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地小学担任老师的钱淑珍的儿子补充说:“在解放前和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蓝天省东南部农村,农民们普遍使用的都是本地土窑烧制出来的黑不黑黄不黄的陶瓷嚣皿,就像现在还可以看见的那些旧屋屋顶上所盖的瓦片一样,粗糙而厚重,于是农民家庭日常生活使用的碗、碟、盆、缸、瓮、罐,就被人们称作瓦碗、瓦碟、瓦盆、瓦缸、瓦瓮、瓦罐。估计其制作工艺可能还比不上当年司马光所砸之缸的制作工艺,听说宋朝的陶瓷制作工艺是非常先进的。而玻璃盎,则是泊来品,十分昂贵,既轻巧透明又容易破碎、而且破碎后永无复原的可能,是当时我们这里的人所见过的甚至是他们所知道的最为珍贵的日常用品,只有极少数人家才买得起和用得起,常常令其他人家无限羡慕。”
钱淑珍进一步解释说:“我嫁过来之后,曾经向几个老辈人问过,真正的‘玻璃盎’到底是什么东西。据他们讲,‘玻璃盎’其实就是现在价廉物美、用得非常普遍的玻璃杯。因为那时候的玻璃制品基本上都是进口产品,价钱昂贵,我们这里的人没有谁买得起其他的玻璃制品,只有少数人咬咬牙买了其中最为便宜又最为实用的玻璃杯。但因为担心会把它打碎,甚至都舍不得用。”
钱淑珍又说:“以前,按照我们这里的说法,如果一家一户只有一个儿子,风险太大,万一有个风吹草动,这个惟一的儿子就会像玻璃盎‘响雷’一样,‘乓’的一声,只会留下无法修补的碎片。”
钱淑珍的儿子说:“所以,在他们的眼中,轻巧透明的玻璃盎极其珍贵。也正因为玻璃盎的珍贵和易碎,人们才会把别人家的独生子戏称为‘玻璃盎’。”
赵诗华想:“人的生命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何止是独生子,每个人的生命,不也是一只容易破碎、而且破碎后永无复原可能的‘玻璃盎’吗?因此,一个人的生命,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应该小心呵护,倍加珍惜。我们不但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和健康。同时,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亲人,为了我们的朋友,为了我们只有一次的生命,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活着。”
根据钱淑珍母子两个的解释,赵诗华终于知道,原来当地没有招姑爷上门的习惯,如果一对夫妻没有儿子,不但没有法定的义务人养老送终,更主要的是没有人传承血脉。也许他们可以得到侄儿、侄新妇的照顾,但这种照顾是义务性质的。即使他们不照顾叔伯、婶娘,也没有人会批评他们。在乡亲们的心里,就算有侄儿、侄新妇的照顾,但总是不如有儿子、新妇照顾的方便可靠。
赵诗华心想:“幸亏淑珍表姐命好,头胎就生了个儿子,隔年又生了一个女儿,有儿有女,十足齐全。年纪只比我大一岁,现在连新妇都娶了,大约明年就可以抱孙子了。真是令人羡慕。”
三妹很腼腆,但口齿伶俐,十分聪明。钱淑珍介绍说,由于三妹的年纪太小,出去打工肯定没有人敢要,她的父母准备让她回家跟着耕几年田,等年纪大些再出去打工,就像她的两个姐姐大妹和二妹一样。
赵诗华觉得十分可惜。她请钱淑珍带她去见三妹的父亲,对他说,三妹很聪明,不能埋没了三妹的聪明才智,而且现在就不让三妹读书,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她表示她愿意资助三妹继续读书,三妹读到什么时候,高中也好,大学也好,她就资助到什么时候。她一再强调,自己不会说话不算数的,请他们放心。
三妹的父亲说,他们家要商量过后才能给她答复。
作者题外话:朋友们,新年好!
感谢你们的厚爱,感谢你们的支持和鼓励。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