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明军在歼灭了三千名清军的先锋部队之后,干净利落的打扫了战场,除了带走军械,活着的马匹和马肉都带走。同时还要带走自己方面的尸体。
对于清军的这一次伏击,可以用大获全胜来形容并不过分,但是清军的弓马娴熟并不是虚名。他们就算是在被雷场给炸的五迷三道的时候,仍然爆发了生命最后时刻的强大战斗力。
而凌云这一次带出来的都是新兵,大部分都是仅仅经过了短促的训练,虽然也都是身强体壮的小伙子,但毕竟不是训练有素的老兵。这一点在真正的短兵相接的时候已经体现的相当明显了。
第一次用新招募来的士兵正面接敌,损失三百九十二人,对于凌云来说,这样的战损比已经超出了他能够接受的范围了。他并没有清军那样的家底,这样损耗下去,打不了多久的。
再说这些兵哪一个不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自己的眼前逝去,凌云见不得这个,慈不掌兵的个性在他身上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总希望自己的士兵少一些流血阵亡,可真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战场清扫之后,凌云知道此地不可久留。后面的清军部队很快就会冲上来,而明军已经没有第四个雷场可以作为屏障了。
马上后撤,到下一道防线,其实是一个峡谷,峡谷的上方埋伏的是弓箭队和一群力气大的士兵。
这样的地势,也算是进能攻退能守的,如果敌人钻进了这个峡谷,上方的弓箭队和投石部队就会当他们是活靶子,直接往下射箭扔石头,用不了多久就能把这段jinru峡谷的部队给玩残了。如果要是再损点,直接泼油点火,里面的敌军直接就会成为焦炭。
这块峡谷地带总共不到五百米,但是这段距离已经可以容纳几千人jinru了。如果真的有敌军钻进来,那就算是天堂有路尔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
雷场的巨大爆炸声,已经传到了后方,这三千前锋许久没有一个人回去报告战况,一个时辰以后,担任第二梯队的多铎已经得到了一个结论:这些镶蓝旗的士兵已经全军覆没了。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不可能一个时辰了还没有一个人回来!那现在怎么办。如果现在马上就进行追击的话,会不会遭遇下一个明军的雷场。这是不好说的事情,因为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触及到了明军的三个雷场了。
就算是多铎再勇猛,他也不是傻子,他还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那个觉悟。不想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虽然豪格点了他作为第二梯队,但是作为大清的豫亲王,他并不想成为任何人的挡箭牌。
想到这里多铎已经做出了决定,他命令镶蓝旗的一个佐领带五千人在前面现行,自己带着人马在后面压阵。
官大一级压死人,什么时候都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名佐领知道,前面就是刀山火海,只要十五爷发话了,该往前冲也得还往前冲。
他只能暗暗的祈祷着,希望前方不再是一个雷场。
并不是他的祈祷起了作用,而是明军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的地雷可以埋设了。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一处狭长的入口。两侧则是山峰,入口相当的狭长。
这名佐领显然是读过当时大清中高级军官的特定兵书《三国演义》的,这个场景是何其的熟悉,诸葛亮出山三把火,烧新野,烧博望坡,烧出了刘备的基业。就这个地方,要是进去了,让人在上面一扔火把,再扔点容易燃烧的东西,就彻底的歇菜了。
这名参领并没有觉悟成为今夜第二个有幸阵亡的高级指挥官,他连忙吩咐,后军止住。自己飞马回来,报告多铎::“十五爷,前面是一个峡谷,我们如果强行通过的话,很容易中了埋伏。后果不堪设想。请十五爷示下,应该怎么办。”
多铎问道:“周围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径可以通过?”
回答是没有。
略微思考了一下,多铎觉得,还是要追上去。就算是中了埋伏,折损的也是镶蓝旗的人,这几年镶蓝旗的扩充太快了,皇帝早就想找他们的麻烦了,这一次正好是借了这个机会消耗他们的实力。
所以他马上吩咐道:“你负责前方哨探,我不过多的干预。但是你要记住,如果畏缩不前的话,等肃郡王追问起来,恐怕是不好交代的。”
这句话看似没有什么态度,其实也是已经表明了态度了,告诉那名佐领,如果不进去峡谷追击的话,那就是怯战,很容易被扣上这样的帽子干掉。
与其因为怯战的原因被干掉,还不如就轰轰烈烈的赌上一把,万一能够活着走出这个山谷呢。
他命令自己所属的五千名官兵,全部快速通过峡谷,向前极速行军,追击明军。
很可惜,在凌云这个故事的蓝本里面,根本就没有给他们留下第二种的可能性。
五百米的狭长地带,又是骑兵,一个冲击就出去了。连几秒钟都用不了。凌云就是这么想的,他没有打算全部都在这里歼灭他们。而是放行了,大概五百多名骑兵。
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这是让着五百名骑兵出来这个峡谷,让后面的兵以为自己刚才的担心是多余,从而放松警惕全部jinru,等到差不多了以后再动手。
当峡谷里面已经有了两千多名骑兵的时候,凌云觉得是时候收网了。一声响箭作为行动信号,滚木雷石纷纷而下,瞬间堵住了出口。在上门的明军们开始了他们还轻松的表演。
居高临下对于几乎是封闭且窄小的空间里的人射击是不需要神箭手的。箭如雨下。顿时就听到了清军士兵们的哀嚎之声,不绝于耳。
看弓箭队这么起劲,其他的士兵们也比着来。扔石头一块接一块的,也同样是不需要瞄准,只要往里砸就可以了。
峡谷里面的部队有一小部分顺原路逃回去了,其实一大部分还在里面,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这时候明军祭出了杀手锏。往下一桶桶的泼油,然后十多支火把就这样扔了出去。
里面瞬间就成了一片火海,马被烧的四蹄腾空,很多骑兵没有被射死也没有被砸死,却被自己的战马给踩死了。
大火熊熊燃烧,骑兵们却束手无策,等到火势终于小一些的时候,明军早就已经撤退了。jinru峡谷内却没能够及时逃出来的一千五百名士兵,只活下来不到四分之一。
而这一仗,明军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损失。除了损失了点油料之外。清军损失千余人。最早通过峡谷的一批清军,也并不是幸存者,他们遭遇了前方新挖掘的陷马坑和绊马索。
这五百人,也很快就被干净利落的解决掉了,由于计划得当,在这个过程中,明军只有十余人轻伤,两人重伤,无人阵亡。明军的原则就是对于清兵不留下一个活口,这个原则被凌云的部队执行的相当到位。
哪怕是已经气绝的清军,都有后勤部队过来挨个的补一刀子。这一次,明军同样有所收获。五百匹战马,可惜的是,这些战马不知道受过什么训练,认生,不受别人的驾驭。凌云无奈之下,也只能按照前面的方式处理,杀马吃肉。
五百匹马的肉,可以让部队吃个两三天了。后勤部队有专门的火头营,在最短的时间内杀马取肉。这一次连马血都没有放过。血豆腐应该而已算是一个不错的伙食了。不能浪费了。
凌云带着他们部队退到了下一个小镇,安宁镇。并且在这里歇脚。在这里,他们迅速解除了当地蒙古部队的二百余人的武装,因为他们不愿意配合明军,但是他们目前还没有要和明军对抗的意思。权宜之计,凌云只好先下了他们的武器软禁起来。
等待战斗结束后再对他们做些补偿吧。安宁镇比起远方镇来有一个好处就算,这里规模相对大一些,甚至有自己的城楼。凌云带着自己的兵,就住在城头上。
并且安排了大家轮番的休息,经过连续的作战,很多士兵们的精力消耗的很严重,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疲惫了。凌云本人也是如此,但是他可以安排别人休息,自己却不能去休息。
下面不知道还有多少大仗恶仗等着去打,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够活着看到明天的太阳,但是只要有一息尚存,就应该坚持下去,因为他们是大明边军。无论放在那里,都是响当当的。
来到安宁镇的时候,其实他的兵源虽然没有损失多少,但军械已经损耗比较多了。但是清军却仅有不到五千人的伤亡。
单纯从战果上来看的话,对清军确实是做到了重创,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清军也没有真正的伤筋动骨。而自己的兵是没有补充的,武器也是损耗一些就少一些的。
这可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