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花样的年华
作者:兆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570

1955年夏天刚过,国营ΧΧ厂技术科来了一位新同志,大家上班后刚坐下来开始工作,这时科长领着一位少女来到办公室,科长介绍说: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新来的程蕙兰同志,是应届中专毕业生,分配来我厂技术科绘图室工作。小程的到来给我们科增添了新的力量,我们科里女同志很少,小程的到来一定会给我们科带来新的活力和气氛。希望大家对新来的同志多给与支持和帮助,大家鼓掌欢迎!”

大家立刻给与热烈的掌声,人们都是好奇的看着这位漂亮姑娘,她就像一个中学生的模样和打扮,显得稚嫩而清纯。科里有几位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大学生都是男生,他们的目光显得格外专注。

程蕙兰十七岁就过早地告别了学生生活,开始工作了,是作一名绘图员。程蕙兰第二年工作转正,工资每月三十七元五角,属于干部编制。那时在长春市住宿学生每月的伙食费只有七至十元钱,程蕙兰的工资可以养活一个普通的小家庭了。

十七八岁的姑娘真是花样的年华,程蕙兰虽然参加工作了,可她依然保持着学生时的模样和心态,她干净得体的衣着很朴素,可是照样衬托着那青春少女的靓丽。姑娘很漂亮,她苗条的身材,明亮又显得很柔和的大眼睛,时而还透出一丝忧郁的目光;洁白整齐的牙齿,红润的嘴唇,白?又透着红晕的面孔很秀气;姑娘是外向性格,爱说笑很随和,人缘儿很好。这女孩儿从小就习惯于观察别人的脸色,懂得顺着别人的意图办事,这更给人一种亲切感和怜爱感。程蕙兰是个日本女孩儿,她七岁以前的童年是在日本家庭里长大的,如果将她和东北姑娘相比较,东北姑娘显得纯朴又略显粗犷,而程蕙兰的长相和气质就显得细腻而娇嫩一些了。程蕙兰做事情很坚韧,她对周围很敏锐,可是对人又很友善。漂亮又聪慧的姑娘就是有缺点也会被人淡化了。这时期人们还不知道她是日本女孩儿。

工作的头一两年,程蕙兰过得快快乐乐,她觉得一切都很顺利、都很满意。每月开工资的日子大家都是高高兴兴,程蕙兰要将大部分的钱交给妈妈,还剩下的一部分钱,就可以高高兴兴地领着妹妹去商店购物。那时的商品价格很低廉,身揣五元钱就觉得满身是钱了,衣服和鞋子都是妈妈给缝制,不用花钱买,姐姐可以给妹妹买一个新书包,新文具盒,妹妹都会高兴的欢天喜地,那时的孩子如果穿上新袜子,那简直就是奢侈品了。

程蕙兰发现父母和邻里们对自己都是另眼看待了,就是福哥对她也很客气了,如果敢对她放肆,蕙兰就会义正词严的反击他,并且以爸妈做后盾,程福对蕙兰也变得礼貌得体的样子了。蕙兰工作单位的同志们就像对待一位妹妹似的,热情关怀她、耐心帮助她,甚至是有些宠着她。程蕙兰的日子过得很惬意,连睡梦中她都是带着微笑。姑娘自己都不记得自己是日本女孩了。

在五一劳动节或者十一国庆节的文艺晚会上,程蕙兰显得更为活跃,她和其他男女青年们都要上台表演节目,程蕙兰上台表演了新疆集体舞。姑娘们穿着半截宽袖的绣花纱衬衫,将圆润白皙的手臂露在外面;上身外套华丽的紧身小马甲,显示着姑娘们柔和的曲线身形;姑娘们穿着新疆少数民族的皮靴和长裙,头上还带着花边小帽。新疆舞跳起来既优美又热烈,随着阿拉伯民族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姑娘们轻盈地转动着婀娜多姿的身形,这时姑娘的发辫飘动起来,还有那哈萨克族女式鲜艳长裙就像喇叭花似的也飘动起来。身穿哈萨克民族服装的男青年们,拿着手鼓和冬不拉,他们时而矮下身来,时而又高高的举起手鼓,围着姑娘们的花边儿裙子跳着雄劲而诙谐的舞步,他们用挑逗的眼神,张扬的舞姿,一面跳着时而又是有节奏地大声喊叫,场面非常热烈,这时观众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伴着激扬悦耳的阿拉伯韵律的民族音乐,姑娘们唱起了新疆民歌:

哪里来的骆驼客呀?

沙里红巴唉咳呦!

姑娘们的歌声清脆而稚嫩,随着音乐的节拍,姑娘们的手臂轻盈地向前伸出,作着邀请的姿态,又将手臂向两侧抬起,接着小臂和双手平放在下颚下面左右摆动着,肩膀也向左右晃动着,时而又将手臂舒展开,摆出各种优美靓丽的造型。姑娘们鲜艳华丽的衣着、婀娜多姿的身形、优美轻盈而又协调一致的舞姿,充分展示着姑娘们的青春活力和美好形象,将人们带进对美的愉悦和欢声笑语之中。

接着是男青年的雄浑有力合唱:

马萨来的骆驼客呀!

沙里红巴哎咳呦!

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和鼓声,青年男女们的皮靴用力地踏在舞台上,发出一阵阵的声响令人兴奋,观众们又是热烈地鼓掌,┅┅。

程蕙兰在读中专时就表演过这支舞蹈,这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节目,程蕙兰的舞姿很优美,经过化妆的程蕙兰更加显示出一位靓丽美人儿的风采,在那些姑娘们中间显得很突出,这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已经成了人们公认的××厂一枝花。

那个年代的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活泼健康,人们喜欢流行歌曲和电影歌曲,还有苏联、印尼、印度、古巴等外国歌曲。中学里的学生们都要学习俄罗斯民族舞蹈,各个有条件的单位在节假日都要举行交谊舞会。在节假日的各种文艺汇演上非常流行各少数民族的舞蹈,新疆舞衣着艳丽、音乐和歌曲优美动听、场面宏大热烈而赏心悦目,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所以新疆舞最受欢迎。还有蒙族、藏族、朝鲜族、西南各少数民族舞等等也都很受欢迎。各少数民族的舞蹈都是热情奔放、节奏感强烈、浪漫而夸张、活泼的表现着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使人们感受到对美和艺术的享受。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热情奔放的传统舞蹈,其实舞蹈并不只是艺术家的表演,歌唱和舞蹈是人类一种本能的爱好和需要;歌舞可以愉悦人们的身心,唤起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激发人们的勇气和斗志;歌舞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形式,表达人们的友谊和爱情;歌舞也是人们对情感、信仰、观念等各方面的抒发形式和表达方式;歌舞是人们最好的娱乐和休息方式,人人都需要它。

世界各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可是唯有汉民族是例外,相比之下汉民族的传统舞蹈很缺乏粗犷和奔放,更缺乏浪漫和激情,汉民族的舞蹈显得单调而循规蹈矩。对汉民族舞蹈来说,主要的传统舞蹈就是耍狮子、耍龙和腰鼓,其实那主要是道具的表演,很少有人体形态的舞姿表演,更少有男女对舞的浪漫表演。对于女人的形体舞蹈表演,那只能是王宫贵族和高官富贾们才有权欣赏,老百姓看这样的舞蹈就是‘有伤风化’,就要取缔和限制。汉民族自古以来的封建礼教养成,使得汉族普通老百姓不能去参加舞蹈,他们在逢年过节能够欣赏到表演家们的舞蹈那就是很难得地艺术享受了,汉族舞蹈只是表演艺术家的活动,很少有普通人都可以参加的汉民族舞蹈。

当年在政府管理较为薄弱的关外东北地区,还流行着普通人都可以参加的东北大秧歌,当人们听到了欢快的锣鼓和悠扬的唢呐声时,粗犷的东北人都是十分兴奋地拥到屋外大街上或者是场院里,人们可以随着唢呐和锣鼓的强烈节拍任意的扭动着自己的肢体,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可以化妆扮演任何历史和戏剧故事中的人物,在东北大秧歌的队伍里,各种人物的善、恶、美、丑的表演一锅烩,┅┅。这些表演或许缺少文化层次的深度,却是充满着幽默和诙谐而贴切生活,能充分地为普通百姓所理解,都能引得普通观众的欢声笑语。东北大秧歌主要是男女对舞,舞姿可以浪漫、夸张、诙谐,但也不失优美。经常女舞者是男人反串的,这样男‘女’之间的**就进行得更为夸张而引人发笑。那时的东北大秧歌,对东北人来说,那真是令人陶醉、忘我欢乐的真情表现,应该说也是健康的艺术享受,是最受欢迎的娱乐集会和休息活动。可是随着东北政府管理化的加强,东北大秧歌也是被严格确定了步伐和套路,将充满自由豪放、动感强烈、浪漫随意的东北大秧歌蜕变为一种步伐单调、动作单一、乏味枯燥的集体操式的舞蹈表演。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可是汉民族就只有很少的民族特色乐器,老百姓常有的胡琴、唢呐、横笛和琵琶等乐器都是由外族引入的。胡人妇女可以袒胸、裸臂、露脐、边歌边舞地反弹琵琶,可是琵琶到了汉族妇女手里就只能是‘犹抱琵琶半掩面’的正坐姿势,从汉朝开始至今都是那个姿态而经久不变。可是琵琶在西方已经演变出许多类型的弹拨乐器,譬如曼德林、冬不拉,还有各种吉它等等,西方的乐器是那样的丰富多采。

古琴大概是汉族少有的典型传统乐器了,可是弹奏古琴时要求沐浴焚香、正襟危坐、凝思正视,所弹奏的乐曲也只能是老祖宗留下的那几支曲子。任何事物这样的保守和止步不前就都会变得落后和腐朽了!有人将中国古琴称为国粹,实际上中国古琴分明是汉族人在乐器上封闭、保守、落后的象征。

应该清算中国的传统封建礼教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教的精神枷锁和政府的严格管理相结合,严密束缚着汉族人的精神和手脚,严重限制了汉族人的发挥能力和创作意识。政府官员们总是以孔孟之道的学者自居,认为老百姓都是愚昧无知,要求人们‘非礼勿看、非礼勿听、非礼勿行’,总是以种种借口来限制社会上的媒体和娱乐的自由。这些儒家的官员们假仁、假义、假正经,他们可以花天酒地、生活糜烂,可是不许老百姓有民主、平等和自由。他们不能抵抗外族侵入,不能遏止官僚**和治理社会治安,他们只会严格管理老百姓。

就歌舞这个侧面来看,汉民族长期地被封建礼教束缚压抑得真是很惨痛!受到长期压抑的汉族人,甚至已经影响了身心的正常发育,汉族人的个头矮小和瘦弱,精神面貌也是越来越扭曲和猥琐。汉民族需要从封建儒教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要打破和挣脱那些管理和束缚,要变得能歌善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