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章 捐资助学(4)
作者:姗姗来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095

今年春节前,三妹又写来了一封信,说她的父母觉得,既然她已经读完了小学,又读了三个学期的初中,识得那么多字,既能写又会算,连外国人讲话用的英语都学过了,到了社会上就不会轻易被人骗了。这些就已经足够了,而且她已经十五岁了,所以她的父母决定不让她再去学校读书了。她在信中说,她的父母感谢赵姨娘多年来的无私帮助,请赵姨娘不要再寄钱来了。她把存折放在信封里一并寄回,请赵诗华查收。

赵诗华看着语文作业本用纸上的斑斑泪痕,心里是有说不出的难过。她立即给三妹的父亲写了一封信,表示不同意三妹缀学,并提出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她在信中说,如果让三妹继续读书,她可以再资助她的两个哥哥阿弟和二弟读书。因为她知道,三妹的父母特别是父亲重男轻女。

不久,三妹又写来了一封信,说是父母已经找过好几个仙公儿、仙婆儿问过,所有的仙公儿、仙婆儿都说她的生辰八字一般,以后不会有什么大的出迹,命里注定是农民,绝对没有读大学的机会。因此,她的父母觉得,她多读几年书或者少读几年书最终都没有什么区别,反正她迟早都要回家耕田或者出去打工,然后嫁人,还不如早些回家帮忙的好,免得惰坏了手脚。她还告诉赵姨娘,根据仙公儿、仙婆儿的说法,她的两个哥哥的生辰八字也很一般,尽管初中还没有毕业,父母也不让他们读书了,请赵姨娘不必再费心了。她说,按照父母的美好设想,随着劳动力的增多,家里的生活将会有很大的改善。三妹说,她会努力的,她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的,请赵姨娘不要担心。如果有什么需要,她会跟赵姨娘说的。

赵诗华看完三妹的信,心里很难过,不知道说什么好。后来,她在电话中对南山感叹地,说三妹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只是可惜她太懂事了,盲目听从父母的安排。

与此同时,钱丽容的儿子又代三妹的父母写来一封信,说三妹的父母觉得,他们与赵诗华之间非亲非故的,三妹用赵诗华的钱读书总是不应该,他们心里总是不得安宁。在三妹的父母特意托他写来的这封信里,三妹的父母除了一再表示感谢之外,还是坚持他们的意见,三妹不再去学校读书了,请赵姨娘不要再提三妹读书的事情,等到将来家里挣到了钱,会设法归还赵姨娘支持三妹读书用去的钱的,而且永远不会忘记赵姨娘的大恩大德。

赵诗华知道,农村家庭里的几个孩子不读书,不仅能省下学杂费和时间,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儿女尽快出去挣钱回家建新屋的美好前景。

三妹就这样不再读书,赵诗华觉得非常遗憾,但自己既不是三妹的监护人,又不是当地教育局的领导,虽然很痛心,也能理解她的父母。她回信表示,自己是真心支持三妹读书的,千万不要再提还钱的事,如果将来有什么需要,比如三妹想继续读书,读初中也好,读技校也好,一定要通知她,她非常乐意继续资助她。最后,她叹了一口气,写道:“真诚地祝愿你们平安、健康、快乐!”

除此之外,她能再说什么?再做什么?向当地教育局举报吗?人家未必就不知道这种情况。结果,她只好自我安慰:“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着,也不能影响三妹一家脱贫致富吧。”

赵诗华资助白云市古城县良田乡一个农村女童上学的事情,她没有向白云市中山小学或者住所地所在的白云市城中区*路东社区登记过。

根据白云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规定,凡是参加爱心结对助学帮助白云市贫困儿童上学的单位和个人,不论资助的金额是多少,均可列入白云市“爱心结对助学工程”目录,定期在白云早报、白云晚报、白云电视台和白云网上公布,并由白云市档案馆永久保存。白云市的这份“爱心结对助学工程”目录,大约相当于解放前的功德簿。

赵诗华一向淡薄名利。她认为自己资助三妹读书,最初只因于心不忍,后来只求心安理得,谈不上功德不功德的,没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加不想列入“爱心结对助学工程”目录。再说,共同分享社会成果和财富,本来就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三妹又不是最后一个需要资助的孩子,不知道还有多少像三妹这样需要资助的孩子。想到这些就叫人难过,我们有什么功德可言?

因此,这件事从来没有列入白云市“爱心结对助学工程”的范围。

作者题外话:朋友们,如果喜欢,请收藏、投票、提出宝贵意见。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