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管宣威侯后来如何处罚柳氏,叶辰月终于走马上任。
景国公贩盐案已经落定,与吐蕃之事又被提上了议程。朝中现在分为两派,一派主战,一派主和。
“陛下,我大夏做为宗主国,岂能对一臣属国示弱。”
“陛下,而今国库空虚,回鹘又虎视眈眈,此时出兵极易造成国内动荡,万不可意气用事。”
“守土拓疆,怎么会是意气用事!照你这说法,我们难道要对小小吐蕃俯首称臣?”
明宗皇帝看着朝中吵成一片,冷哼一声。先前还在侃侃而谈的各派大臣听了这不响的一声冷哼,纷纷闭了嘴。
“太子,你说说,这事该怎么办?”
夏云起此前并未参与讨论,此时听到皇帝点名,出列道:“父皇,儿臣以为,我们应当先战再和。与吐蕃之战无可避免,吐蕃一直骚扰甘南边境,如今更是屯军二十万在嘉峪关外六十里,若是他们借口出兵,二十万大军不日就能抵达嘉峪关。如此挑衅,我们若是不出兵镇压,难免让其他国家也生出虎狼之心。”
明宗皇帝道:“这么说太子认为该战?”
夏云起躬身道:“战,且必须战,此战宜早不宜晚,甘南边防薄弱,一旦将战争拖成持久战,不但损耗巨大,还会造成国内兵力匮乏。”
户部尚书道:“去年西北干旱,前年南方蝗灾,国库空虚,如何支撑这场战争?”
“这便是孤说此战宜早不宜晚的原因之一,我而且孤刚刚还说了,先战再和。”
明宗皇帝道:“对对,太子是说了,你说说,如何先战再和?”
“父皇,吐蕃是游牧民族,由众多部落组成,不像我们大夏皇权统一。他们部落之间也有纷争,赞普虽然能最大程度整合起一支军队,但是食物供给是他们最大的问题。所以这场战役最多拖到秋天便会进入胶着期。我们必须快速取胜,才能在和谈时掌握主动权。”
“嗯,太子此言有理,我们和吐蕃都经不起久耗,他们必然会在入冬前结束进攻,占得上风的一方便是占尽优势。”
朝臣纷纷赞同,一时话题又转到派谁出战上。
“陛下。”久未开口的杜太师出列,“此战关乎国运,吐蕃以大将昆布普为帅,陛下虽不能御驾亲征,但可派遣一位皇子压阵,甘南宣慰使为副将。”
至此,与吐蕃的战役终于拉开了序幕,明宗皇帝如杜太师所料,将十五万蜀军调往甘南,整合甘南原十万戍边军,新编成一支二十五万人的征西军,由二皇子任主帅,甘南宣慰使余敬之为副帅,以宣慰司都元帅府为临时指挥营。
夏日的午后多雷雨,可这沉闷湿漉的天气也挡不住杜皇后雀跃的心情。
立政殿里,皇后听着杜太师的转述,终于放松了眉头,连日来总算是有一个好消息了。
“父亲料事如神,陛下果然调蜀军前往甘南,如此一来,这二十五万征西军便尽在我们掌控之中了。”
杜太师毕竟纵横官场三十余年,内心虽然欣喜,但到底能沉住气,并不似皇后那样喜怒皆行于色。
“现在还不到放心的时候,我们能否成事,关键还在于二皇子能否拖住吐蕃军。太子有一句话说得没错,吐蕃乃游牧民族,入冬之后粮食匮乏,无法再作战。只要二皇子能守住嘉峪关,将战事拖到入冬,我们便能协议休战,至少到明年春天,陛下都动不得征西军。”
皇后与杜太师打得好算盘,夏云起却陷入了深思。
“殿下,殿下?”叶辰月连喊了几遍,见夏云起依旧没回应,伸手在他眼前晃了晃。
“嗯,怎么了?”夏云起回过神来,手中白玉做的棋子都带了温度,也不知道自己握了多久。
“轮到殿下了。”叶辰月指指自己刚刚落子的地方,见夏云起兴致不高,便问道,“殿下有心事,不如我们留着棋局改日再下,心无旁骛,方能有始有终。”
“心无旁骛?”夏云起自嘲着笑道,“那恐怕这一局残棋,先生要等很久了。”
“殿下可是在担心甘南之战?”早朝皇帝下旨任命征西军的主副帅时,夏云起便未曾出声,下朝后更是一言不发,摆好棋盘便遣走了下人,连容旭也不能近身。
“只怕二十五万征西军危矣,甘南危矣。”此时夏云起站于檐下,负手而立,雨点落在他的鬓上、脸上,他却恍然未觉。
“殿下……”
“父皇整组征西军,调了十五万蜀军,必然造成巴蜀兵力空虚,若是征西军能在短时间内战胜吐蕃进入和谈,便能抽回兵力。若是不能,吐蕃东南部落便可联合南诏兵临剑南关……”夏云起未曾转身,这声声低喃似是自言自语,又似是说于人听。
“殿下,事情未必不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余大人驻守甘南多年,最是了解吐蕃,此番有他为副帅……”
“没用的。”夏云起摇摇头,“杜太师好不容易取得兵权,他定然会将战事拖住。若是剑南关受困,他同样可以再调遣湘军、桂军,借机掌控更多兵力。”
“陛下为何要选二皇子呢?”叶辰月不明白,既然派出皇子是为了对抗吐蕃赞普,为何不派遣太子前去。
“因为那可笑的制衡。”夏云起的声音透着深深的疲惫,似是对着庙堂已经失望太多次了。
明宗皇帝是个多疑的人,最是擅长那套制衡之术。他虽然爱重先皇后,立先皇后嫡子夏云起为太子,但皇后一死,他怕外家利用夏云起控制朝政,逐渐将先皇后母族调离京城,又提拔了杜氏一族来抗衡东宫,以免东宫势大,影响他的皇权。
夏云起心下凄凉,他多年来韬光养晦一是为了让杜太师与皇后放松警惕,二便是为了避免皇帝猜忌。
“蜀地?”叶辰月仿佛想到了什么,眼前一亮,道:“殿下不必担心,若真到那一步,我有办法解剑南道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