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三妹的父亲和母亲来到钱丽容家,告诉赵诗华说,他们家同意让她资助三妹继续读书了。
当时三妹一个学期的学杂费是150多元,赵诗华当场就把200元钱交给三妹的父亲,并说明三妹读小学期间,她一个学期资助200元,以后三妹读初中、读高中和读大学的费用,不论需要多少,她都会继续支持的。
赵诗华说:“三妹读初中就要住校了,到时候需要多少钱,现在也说不好,到时候再定吧。你们放心,我绝对不会少了三妹的学杂费和基本生活费的。我相信你们,你们也可以相信我的。”
三妹的母亲感动得直擦眼泪,说三妹遇到菩萨了。
赵诗华离开时,三妹的母亲死活都要送她一只鸡项儿(刚成年还没有生过蛋的母鸡),说是家里实在拿不出比这只鸡项儿更好东西来送给赵姨娘,好在这只鸡项儿是自己家养的,是真正的土鸡,拿回去白斩了正合适,褒汤也很甘甜。
钱丽容的孩子叫赵诗华做“姨娘”,三妹与他们同辈,所以也跟着叫她做“姨娘”,三妹的母亲自然也跟着三妹叫她做“姨娘”了。
“多么纯朴的乡亲呀。”赵诗华很感动,也很为难:“三妹的父母应该早就计划过,要用卖掉这只鸡项儿得来的三四十元钱做什么的了。如果我收下,他们的计划就会落空。可是,如果我不收下,他们肯定会觉得过意不去而难过很久。我为什么要让他们难过呢?虽说是盛情难却,但如果我收下了,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的。可我也不能让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呀!”
她又想了一下,最后还是欢天喜地地收下了那只两三斤重的鸡项儿。
果然不出所料,三妹的母亲很高兴。她想:“总算对三妹的恩人有一点点回报了。幸亏在大城市里很难买得到这种土鸡,要不然我们就不知道要送些什么给赵姨娘了。在他们大城市里,什么东西都不缺。” 三妹的母亲又天恩万谢了赵诗华一番后才离开。
赵诗华一再表示,自己这么做都是应该的,千万不要说什么感谢不感谢的话。
她看得出,三妹的母亲是真心实意地想让三妹继续读书,而她的父亲则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不定还觉得三妹最好不要读书了,早日回家帮忙耕田更好。
离开之前,赵诗华给了钱丽容100元钱,让她无论如何要帮她送给三妹的母亲,说是给三妹买衣服买书包的也好,说是给三妹的母亲使用的也好,而且一定不要让三妹的父亲知道。
回到白云市之后,赵诗华与南山约定,等到三妹读高中、读大学时,如果自己没有能力支付她的学杂费和基本生活费,或者自己去世了,就由南山继续资助。南山高兴地同意了。
第二天,赵诗华到银行用自己的名字开了一本存折,存入200元,作为三妹下个学期的学杂费,并把存折寄给钱丽容的儿子,请钱丽容转给三妹的父亲,同时让南山记好账号,以备不时之需。
不久,三妹在钱淑珍儿子的帮助下写信告诉赵诗华,说存折已经收到了,他们全家上上下下都十分感谢赵诗华的慷慨帮助。由于良田圩里没有这家银行的营业部,她的父母又不懂得怎样去银行取钱,他们已经跟学校的老师说好了,从下学期开始就由老师帮忙去古城街的银行取钱。她同时告诉赵诗华,说钱丽容伯娘已转给她的母亲100元钱,她的母亲说要小心地藏起来,只有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拿出来使用。
以后,三妹一个学期总会写来两三封信,每封信都说她的父母衷心感谢赵姨娘,并报告学习情况,信都写得很好,说明三妹学习很努力。后来,三妹学会了自己到银行去取钱,就不用麻烦学校的老师了。
每次收到信,赵诗华都十分高兴,认认真真地回信,鼓励三妹好好读书,教育她好好做人。
时间一长,赵诗华在心里就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了,每次跟南山说到三妹时,就变成“你妹妹”了。而南山呢,由于舅舅家和阿姨家生的都是男孩,表弟倒是有两个,他一直希望有个妹妹。
赵诗华多次邀请三妹到白云市来玩,但三妹的父母好像不放心,总是推托说家里忙走不开,不让她来。
作者题外话:朋友们,如果喜欢,请收藏、投票、提出宝贵意见。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