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秘密回国
作者:丹东大米汤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479

然而,回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尚未在全世界得到认可,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尚未有强有力的阵地。尤其是中国政处在一种战火纷纭的年月,各式各样的军阀混战,百姓生活艰难,在此情形下如果回国别说生活不能保证,甚至生命也不能保证。因此,列宁再三劝告张含光不要回国,等到条件好了再回国,可是张含光回国心切,那里的土地等待她,那里的亲人等待她,再苦难再砍坷她也要回国。张含光的精神感动了列宁,感动了中国团的战友们,也感动了苏维埃政权。为了让张含光和她的子女能够顺利回国,列宁作了周密布置,一面与中国领事馆联系,一面安排具体措施,但因为白匪军活动十分嚣张,他们也组织了一股股游击队与苏维埃政权对抗,所以张含光回国的事不得不再三延迟日期。1920年秋天,在中国上海《申报》上首先报道了苏联政府9月27日发表的第二次对华宣言,重申废除沙皇时代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放弃在中国的所有特权。这一消息使中国人深受鼓舞,也更坚定了张含光回国的决心,可是苏维埃政权与白匪军的战斗仍在继续,她若想顺利回国也是不可能的。她痛心疾首,在苦闷中迎接胜利,她仍旧相信列宁一定会胜利,苏维埃政权一定会胜利。直到1921革命战争在全俄范围内取得了胜利,退却的苏联红军开始了大反攻,东线战场上的白匪军基本被肃清,横跨西伯利亚的铁路全线通车以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渐恢复和渐提高之际。恰巧这时苏维埃政府发给张含光一套完整的证件和一份畅通无阻的专批文件,挂专车和卫兵护送她们母子一行秘密回到中国。这是1921年春天的事,张含光接到一份通行无阻的专批文件,在七八十名红军的护送下,他们乘专车到了中苏边境,作为华侨回到了家乡铁岭。同年,任栋梁插班进入了银岗书院高小二年级读书,并在这里长大,成为国家有用栋梁,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在当时,张含光带着孩子回国是秘密进行的,这是列宁一手策划的秘密行动,除了张含光和她的孩子外任何人不知她们是什么人,甚至护送她们的苏联红军也不知执行的是什么样的护送任务,他们只知道这是列宁交给他们的神圣任务,不论发生什么样的战斗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卫车上人的安全,这是对列宁负责任。尽管如此,在她们回国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甚至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后才到达目的地。在当时,那些中国团的战士们听说团长的夫人和孩子要回国,他们抽出时间亲自护送,尤其是在一些小站他们增多了岗位,严防白匪军进行突然袭击。可是,由于东部战事尚未完全停息,时常遭受一些小股白匪军的袭击,时时威胁着她们母子的安全。原来这些白匪军他们误以为这是补充给养的列车,所以所到之处总有少量白匪军打车的主意,不断袭击。起初,白匪军派少部分人来打前站,他们以为夺取车上物资就行了,可是不等他们上车就被守卫的战士们打了下去。令他们不解的是这列车为什么有如此众多的武装卫兵押送,为什么武器那么好,一定是这趟车上有重要物资,于是他们一路追赶,不断派兵堵截,战斗时断时续。后来他们终于得知这趟列车乘坐的是原中国团团长的妻子和儿女,于是这些白匪军加紧进攻,企图半路拦截。结果是列车不得不走走停停,不时地还要与溃逃的白匪军进行战斗,幸而护卫的士兵多是中国团的红军战士,还有沿途设防的岗哨,那些白匪军占不到便宜只好逃走了事。但护卫她们的战士并没有失去警惕,每前进一步他们都小心翼翼,有时为了安全不得不临时停车。白天什么都看得清,知道白匪军从什么地方扑上来,还击就比较容易。夜里就困难多了,别说不知道白匪军从哪里来,就是知道了也看不清他们的身影。张含光和她的孩子只能在车上吃,在车上拉,在车上睡,有时不能吃不能喝,还要忍受风雨的骚扰。那些天,张含光成天提心吊胆,盼望着自己和孩子能够安全回到中国。可是白匪军穷追不舍,他们认定这次列车里有他们需要的重要物资,必须想方设法搞到手。有一伙骑兵,他们从一个小站一直跟随着,希望列车在中途能够停下加水,然后他们发动突然袭击。可是每当列车停下时都有许多卫兵在警戒,他们就是靠不了边,气得他们朝天放枪。还有一股白匪军,他们事先得到情报埋伏在小站野外,企图在列车到站一瞬间进行攻击,结果车上人早有防范,不等他们攻击列车呼啸而过。就这样,列车打打停停,中俄两国士兵为了保护中国团团长的夫人和孩子顺利回国,夜以继日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直到一个月后才抵达中俄边境满州里车站。

这时正值1921年初冬季节,到处飘荡着凄凉的雪花,张含光举目远望,满眼苍茫,她的心情十分凄凉。七年前,正当而立之年的她因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革命事业她投奔丈夫到了俄国,作为女人来说她是吃尽天下所有辛苦,历尽人生所有坎坷,她将自己满热血都投入到革命战争中,结果到头来她还是没有把所有人都带回祖国。当初她投奔丈夫,投奔苏维埃政权,希望中国团打完仗后回到中国继续打仗,为穷苦人打出一个天下。而今生还的只有自己和孩子,那些华工多数牺牲在苏维埃政权的保卫战中,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一切都不得而知。现在,当张含光带着孩子来到国境线上时,37岁的她站在那里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旧中国到了,她的家也到了,马上就要与亲人见面了,可是她的心情是悲是喜翻江倒海惊天动地。眼下她的处境十分艰难,背后是丈夫和无数中国兄弟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土地,面前却是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伐统治的残破祖国,也可能是她踏上这块朝思暮想寻求归宿的土地就有被捕甚至杀头的危险,所以她站在国境线上感到进退两难,前途渺茫。此时此刻,她有些不想回国了,留在俄国多好,免除打仗之苦。可是中国毕竟是自己的国家,苦难再多她也要回去,亲人们在等待她们的到来,她马上就要与亲人见面了。此时此刻,张含光紧了紧衣服,将头高高昂起。她想起中国一句老话: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这是代表她性格的话,中国不管是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她们也要闯一闯,她豁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