,几乎是拯救了他自己和城内百姓的举动。他以甘肃布政使的名义,招募了三千人的临时团练。

团练这个词汇在清末比较盛行,在明朝其实也存在,只是少有提及。这个团练的意思,就是不是国家编制的正规军,临时组织起来的临时武装,如果遇到战事就上阵御敌,如果没什么事临时也训练,但不耽误做自己正常的事情。

没个团练成员每月的饷银是银子二两,粮米三十斤。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待遇了。所以三千人的数量很快就招满了。

这三千人也在平时参加军事训练,很快,这些训练就要派上用场了。就在三月底,张献忠忽然发难。亲自统兵五万进驻天水城下,而天水城内根本就没有什么正规军,只有三千人的团练部队。

张献忠的部队此前虽然吃过明军的大亏,但毕竟都是野战经验丰富的老兵,接战仅仅一天,公孙无忧的部队就阵亡了三分之一以上。

眼看如果按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的话,估计再打三天就要城破了,公孙无忧在城里急的像是热锅蚂蚁一样。自己的身价性命都暂且抛开不论,以张献忠的性格,只要是进了城,肯定是会屠城的。城中的百姓基本上就算是没有什么活路了。

好在这时候,一位友军的加入给他们解了围。这位友军的名字在之前还顺带提过,只是没有出场太早。定西知府常信,这个名字很好记,也很讨喜,常信听起来和诚信差不多。

而且这位知府的确也是人如其名,算得上是个很诚信的人,他是个年轻人。崇祯三年的进士,三年的翰林院庶吉士,外放知府刚刚不到两年。

这个人虽然是进士出身的人,却并不甘心仅仅做一个处理日常繁琐事务的文官书生。把他放到甘肃,的确也是放对了地方。

他在定西知府的任上,就在训练新兵,这可不是临时的团练,而是正正经经的地方编制部队。已经练成了五千余人。这五千人都已经在兵部注册在案了,完全归属常信一个人的指挥。千户、百户、总旗的军职也一概由常信自己任命。

但这些并不是兵部厚道,而是因为他们还是一贯的原则,我承认这支部队是国家的正规军,但我还是没钱,没钱就没办法给你发放粮草军饷,如果你想要支撑这支部队,就得自己想办法。

常信是有办法的,他把这六千人招募来以后,除了日常训练外,平时也带出去打打实战。西北之地,从来都不缺打家劫舍的亡命之徒。从而也就给了这些部队一些用武之地。

常年实战训练出来的他们,都不是新兵能够比拟的了的。甚至,他们的战斗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杂牌居多的大西军部队。也就是因为人数规模太少,还并不起眼,因此并没有引发张献忠的注意力。

前一段时间凌云进驻甘肃,并且打了一系列的胜仗,被升为署理巡抚,后来又实任巡抚,常信也去道贺参见了,却并没有过多的亲密表示。作为一个进士出身的人,他对于凌云并不了解,以为这只是个能打能杀的大老粗。还有一点,凌云现在风头正盛,如果太亲密了会有攀附之嫌。

他是一个有些自命清高的人,所以也是略显不起眼的人。一贯低调的很,那段时间凌云很忙,也没能够顾得上一个定西知府。

其实,凌云jinru甘肃后,想过在天水和定西两府募兵的,谁知道在天水就招够了兵源。才没有去定西,也没有了和定西知府深入接触的契机。

可偏偏就是这个平时不怎么起眼的常信,在关键的时刻,拉了兄弟一把。他有六千部队,自然有流星探马。相距天水二百里,他时刻关注着天水的动向,所谓唇亡齿寒,不是一句空话。

知道天水陷入了张献忠的重围,已经快要撑不住了,但兰州方向现在还没有什么动静,很显然是凌云还没有觉察到天水被围困。而天水的情报也传不到兰州去。

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常信马上招来自己定西军的四个千户,给他们下达死命令,让他们带领定西军全部人马立刻驰援天水,必须在一天之内到达天水,然后投入战斗。

定西军的几个千户都有点面面相觑,他们虽然服从命令,却有些不解,定西和天水虽然距离很近,但两位知府之间也确实说不到有什么私交。而定西军是常知府自行招募的,从千户到小旗都是自己任命的,朝廷承认但不管。这可以说是常知府安身立命的家底。现在为什么这么豁得出去,一定要救援天水。

要知道,天水那里,有张献忠的五万士兵,而增援部队,满打满算只有六千人。这可是一个加强团打四个师的节奏。就算张献忠刚刚经历了惨败,可瘦死骆驼比马大,人数上人家就占有优势。

这些,其实常信都知道,但是常信有他自己的理由。军人就该上战场,当兵就要打硬仗。无论是天水还是定西,无论是甘肃境内还是外省,这都是大明的土地。这片土地上的百姓都是大明的良善子民。

为了他们不被流贼荼毒,这一切的牺牲都是值得的,就算明知道是个死,也要坦然迎上去,就算是死,也要咬掉他张献忠的一块肉。

定西军很快就出发了,四百里的路程,仅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前锋就抵达了天水的郊外。几个千户商量了一下,命令就地扎营,休息一个时辰,然后立刻对张献忠部队进行冲锋。

一个时辰之后,正在攻城的张献忠彻底被打蒙了,怎么在自己的背后和侧翼忽然冒出来这么多的部队,这些人都是从哪里冒出来。简直是太奇怪了。可是还没有等他反应过来。城头的公孙无忧一见有了援兵,也士气大振,立刻组织了一波反冲锋。

等张献忠从懵逼中回过神来的时候,他已经明白了,这是挑衅,彻彻底底的挑衅。面对挑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要把他们彻底的干掉。

大西军的士兵的确谈不到有什么太高的战力,但是仗着人多。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定西明军很快就显出了人数上面的劣势。落入了被动的状态。

不过好在定西的传令兵很称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消息传到了兰州。凌云当时就勃然大怒,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来头,张献忠,天水城下,就是你的葬身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