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欲分一杯羹
作者:偷懒的码农      更新:2020-03-24 02:56      字数:2151

“世人都说我蔡邕是反贼,你诸葛家世代清白,跟着我做事,就不怕受人非议吗?”

“忠心二字在心不在名。”

“为什么要来淌这浑水?”

“欲分一杯羹。”

蔡邕盯着他幽幽的眼神,分一杯羹?说的轻巧,可我已经踏入了最深的地狱难以抽身,怎么又可以拉上这样一个才艳绝人的天才?蔡邕点了点头,缓缓说道:“但我不答应你的计划,你有更重要的任务。”

“乐意效劳。”诸葛亮衣带飘飘新云流水般走了出去,他知道,这该是他上场的时候了。有场精心策划的戏要开始了。

秋日里的风越刮越猛,卷起漫天落叶,天有些微微凉意。姬如幻给孟优添上了几件新衣,宝蓝色的新衣显得更称孟优白瓷般的皮肤,让姬如幻欢心不已。一边与孟优日日出去游玩,誓曰逛遍长安花的姬如幻,一边也小心翼翼地探听着王允带来的消息。

不诚实,这是姬如幻最后得到的结果。王司徒的府也就这么大,能瞒的了姬如幻的耳目?而且他如此招摇地让他们在自己府上出入,以为董卓不会关心吗。

“大概在这秋日唯一能见的就只有菊花与长安西街处的野花了吧。”姬如幻拉着孟优回到府上,取下信鸽脚边捆着的小竹筒,粗略地看了几眼,都是少凤阳的一些废话。将素绢收入袖中,拍拍孟优的脑袋,说,”看来我们要在长安过冬了。”

孟优一脸不开心的样子,“孟优不想在长安过冬吗?”姬如幻把床下的长绢拿了出来,里面密密麻麻地画着长安的地形与分布,还有些角落尚未完工。

姬如幻用头抵着孟优的脑袋,蹭蹭他说道,“那你是想和赵姐姐一起吗?”。孟优摇了摇头,“我们把他们一起接过来好不好?还有少凤阳,子龙他们。”孟优摇了摇头,一百个不情愿。

“乖,去给姐姐研墨,巷战是再所难免的了,这张图还是要早些托人带回去的好。也得叫赵云对那些人加紧训练了。”姬如幻提起笔来,开始给少凤阳回信。

……分割线……

夜里,蔡邕一听说孙侍郎要见他,放下了手中的在修的《汉书》,急急忙忙从府上出发,拐到孙府后门去见他。是孙侍郎亲自开的门,俩人相互对视一眼,一言不发一前一后穿过院落进入书房。

长吁一口气,“这次来可有人注意?”

蔡邕理了理自己的头发,将黑色披风脱下,道:“我办事,你可就放心吧。再说你可要注意与王司徒说说,董卓的人也不是瞎子,他以会宴为由,还是有些张扬了。”

孙侍郎叹了口气,“我也知道的,但是他毕竟年纪大了,行事上有些不是很同我们一样也是……”

孙侍郎还未说完,蔡邕一把拽住他的领子,贴近他的脸低沉地吼道:“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他一个人死了不要紧,可别连累了我们!”

孙侍郎一个踉跄,有些狼狈,低声咒骂,“你个疯子!”

“我蔡邕这么多年来就是为了今日,若事不成,如何对得起泉下有知的二十四先帝?”

孙侍郎缓了缓身子,“知道你这些年受苦了,我也和王司徒提醒过了。”

“光提醒是没有用的,我走到这一步来,绝对不能有任何的差错!你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随时牺牲的准备,随时一个人战斗的准备!就算王允败露,你也要有脱身的准备。上次之后,我们便输不起了。”

孙侍郎看着蔡邕几近癫狂的神色,这些年来的流言蜚语他不是没听过,当初他也很是疑惑,原本一高雅之士不接受朝廷的征召却成了董卓的走狗。

直到那日蔡邕主动找到他,告诉他他还是忠心于汉室的。他说,不接受朝廷的征召是因为朝堂上没有一个真正懂得他书法与诗词的人,他不想与俗人同流合污;接受董卓的征召是因为汉室需要他,他甘愿陷于泥泞中去,甘愿世人唾弃。

“你本一个清雅书生,非被搅入这趟浑水中来。可惜你的一世美誉。有的时候想想真是不公平,在你身后戳你脊梁骨的人那么多,可他们又为汉室做了些什么,若知道了你的所做所为,他们别羞到地缝里去了。你放心,日后功成,我必当为你平反!”

“少耍贫嘴,把那东西拿出来。”蔡邕瞪了一眼孙侍郎,这个人总是能在像他这样带着老风骨的人面前插科打诨,也算是一种奇类。

蔡邕盯着孙侍郎手中的长素绢,他知道这里面是所有的参与这件事情的人的签名,签上自己的名字,也就代表了拿上三族人的性命做抵押,去换取大汉复兴的机会。

蔡邕拿起毛笔,装做漫不经心的样子随意地飘了几眼,看见了几个连自己也不知道的名字。签上字,孙侍郎立即收了起来。

孙侍郎说道,“瞟什么呢,不该看的,可别多看,我会怀疑你的。”

蔡邕干干的笑道,“我好像是看见了几个不该出现的人,从成都上调来的童统虽然表面上来历干净,但其实是一个金盆洗手的杀手,因为财产又重出江湖,此人有疑。西门守卫统领孟阁昨日还与董卓密会,不得不防……所以,孙侍郎真的敢保证这份名单没有问题?”

孙侍郎一愣,“那你不也是常常与董卓密会的吗?”

“反正不管怎么样,这俩人是董卓安插在我们内清除内线的眼线。不可信!你与他们俩发布的消息不可与其他人一致,而且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再作出一份假名单来,以防你被抓时…”

“所有人都没有互相的联系,这点你可以放心。”孙侍郎虽然有些难以理解蔡邕的脑回路,但蔡邕是他这些年来的导师,他说的每一句话,孙侍郎都放在了心里,都会没有理由的执行。如果说王允提拔孙侍郎是同生育之恩,那蔡邕对他来说便是养育之恩。

“切记,切记。”蔡邕难得的说了两遍,孙侍郎觉得,他大概是有些老了,所以念叨了许多。